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2-01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徐勋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要想让孩子老实地坐着,认真听课,着实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要想课堂富有感染力,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需要教给学生运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学习。教师的肢体语言的作用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认同,然而学生的肢体语言确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学生的肢体语言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随身体动起来。适当而又适时地让学生应用肢体语言,也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目的,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1.在动中感知
小学阶段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能够持续集中,对具体的、形象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也更容易记住。数学对于孩子来说枯燥、干涩、不生动、不好玩。如何让孩子感兴趣、认真学,如何让他们觉得数学课好玩、爱听。其中之一就是较多的运用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吸引孩子的眼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在动中被感染,在动中疑问,在动中高兴,随着动……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快乐而专注地学习新知识。学生的肢体语言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它通过学生的触觉、视觉等感知觉发生作用。在课堂教学上设计一些形体表演动作,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入课题:请同学们把屏幕上的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并用拍手的次数表示每份的个数,接着屏幕上依次出现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学生相应的拍手4次、2次、1次。当出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时,学生的两手停在半空中没有办法拍手表示,教师由此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动作悬念,浓缩了人类历史上对分数的漫长认识过程,学生被动作吸引,为悬念惊奇,以高昂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分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又如在执教"平移与旋转"一课中这样引入新知识:我们到游乐场上去看看,你们可以用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老师带领学生手舞足蹈的进入到他们最熟悉的和喜爱的场面,不断地在观察中发现评议与旋转现象,以肢体动作直观的强化了学生对平移的感知,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在动中理解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运动,教师运用肢體语言带领学生边做边学,使学生释放部分体力,增加学生兴趣。另外儿童一般来说属于形象思维, 运用肢体语言的教学是通过内化理解,促使学生在动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顺乎自然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补充语言信息、强化语言信息,有时还可以代替语言信息,甚至起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教学植树问题"间隔"的含义。师: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事,而且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现在请每一位学生举起右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间隔",那么再看看我们的右手有几根手指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三根手指呢?你发现了什么?(手指数总是比间隔数多一或少一)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以肢体活动为形式,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感觉轻松自然,没有压力,在身心愉快的同时自然学会了知识。这种理解是愉快的,牢靠的,遗忘率低。
3.在动中记忆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的特点,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如: 在教学 "9"的乘法口诀时,通常的做法是出示算式:1×9=9、2×9=18、3×9=27----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的口诀,我打破常规,不用算式,而是直接妙用双手:伸出双手掌心朝向自己,从左往右依次数一下,左手大拇指是1,食指是2,依次类推;再告诉学生,屈左手大拇指表示1×9=9,口诀一九得九,屈食指表示2×9=18,口诀二九十八,依次类推到九九八十一。讲清楚要求和方法后,和同学们共同做游戏,既生动又有趣,学生非常感兴趣,口诀记得牢固。又如:巧记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更分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填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的做法是,在讲述什么是1平方厘米时,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有多大,它大概是1平方厘米,在头脑中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再接着教学1平方分米时,再让学生可到自己的手掌,它大概是1平方分米。这样结合了自己所熟悉的身体,就容易在什么情况下填平方分米,什么情况下填平方厘米,而不是随便乱填写了。再如:识记长度单位的进率,认识了长度单位后,紧接着要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这又是一大难点,老是有学生记不住。如何解决呢?我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大拇指代表千米,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手掌自然伸开,手指之间出现了空隙,比较一下空隙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得出: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最大,可能有三个其他手指间的距离;而其他的都差不多,所以得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结论,非常容易识记等等。
4.在动中升华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因此,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比其他学科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让学生在动中将知识得到运用并升华。如:一年级教学《找规律》一课,在巩固练习中可设计让学生创造敲击有规律的节奏并通过肢体动作有节奏的来表现规律。学生在有规律的节奏中自己走、跑、跳、踢、伸、拉、抬等多样的肢体活动中创造规律,投入积极地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理解参与,让整个课堂的数学学习活动既有了身体活动的"形",更具有数学抽象思维的"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使数学知识与音乐、体育知识整合起来,达到知识的升华。
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学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达到的效果有时使我们无法预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运用。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都应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习,当然,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必须是健康的,是简单明了的,是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的。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在乐中求知,在动中求发展,在乐动中升华。
作者简介:
牛平,本科,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