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蓉
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营造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获得能力与生命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0-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语文老师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课堂上,老师稍微放松点,学生们就会有说不完的"闲话","奇谈怪论"、"胡言乱语"层出不穷。当老师摆出"师道尊严",大声呵斥之后,课堂又沉默了。学生们的热情、好奇心都淡化下来,从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成了当前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从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1.要转变教学观念,摆正教师的位置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可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而很多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教学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给,学生收。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又哪来活力?所以,要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视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视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只有教师将自己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还学生以课堂主体的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可爱的小松鼠、蚯蚓、花生地、小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在路上遇到了可爱的小松鼠了,它发现树林旁边的花生地,从此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可是到最后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啦?"然后出示小松鼠,花生地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3.要多方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使学生主动学习,活起来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前提。老师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探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達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多方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是一种享受。他们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完《蟋蟀在时报广场》后,老师便问学生:"大家想知道蟋蟀切斯特举行告别演出后的情形吗?"学生齐声回答:"想!"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其实大家都已知道了结果?"学生一脸茫然,胃口出被吊了起来,急切地求老师告诉他们。这才笑着对他们说:"结果就在你们的心里!你们愿意告诉大家吗"此时,学生全都高高兴兴地拿出纸笔开始续写。十多分钟后,一篇篇精彩的想象作文便出炉了。学生们有的想象蟋蟀还乡后每天与朋友土拨鼠、兔子等快乐欢聚、唱歌、喝酒。有的想象蟋蟀还乡后依然走村串乡演唱,并把他在纽约学到的演唱技巧融入自己的歌唱,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歌曲。还有的则想象:切斯特因想念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和马里奥,一个月之后又回到了纽约。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主动,丝毫没有感觉到作文的困难。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培养,他们的心灵和才智得到了解放。此时的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由想象表达的空间,当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5.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的回答极富个性,这时,教师切忌轻易扼杀学生的独特观点。对于学生们因环境不同,时代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教师要适当引导,尊重、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予以表扬,用真心去尊重学生、呵护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当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的平台,学生的个性才得以放飞,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课堂的气氛肯定会活跃起来。如在教《黔之驴》时,在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老师便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们经过思考,便开始畅所欲言:有的认为故事启示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有的认为故事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自招祸患;还有的说故事启示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放弃;还有的说故事启示我们:要战胜对手,就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对方……对于学生的这些异见,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今后继续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学生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了这次的成功,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上怎么会不积极?学生们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正确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有主观能动性,有独立性,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教学的配角。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充满生机,活力四射,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