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项民生工程,而大学生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本身就业有很大影响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联系发展、实践等观点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人才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辩证唯物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10-0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强调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改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就業现状分析
大学被社会视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大学学习来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高等教育自从扩招以来便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纵观教育部发布的2009年——2014年毕业生数量,2009年——2014年毕业生数量依次约为:611万、631万、660万、680万、699万、727万。这些庞大的数据还只是当年毕业生人数,还没有把往届毕业未就业人数算在里面。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供需不对等,自我"贬值"也随之增加。如果不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 国家政策和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原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国家对地方性的政策倾斜对大学生就业去向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社会薪酬制度、休假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才晋升制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时的就业倾向,但是具备完善的福利待遇制度的地方和单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供需不对等,影响大学生就业。例如之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生英语教育,近年来却试行高考英语改革,无疑对当初选择读英语同学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好,社会需要的岗位增加,反之则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岗位减少、失业、劳动者贫困和接受不对等的就业条件问题增加。《全球就业趋势最新情况》报告指出:2009年到2015年,全球要制造3亿个就业机会才能满足新进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的就业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是随之失业人口也在增加。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就业模式由数量型转向效率型,岗位需求减少,加大就业难度。
2.2 高校的原因。从1999年开始,高校教育开展扩招,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教育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可以踏入大学校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增加就业能力。但是同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向社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高校扩招,师资配备和学生数量的不对等,同时在设置专业时脱离客观实际。列宁的物质哲学范畴提出:"物质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观要符合客观。
大学生就业比较难的原因,高校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高校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人才的培养。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学生,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候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法找到对口的岗位或者有合适的岗位。大学四年时间,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第一、完全可以重新进行学生的分层和分流管理和培养;第二、课程的设置,专业老师的配备上都可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然高校的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解决方法——用辩证唯物论思想指导大学生就业
3.1 把握好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意识的能动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一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从宏观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社会方面,增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认同度和包容感,给予大学生成长的机会。二、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方面,应该从实际出发,走向社会、了解市场。根据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促进学校教育与市场接轨,合理的安排一些有实际工作的经验的老师,可以在课程上给予学生实际工作知识。学校要开展好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动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三、学生要正确把握好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一规律。在校期间,首先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做一定的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就业的保障。其次进行自我剖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认识自己。再次是要摆正就业心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出现的功利主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方面倾向,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了解市场和自身差距,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3.2 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同等条件下更愿意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所以在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就业中才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校来讲,高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之于实践,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在假期期间,应该提供一些岗位给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企业在招聘时想要录用具有社会实践的人才,那么在假期期间便可以向广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对于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潜在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
[2] 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
[3] 国际劳工部官方网站数据
作者简介:
王静,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