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音乐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探究

2016-07-13 16:35罗睿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感音乐学生

罗睿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81-02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1.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中国的古语亦曰:"诗言志歌咏言"。名人们一语见"的"地道出了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的受到审美教育。鉴于这一特征,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孩子的心灵,为培养具有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情感的未来一代尽好我们教师的职责,尤其是作为艺术老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2.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孕育与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为音乐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们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些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就是情感。对音乐教育工作着来说,就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要深刻地理解和表现所学习和演唱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1音乐课堂中融入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更是音乐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造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最常有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它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的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如《一把雨伞圆溜溜》这首歌曲,2/4拍子,这首歌曲曲调欢快、活泼,歌词十分风趣。歌曲吸收了通俗歌曲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儿童雨中共伞嬉戏、玩耍的情趣。歌曲中出现的跨小节切分音、休止符以及连续出现的X.X节奏型和音程的大跳使音乐轻快、跳跃、诙谐有趣。"嘻嘻哈哈"非常口语化,加上下滑音的巧妙运用,生动刻画了孩子们在雨中欢笑的神情。准确地唱出附点、切分、休止符等节奏,唱准确八度等大跳音程是本课的难点,我巧妙的借助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势语言代替附点、切分、休止符等节奏,变难为易,学生们很快融入到主动、互动的氛围中,轻松自然掌握了本课的难点,不仅是唱会歌,而且达到了唱好歌的能力。

2.2音乐课上听、看、读、唱有机结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听觉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也就是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的学习。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在歌唱教学《红蜻蜓》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握歌曲的深沉、宁静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老师在媒体课件制作中借助于富于幻想的夕阳西下的颜色做背景,加上自由飞翔的红蜻蜓,营造一个使人充满美丽幻想的情境给孩子们。在我的轻声范唱中很快把学生带进宁静和谐充满回忆的情境里,激发了他们丰富们的想像力,更好的感受音乐的情境。学生掌握了要轻声演唱这类歌曲,并把握了此曲深沉、宁静、甜美的情感,孩子们很快进入宁静的歌曲意境之中,学生从哼鸣过渡到演唱环节十分自然,情绪也在教师不断的激发中慢慢的到位,歌曲虽然是只有八小节的合唱歌曲,但通过学生对速度、声音、情绪、气息连贯的把握及表现,学生在反复演唱中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具有梦幻般的意境,烘托了宁静、和谐、带着美好回忆的童年世界。

2.3音乐课上巧妙借鉴流行音乐和课外资源。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教材上的歌曲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学生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借助现代音乐时最好选择适合学生音域的歌曲,或是进行降调处理,避免给孩子有种翘脚都摸不到的距离感。

《一二三四歌》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全曲铿锵豪迈与抒情相结合,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乐观、自信的精神的表现出来,对于处在小学六年级的变声期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孩子们不想唱、不敢唱、不愿意唱,针对这种教学窘境我尝试采用对比欣赏,课前我又收集中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现场演唱的影像和各种翻唱、合唱,不同版本的演唱视频在课上播放,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什么方法,高音的演唱有什么技巧。任何一种唱法的歌手,在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学生平时唱歌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低音区模仿歌手很像,但到高音区就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喊唱,喊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很难听,长时间这样会对声带有极大的伤害。我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保护好自己的声带,这样激励性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借助课外音乐活动为音乐课服务,调动学生表现的欲望

3.1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1.1合唱社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发展,我校合唱队每周四大课间时间为学生活动时间。为了使活动顺利高效的开展,每次活动前老师都会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懂得规则的同时,同学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迁就,互相理解。在学唱新歌时老师都会与孩子共同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以便于更好的表演作品,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1.2舞蹈社团。舞蹈兴趣小组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与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形体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活动面向部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坚持自愿参加和普及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2借助"小明星"展示的舞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音乐组利用大课间的休闲时间开展了"我是小明星"的艺术展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天都会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展示,而且表演的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在班主任老师和音乐组的鼓励和引导下,我校每天的大课间前15分钟是每个班级才艺展示的时间,学生们积极认真的对待此次表演,展示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并影响着周围的学生也渴望自己有展示的机会,珍惜每次表现的机会,从而懂得互相尊重、懂得相互倾听、懂得相互欣赏的情感渗透教育,建立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为培养文明有礼,健康阳光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情感目标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一核心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情感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及师生之间的影响,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感,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社

[3]《中国教育科研论坛》——中国科教文化教育出版社

[4]《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5]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情感音乐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生写话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