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0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学习中的多重对话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综合性学习"概念。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主导着语文课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结合近期听课活动及自己的思考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1.1重视"主导"而忽略"主体"(肢解文本,断章取义)。教师把每一篇课文分成若干个细小的知识点,恨不得将所有的"营养"喂给学生,学生则成了接受"饲料"的机器,从来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学生则昏昏欲睡,教与学本未倒置,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2重视"主体"而忽略"主导"(问题讨论,一知半解)。"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强调学生主体,"讲"字渐渐成了语文教学中颇为忌讳的一个字眼。一位教师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板书了三个问题: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②魏征向唐太宗说明一个什么道理;③魏征是如何阐述治理天下的道理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结果,放手让学生翻译,放手让学生讨论,费时不说,重点字词句没有落实,学生对于魏征思想的精髓就更是一知半解了。
2.语文教学工具化、模式化,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固然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其原因在于:
2.1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注重理论,忽视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文言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总是循着字词解释--要点归纳--中心概括--特点分析的"四步曲"进行,且每一环节都孤立起来。尤其是在"字词解释"这个环节上,教师就成了"工具书",满堂灌给学生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半点提高。
2.2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讲授,轻能力)。很多老师、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想在短时间内拔高语文分数,便采取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方法进行教学。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段落和语句也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更有甚的是每次考试完了之后,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标准答案"。却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结果,学生的审美功能完全退化。那那些堪称民族脊梁、人类良知承载的弥足珍贵的价值观、人生观很难令学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然就更无望成为他们的精神准则和行为方式了。每每读完了一篇文章,学生脑海里除了填充了几千个文字之外,全然不知"美"为何物,结果,学生没有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时语言枯燥乏味,形式单调陈旧,内容苍白无力。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
3.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这就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要求,针对以上阐述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与原因,我认为语文课堂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科学质疑和语言激趣双管齐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性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让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充分融合,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科学质疑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之一。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质疑时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将进酒》时,受诗中"人生得以须尽欢"一句的影响,学生大多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如何扭转学生的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呢?我抓住诗中的几个关键句、关键词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诗人因何而欢?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中"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③"烹羊宰牛且为乐"一句中"且"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过后,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人内心涌动的"愤激"之情,原来,"欢"也未必"欢"呀。同时,这样向学生质疑也符合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特征,以"点"带"面",既让学生在领会了诗歌的主旨,也熟悉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程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箭双雕"呀。
语言激趣也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变得趣味盎然。
3.2重视人文熏陶和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当前社会所必需,为学生成长所必需,语文教学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一个从小就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学生,会感恩,懂拼搏,有信念,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才不至于那么空虚、那么麻木和冷漠。浸润了诸子百家、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的深邃思想,就会懂得对家庭负责、对亲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它们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有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
3.3改进备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同时提高。创新性语文教学要求把备课教案改为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备课的重点就应放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既发展学生个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每一堂课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学习兴趣提高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心里只要存着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教学导航,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