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固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定位,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比形象思维能力好,是高级的思维形式。其实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丰富表象;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形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应该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基于以上认识,我想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丰富表象,夯实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指人们曾经感知过而保留在人脑中的事物的映象。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正确的、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首先,视觉是人最可靠的感觉系统,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获取信息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要丰富学生表象的积累,就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实物、模型、挂图、板书等),调动学生视觉的参与,同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包括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顺序,怎样观察等。其中应特别重视电教手段的使用,它可以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可以在学生无法亲临现场观察的情况下解决学生表象缺乏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表象的生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学生观察模型,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让相对的面动起来——重合,证明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的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相对面的位置及面积关系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动手操作是学生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提高感知效果,因此,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操作的需要,通过让学生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相互配合,以生成全面、丰满的表象。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学中创设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充分感知:把一个物体分成同样大的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鲜明表象。
二、利用想象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方式,它的实质是表象的改造过程。例如:在《有趣的图形》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争做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生运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自己设计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稻草人、风车、小孩钓鱼、火箭、太阳等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出现在面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目的。
联想是由头脑中已知的某一事物想到与它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手段,联想熟练与否,显示思维流畅的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促使表象数量的增多,丰富表象间的联系。
例如: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联想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是利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求出圆的面积;如果把圆面看成有一定的厚度,就成为了圆柱体,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割补,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而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
三、 实践应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中,很多题目都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要解决问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教学中,可经常进行一些根据图形列出算式。根据算式画图形,根据图形编应用题,根据应用题画图形等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画图的方法,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例如:《时、分、秒的学习》一节的教学,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所以建立时间观念并不容易。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1小时能做哪些事、测1分钟的脉搏、做1分钟的眼睛保健操、跳1分钟的绳、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等,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素材,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兴趣,强化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习惯,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启发、去发展、去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