“残酷天才”再现残酷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评介

2016-07-14 13:09高鲜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战争

⊙高鲜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残酷天才”再现残酷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评介

⊙高鲜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因为“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阿列克谢耶维奇让小人物——女性、儿童、普通大众面对读者讲述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她残酷地把这些讲述直陈出来,批评了苏联的诸多政策,批判了人性的恶,也给人类以痛切的反思。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残酷复调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Aleksijevitj),因为“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①。2013年和2014年阿列克谢耶维奇已经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奖,今年终于载得荣誉而归。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境内),长在白俄罗斯,1972年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她做过记者、教师、编辑,进行过独立新闻活动。阿列克谢耶维奇属于卫国战争后出生的一代人,但她的成长中似乎没有远离战争:父亲的两个哥哥战争期间失踪,外祖父战死匈牙利,奶奶死在游击队。后又有十一个亲人在战争中丧生,她是听着战争故事、读着战争故事长大的。作家阿列斯·阿达莫维奇成为他日后写战争的老师。苏军进驻阿富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也成为她的书写内容。阿列克谢耶维奇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被死亡诱惑的人们》《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二手时间》等。

一、“残酷”的书写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揭示战争的残酷、反映科技带来的生态危机,透过大灾难、大变动聆听小人物的声音,探索人的心灵。“我不写战争,写战争中的人,不写战争的历史,而写情感的历史②。”她认为,只有小人物自己的声音,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世界的真相。阿列克谢耶维奇继承了俄罗斯文学诉说苦难的传统,而且是直抵人心的苦难。“俄罗斯文学都是关于苦难的,俄罗斯文学写苦难的多于写爱情的。”③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说人世间有无涯的苦难。④阿列克谢耶维奇带领读者体味了人世间的“无涯苦难”。

(一)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改战争、灾难的歌颂英雄、宏大叙事,让普通士兵、底层人员追忆口述,暴露出战争与灾难的残酷性

在写作《我是女人,也是女兵》的过程中,作家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二百多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各军种苏联妇女:她们不仅担任医生、护士、洗衣员、面包员、随军记者、接线员、政工干部、地下工作者,同时手持武器,作为坦克兵、工兵、高炮兵、狙击手、飞行员、机枪手、侦查员等执行一线作战任务。战争改变了她们的天性:没有女性外貌特征,没有生理期;性情严峻冷酷:能够坦然听着肉搏时骨头断裂的声音、看着肠子流出来的伤员、凝视战死的女兵眼睛被剜、乳房被割、尸体被竖着插到木橛子上;能够直视战死的人在田野里被鸟吃掉脸、手,直视剃过的脑袋像土豆一样散落在野地;可以端着一盆子被截肢截掉的胳膊、腿穿梭于野战医院。她们没有眼泪,没有惊惧,没有恐慌。战争让女兵们心坚如石。为了赢得最后胜利,她们利用孩子运送弹药、情报,为了不暴露藏身地掐死或者捂死自己的婴儿。战争把女性打造成了冰冷的铁人。阿富汗战场上那些娃娃兵,熟悉五脏六腑流出体外的味道,他们会为如何把死去的同伴拖下山崖、背着尸体在热浪中行军而懊恼,但不会产生怜悯。战场上一堆一堆鲜红的肉、脑袋被车轮压成红纸也不会让他们伤心。战场上,人成为另一种人,不是自己本身。

切尔诺贝利是看不见的残酷地。普通老百姓在没有任何核知识、没有任何医疗防护的情况下被迫抛家弃业撤离,他们目睹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房子、动物、植物被掩埋;眼看着被辐射的亲人们一个个在患病中痛苦去世而无能为力。当切尔诺贝利成为无人区后,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宁愿被辐射,从吉尔吉斯斯坦、从车臣来到切尔诺贝利做定居点,因为这里有“自由”。

“残酷”的作家让读者看到了真相,读到了残酷,感到了惨烈,有时候残酷不一定是血淋淋、阴森森的地狱,也可以是花开大地、绿草成荫、蓝天飘白云的天堂。

(二)阿列克谢耶维奇直击小人物的苦难,展露他们面对战争、灾难的无助,突显小人物的伟大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那些清理人员、士兵、飞行员、矿工无不承受着高剂量的辐射,随时面临死亡。虽然有的士兵、清理人员去切尔诺贝利是出于个人荣誉感;有的是被强制命令;有的为了钱;有的被妻子被叛,负气而来。来到这里的人,不管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会死,还是疯狂到自己不要命,他们都是伟大的,献出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在卫国战争中,女卫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用孱弱的双肩去一线抢回伤员,用生命守护着官兵。据统计,卫国战争期间,卫生员的伤亡仅次于步兵,在整个兵种中排第二位。这些女兵在民族危难时刻,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她们的伟大与英勇可以和任何男性英雄媲美。

(三)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

战争都是杀人,对普通士兵来说,不管参战哪一方都是无辜的。作家通过口述者体现了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一个女卫生员回忆有一次在战火中背着一个重伤员跳进一个隐蔽坑,居然发现还有个德国兵,这名卫生员不仅给自己人包扎,同时也给德国兵包扎,同作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没有刀兵相向。阿富汗老百姓遵照自己的宗教习俗招待前来寻求食物的苏军士兵。苏军可以去阿富汗的清真寺做礼拜。对普通士兵、百姓来讲,他们能够超越敌对,跨越国界,成为友人。

(四)道德探索,灵魂剖析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锌皮娃娃兵》中写道:“战争,不管是谁指挥的,是为何而战的,尤利乌斯·恺撒也好,约瑟夫·斯大林也好,都是人和人的相互残杀。”⑤残杀造就崇高与伟大,也制造渺小与懦弱。苏联的母亲们不相信儿子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吸毒、放火、杀死手无寸铁的平民、奸淫当地妇女,或利用职权欺辱女兵、奴役新兵。其实这些娃娃兵一踏上阿富汗就偏离了正常人的轨道。战争像面镜子,照出人的“原型”。投机者把切尔诺贝利灾难当作发财机会,他们会把辐射区的可拆卸的东西、被污染的食物偷偷带出来卖掉。集体农庄主席行贿把村子从撤离名单上除去或加上,都是围着自己的利益而为,不会考虑老百姓。人性的贪婪与自私在灾难面前暴露无遗。

(五)批判、反思国家体制与政策

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苏联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虚假宣传、对政府的造假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锌皮娃娃兵》质疑苏联对阿政策:政府宣传说去阿富汗是帮助阿富汗人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实际上阿富汗人对苏军像卫国战争中苏联人对德军那样仇恨。苏军当时的战略物资落后且匮乏,尤其在医疗用品、防寒保暖物品方面还弄虚作假。“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伤五万。这个数字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巧于统计的。”⑥《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苏联广播、报纸宣传说莫斯科坚不可破。结果几天后战争全面爆发,莫斯科不得不撤退,明斯克被攻占。切尔诺贝利4号炉爆炸,消防员没有被告知实情,认为只是一次普通的火灾。爆炸后电视画面呈现的是:“一个老婆婆挤牛奶,士兵拿着军用测量计测量辐射量,旁白说,‘看吧,一切都没有问题,这里离反应炉只有十公里’。电视还播放人们在皮里亚特河游泳、晒太阳的画面,远方可以看到反应炉和冉冉烟缕,旁白说,‘西方要制造恐慌,编造和这次意外相关的谎言’,然后记者会再次拿出辐射测量计,测量盘子里的鱼、巧克力、小松饼。这些全是假的。当时的军用测量计是用来测量环境辐射量,而非测量单一物品。这些谎言,这些天大的谎言……只有在战争时,政府才会说出这样的谎言。”⑦

作家在反思、批判国家政策体制的同时,也反思批评了普通人对国家宣传的盲从。普通民众从小习惯信奉和盲从。母亲们难以接受儿子们在阿富汗期间的反常行为。她们太相信政府了!从不加以怀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重新审视历史与战争,审视曾经的苏联政府及体制。

二、真实地口述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特点非常明显:亲历者朴实简约地口述历史、口述事件,还原事实真相。

(一)第一人称口述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可谓“声音小说”,通过采访一系列人物,用他们的故事、身世还原和映照历史。“我是通过人说话的声音来聆听世界的。”⑧《锌皮娃娃兵》通过母亲、士兵、护士、记者之口陈述苏联对阿富汗战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讲述各兵种的女性讲述前线的艰苦、残酷,讲述她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讲述她们的女儿本色。《我还是想你,妈妈》借成人之口以儿童视角回忆卫国战争后方的遭遇。《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灾难亲历者展现出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亲情,展示人性的善与恶。

(二)复调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没有中心人物,作家只是如实记录讲述者的口述,这样的风格形成了巴赫金所谓的“复调”。《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由十六组故事组成,各自单独成篇,故事主人公们直接面对读者娓娓道来,真切感人。当然作家不是把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呈现给读者,她进行了整合,读者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时妇女群像图。读到从阿富汗返乡军人的讲述,读者们震撼了:苏军的形象一点都不高尚,反而卑劣。切尔诺贝利爆炸四年后,作家走访了撤离区老百姓、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军人、科学家、清理人员、消防员家人、摄影师,为我们还原了那场影响至今的大灾难,让读者见到了不同于官方的真实。

(三)视角

“为什么我会产生写《锌皮娃娃兵》的愿望?为了表示抗议,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我去了公墓,那里安葬着空降兵。将军们在致悼词,乐队在演奏……我发现,这些成年人都沆瀣一气,只有一个小姑娘的尖声细嗓冲出了其他声音的包围:‘爸爸,亲爱的爸爸!你答应我要回来的……’她妨碍了发言,被人从棺材前拉走,像拉走一条小狗。这时我明白了,站在坟墓前的这些人当中,只有这个女孩是个正常人。”⑨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用“正常人”的视角与眼光思考战争与灾难。这些正常人除了儿童、妇女之外,还有其他普通民众。

1.儿童视角

一般的战争文学都是男性视角,男人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他们没有恐惧、没有怜悯、豪气冲天。《我还是想你,妈妈》中孩子们用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战争。二战时,他们是儿童,现在都已儿孙绕膝,一位年逾半百的幸存者这样说道:“我已经五十一岁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我还是想妈妈。”⑩对他们来说战争就是失去父母,失去童年,失去亲人的关爱,失去家园,遭遇饥饿、流浪、屠杀……这些写实的文字不仅揭示了战争的实质,相比那些直接表现战争场景的虚构作品,更具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2.女性视角,女性心灵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写道:“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女人都沉默着……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也讲述的是男人的战争。”⑪作家在采访那些经历过战争的女性时,她们的丈夫横加干涉,希望妻子们按照他们所教去说。“在绝对男性的社会里,女性在捍卫了自己的地位后,为什么不能捍卫自己的历史,捍卫自己的情感和话语?就是因为她们不相信自己。整个世界对于我们女人还是有所隐瞒的。女性的战争仍旧没有为人所知。我就是想写这个战争的故事。女性的故事。”⑫作家通过女性的口述与回忆写女性战争史,挖掘女性情感世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展现出了女性的豪情壮志与温柔。她们是狙击手、高射炮手、机枪手、飞行员,也是可以在没有手术器械时用牙齿咬断伤员被打烂的坏胳膊的卫生员……她们意志坚定、同仇敌忾,是战斗英雄。她们是既爱武装又爱红装的姑娘:爱红头巾、爱糖果;不愿与裙子和高跟鞋分开;外出训练可以带回野花绑到刺刀上;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可怜小动物,怕黑,怕耗子,怕野兽。阿列克谢耶维奇给读者还原了女性的战争史,为女性赢得了战争的话语权。

3.小人物的视域、大众的情感

“我是在写一部感情史和心灵故事……不是战争或国家的历史,也不是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小人物的故事,那些从平凡生活中被抛入史诗般深刻的宏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故事……”⑬她实践了自己的创作宗旨。《锌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爱情还是关于死亡——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二手时间》中从各阶层、各行业的普通群众入手,让这些亲历者给读者直接讲述社会重大事件——政治、军事、科技灾难等,讲述他们遭遇的苦难、无奈、屈辱,带给读者思考。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在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时这样说道:“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⑭

(四)历史纪实风格

一百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仅有四届不是授给纯文学领域的作家:包括1902年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代表作《罗马史》)、1950年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代表作《西方哲学史》)、1953年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丘吉尔(代表作《二战回忆录》)、2015年白俄罗斯女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章程第二段中曾写道,“文学”不应仅仅包含纯文学,“还应有那些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表现出文学价值的其他作品”⑮。这使得丘吉尔等人获奖成为可能,他们都创作了显示文学价值的其他作品。

在汗牛充栋的宏大叙事中,战争只是表现英雄人物的一个手段,是执政者的历史。阿列克谢耶维奇要还原小人物的真实历史。这样的历史会颠覆读者阅读经验,超越阅读期待,让读者发现不一样的历史。作家以反“真实”来抵达还原真实,给我们以灵魂的震撼。

(五)强烈的政治色彩

俄苏文学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虽然瑞典文学院一再声明,他们的评奖与政治无关,但从评奖的结果看,不得不让人诟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创作中对苏联、苏联体制、苏联决策不断质疑批评,好像是位高明的政治家。难怪有人批评她只写阴暗面,迎合西方。不管评论界如何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政治色彩是不容抹杀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她朴实的文风,陈述着小人物的战争、灾难、苦痛、创伤,用女性的笔还原着女性的战争历史。战争不仅是男性的,更是女性和儿童的。她独特的创作必将引起文学界对纪实文学、口述史、女性战争史、儿童战争史,小人物在大灾大难面前的遭遇进行关注探讨。

①⑭邢春燕、罗昕、徐明徽:《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与勇气的纪念》,《东方早报》2015年10月9日A14版。

②③⑪⑫⑬[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著,吕宁思译:《我是女性,也是女人》,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412页,第418页,第405页,第406页,第20页。

④[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全集(5)》,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330页。原文翻译为“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⑤⑥⑧⑨[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著、高莽译:《锌皮娃娃兵》,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第14页,第280页、封底,第67页。

⑦[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著,方祖芳、郭成业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页。

⑩[白俄罗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著、晴朗李寒译:《我还是想你,妈妈》,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

⑮转引自雷戈:《历史著作的文学特性》,《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傅小平.非凡的作家,不一样的非虚构[N].文学报,2015-10-15,第002版.

[2]高莽.阿列克西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J].俄语学习,2000(1).

[3]高莽.阿列克西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续[J].俄语学习,2000(2).

[4]陈华文.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N].中国保险报,2015-10-16,第007版.

[5]晴朗李寒.我译阿列克谢耶维奇——震撼心灵的真实[N].文艺报,2015-10-14,第006版.

[6]高莽.一位女作家笔下的战争中的人[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3).

[7]高莽.中国与白俄罗斯文艺界的交往[N].文艺报,2011-11-2,第005版.

作者:高鲜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西方戏剧。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战争
切尔诺贝利爱情故事
“禁区”留念
“鬼城”火了
他们的战争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外刊人物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