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

2016-07-13 03:42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桂林541004
图书馆建设 2016年1期
关键词:分中心数据库特色

吴 高(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西 桂林 541004)



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

吴 高(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桂林541004)

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时代国家或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建设是我国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特点体现为资源总量颇具规模、地方特色较为鲜明、资源建库形式多样、界面设计各具特色等方面。我国地方公共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布、资源内容、资源建设、资源揭示、资源共享及资源推广6个方面,可从宏观政策、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及资源利用4个层面来探讨地方公共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改进的策略。

公共文化 公共特色资源 数字文化 数字资源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外来文化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而不断扩张,区域民族文化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数字信息载体也拓宽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途径,促使地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走向了新生。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自然就成为数字时代国家或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以下简称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建设是我国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此为视角和切入点,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问题进行探索总结,供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1 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5年1—6月调查访问了各省级分中心,将各分中心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形下,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内容涉及到地方历史、民族文化、地域专题、自然风光等多方面,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总体特点如下。

1.1资源总量颇具规模

经笔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省级分中心均建有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各省级分中心总计建有368个特色资源数据库,其中湖北、浙江、江苏3个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数量分别为35个、28个和21个,位列前三;建库数量在10个以上的省份有20个。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各省级图书馆加大了投资力度,每年均会拨给省级分中心一定额度的经费,专门用于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有的省份特别是东部地区省份的地方政府还提供配套特色资源建设经费,这激发了各省级图书馆的热情,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均颇具规模,很多省份建成了自建特色数据库群。

表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情况一览表

1.2地方特色较为鲜明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各省级图书馆都充分考虑了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人文、教育、环境、物产等背景因素,努力挖掘和搜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献作为特色资源。各地建设内容则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资源、历史特色资源、文化特色资源、民族特色资源、人物特色资源和其他专题特色资源等方面。经笔者调查统计,在32个省级分中心中,有30个建有地域特色资源库,如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资源库》等;28个建有历史特色资源库,如海南的《红色革命》、重庆的《重庆抗战史迹》等;29个建有文化特色资源库,如《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12个建有人物特色资源库,如《四川文化名人库》等;13个建有民族特色资源库,如《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多媒体资源库》等;29个建有其他专题特色库。

1.3建库资源形式多样

从资源来源来看,各地方特色数据库不仅收录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还收录了网络信息资源,并且包括了纸质和数字的图书和报刊、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手稿、薄籍等各种类型或载体的信息资源;从资源表现形式来看,收录的资源可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文本资源又可分为书目数据库、题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从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库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库成为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型模式。国家政策也积极鼓励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如2011—2013年经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专家评审通过、最终立项建设的297项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均以电视专题片和多媒体资源库为成果形式[1]。

1.4界面设计各具特色

由于各省级图书馆拥有专业的人员队伍、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备的信息设施,因此各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大多依托于省级图书馆进行。由表1可知,有21个省级分中心设置了专门独立网站提供服务,11个省级分中心与省图书馆网站合并运行。各省级分中心能够根据本地民族特色、资源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等来设计符合其主体内容特征的特色数据库界面。各省馆基本上采用TR (Text Retrieval System,文本检索系统)技术平台开发特色数据库,部分省馆采用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系统(TPI),对于拓片、家谱等特别古籍文献资源则采用专门开发管理平台[2]。同时,各特色数据库一般均提供检索入口,区别在于其检索功能强弱有别,如是否提供跨库检索高级检索等。

2 存在的问题

2.1资源分布:投入不均,地域失衡。

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全国平均数为27 939.52万元,其中21个省市自治区低于该平均数,可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投入差距较大;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87 426万元)、浙江(69 68万元)、上海(66 891万元)、江苏(55 797万元)、内蒙古(47 688万元),排在后五位的是:贵州(10 903万元海南(9 633万元)、宁夏(9 264万元)、青海(5 072万元)、西藏(1 366万元),第一名广东与最后一名西藏相差86 060万元[3]。各省市自治区公共馆的经费投入多少与省域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好坏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充分的经费投入保障是开展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由表1可知,虽然绝大多数省级分中心都建有特色资源数据库,但由于经费投入、思想重视程度、自身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各省域特色资源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平衡。有的省份特色资源建设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如上海、天津、湖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份。而有的省份所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内容质量和数量都亟待提升。总体来看,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东部地区要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要好于西部地区;仅以特色资源数据库数量为例,东部地区各省平均14.9个中部地区各省平均12.3个,西部地区各省平均7.7个,差距较大。

2.2资源内容:规划不足,未成体系。

由于各地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思路是以馆藏资源为中心,而不是从公共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普遍存在选题薄弱、未成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选题缺乏统一规划。选题之初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缺少科学与规范的论证。不仅跨区域、跨系统协调各省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国家层面的组织和规划缺失,而且各省对如何协调本省各图书馆共同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也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机制。(2)建库缺乏严谨体系。由于事先缺乏统一规划,各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建设方向不明确,重点不清晰,选题随意性大,导致本地特色数据库群建设缺乏严谨的逻辑体系,库与库之间在内容上也缺乏有机联系,互相关联性不强,无法形成鲜明品牌和整体优势。(3)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很多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盲目跟随所谓的热点潮流,一些好的能反映地方特色的项目没能长期坚持;同时,过于追求建库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反馈评价,导致很多省份形成特色资源重复建设、内容较少、价值较低的局面。

例如,湖北省建有《鄂图讲座》等35个特色数据库,看似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特色数据库群,但各特色库的科学分类和相互逻辑关系很是欠缺,有特色的数据库信息容量有限;此外,吉林省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和辽宁省的《东北抗战数据库》选题重复;江苏省的《中外文学名著插图数据库》只收录了8种中国文学名著的插图;吉林省建成的《吉剧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吉林二人转数据库》《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统一归纳到《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里面,不必重复建设。即便是首都北京,其特色资源内容供给与需求之间也存在结构性失衡[4]。总之,虽然各省特色资源数据库类型不断丰富发展,但总体上看,专业性强、结构复杂的文字数据库所占比重较大,通俗易懂的Flash动画、音视频数据库所占比重较少,特别是适合农民和青少年学生的视频资源不多,数据库使用人群多以教学科研人员为主,受众面非常有限。

2.3资源建设:标准不一,更新滞后。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是实现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和跨库检索的重要前提。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化又可具体分为管理系统标准化和数据著录标准化。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标准制定滞后,直到2012年才出台有关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数据加工规范的文化行业标准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到2014年才出台《音频资源元数据规范》和《视频资源元数据规范》的文化行业标准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的国家标准。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很多省馆之前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较和互操作性luq差,影响了数据库共享和效用最大程度的发挥。

由表1可知,有22个省级分中心建设的特色资源库无法实现跨库检索。由于数据库建库标准不一、内容不完整、使用不方便,导致数据库利用率普遍偏低,进而导致建设部门对数据库更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形成恶性循环。从调研来看,很多特色资源数据库建成后,数据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未进行更新,导致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不完备、信息滞后、个别库无法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一些省级分中心网站也缺少必要维护、更新,如吉林省文化信息网、内蒙古文化信息网、陕西文化信息网、宁夏文化资源信息网等均不能正常打开。

2.4资源揭示:互链不足,导航欠缺。

互链不足是指一些省级分中心网站与其他重要网站(如国家数字文化网、省图书馆网站、当地政府网站等)互链、互通不足,导致存在信息孤岛和资源共享程度低,不易被百度等重要搜索引擎发现或排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前列等问题。根据表1可知,有5个省级分中心网站不能被百度搜索到;在非常重要的国家数字文化网网站上,有8个省级分中心网站链接不能打开。省级分中心网站不易被检索或发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站名称不统一,稍显混乱。目前已有“××数字文化网”“××文化信息网”“××文化信息资源网”“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分中心”等多种称谓,还有一些省份或自治区没有建立专门服务于共享工程的独立数字文化网站。网站名称不统一,容易给读者造成认知障碍,影响共享工程数字文化网站的整体品牌塑造。

导航欠缺主要体现为:一方面部分省级分中心主页对特色数据库揭示不足,没有在首页以醒目标题或图形予以有效揭示,无法吸引用户的眼球;另一方面,各省级分中心对特色资源归类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许多特色资源归类混乱,各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类展示体系。由表1可知,有5个省级分中心对其特色数据库没有设置任何导航呈现功能。例如,北京分中心虽然有以《北京记忆》为代表的诸多特色数据库品牌,但却没有在一级页面上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和导航,无法让人快速了解北京特色数字资源的构建体系,而且北京分中心的特色资源与首都图书馆的自建资源呈现并不一致。此外,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份的分中心特色资源与省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呈现也都不一致,容易给读者造成认知混乱。

2.5资源共享:条块分割,共享不足。

我国图书馆系统分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和科技图书馆系统,公共文化机构又分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由于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不同,各机构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并且国家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各系统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导致数据库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结构单一、规模较小、重复建设、共享不足,主要表现为:(1)资源无法跨库检索。由表1可知,只有8个省级分中心自建特色数据库能够实现跨库统一查询,其中大多数还只是名称而非全文的统一检索,更不用说在省内甚至省际之间对各公共馆自建特色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了。当然,浙江省构建了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库统一检索平台,实现了省内各地市公共馆28个特色数据库的标题、著者和全文统一检索,值得其他省份学习。(2)资源无法共建共享。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够,文化共享参与主体还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其他机构很少参与,离工程总体目标还有较大差距[5]。另一方面,三大图书馆系统之间合作共建特色资源也很少,资源建设无法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尤其是建有众多特色资源数据库的高校图书馆却独立于公共文化机构之外,导致重复建设。

2.6资源推广:缺乏宣传,品牌缺失。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利用起来。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资源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原因有:(1)特色资源选题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要。以馆藏资源而非用户需要为中心的数据库建设思路,多采用结构严谨但形式单一的文字数据库,导致数据信息出现总量冗余而结构失衡的局面。(2)特色资源网站推广不力。很多省份没有花大力气通过搜索引擎、宣传手册、新闻媒体等多种传媒渠道进行特色资源网站的宣传推广,不重视组织策划活动,被动等待用户的访问。(3)特色资源服务方式有待创新。大多数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基于传统的网络站点形式来服务互联网用户,没能基于Web2.0和移动互联技术为用户提供基于多种终端、多种方式的新媒体服务平台(如手机、数字电视等)来推广资源。(4)特色数据库品牌打造不足。目前各省自建数据库大多没有形成知名品牌,有的省份过于追求建设的数量,没有很好地进行优化整合,高质量精品特色数据库不多。

3 改进策略

3.1宏观政策层面

3.1.1建立资金投入制度

(1)加大文化专项经费投入。国家要加大对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经费纳入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中,增设固定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并对中西部地区有所政策倾斜,以缓解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地域失衡现象,同时构建合理的经费使用评估体系,以保证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2)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方式。灵活运用政府招标采购项目补贴资助、贷款担保贴息等投入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特色资源建设[6],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公益性和惠民性,积极争取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捐助,不断完善社会捐赠激励制度,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同时考虑发行文化彩票和债券,以多种形式灵活吸纳社会资金[7]。

3.1.2建立共建共享制度

(1)统一规划特色资源建设。建议文化部除继续做好每年度的地方资源建设方案制定工作之外,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总体建设长期规划,明确资源建设的目标、任务、分类体系、建设重点和建设方法,组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对各地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协调数据库建设各方主体利益,健全全国特色资源建设查重制度,避免重复建设,如国家层面规划建设抗战文化数据库、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或丝绸之路文化数据库等。(2)推进系统内资源合作建设。各省应通过成立专门合作小组并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加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系统内特色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打破目前数据库建设所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例如,江苏省率先制定三大工程统一的《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成立“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中心”总协调机构[8]。(3)推进跨系统资源合作建设。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跨系统、跨机构、专门性的组织或基于共同项目设立的跨地域组织联盟[9],来推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文化机构等不同系统间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公众提供基于统一平台的“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例如,2012年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和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2013年成立的“中三角”赣湘鄂皖四省公共图书馆联盟,都是一种很好的初步尝试,今后可逐步实现从读者服务方面的合作到资源购买和建设的深度合作。

3.1.3建立版权支持制度

(1)积极完善相关版权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版权问题。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坚持版权作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平衡的总体原则之下,完善我国集体管理制度,改自愿性管理为延伸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优化合理使用制度,为公共文化机构增设馆藏复制、文献传递、网络传播及网络链接等豁免权;扩充法定许可制度,赋予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法定许可权;限制技术保护措施,增加适用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技术措施规避例外[10]。(2)建立数字资源版权管理制度。一方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应注意规避版权侵权风险,通过确立版权专人负责制度、构建内容资源筛选制度、建立资源分级管理制度及完善资源许可利用制度等方式,合法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对已建成的特色数据库要积极采取技术保护措施,避免被他人侵权,如被恶意下载当成商品获利,或被无偿下载当成本部门资源。(3)建立数字资源法定呈缴制度。各类型机构都有大量数字资源,但由于各机构长期条块分割,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特别是我国目前没有出台对数字出版物法定呈缴的专门规定,导致很多数字资源出版物由于缺乏长期保管而丢失。为给国家保存数字文化遗产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我国也应学习借鉴荷兰、英国等国家的做法,建立数字资源法定呈缴制度。

3.2资源建设层面

3.2.1统一技术标准

(1)建立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都很重视标准规范和应用指南的制定,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建设项目就制定了一套技术指南文件[11]。为了扭转过去很多建成资源因为标准不统一而无法有效共享的局面,我国加快了重要标准规范的出台步伐,如2012年发布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和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加工规范的文化行业标准,2014年发布了电子图书、网络资源、音频、视频等资源元数据规范的文化行业标准[12],但这还不够,有必要针对基于各类新载体的新型特色资源,加快数据交换与互操作、新媒体服务类等新标准规范的制定,这对于推动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2)完善标准规范建设与管理机制。与国外相比,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规范种类名目繁多、范围互相重叠、质量参差不齐、更新修订滞后等[13]。我国应组建专门管理机构,统一指导各机构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建成国家级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公益性的元数据交换平台;建立标准规范开放建设机制,实行标准规范开放登记模式,加快国家标准的制定及修订。(3)推进已有标准规范的应用和共享。我国应加强对已制定标准规范的宣传介绍和应用培训,制定标准应用指南,促进其在各机构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应用。同时,推动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CSDL(Chinese Science Digital Library,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ADLIS(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不同工程之间标准规范的相互借鉴和引用,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全行业的资源互通、标准共享和统一应用。

3.2.2加强内容建设

(1) 做好资源建设规划。做好资源建设规划,有利于打造精品,形成体系,发挥整体优势。各省级分中心可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框架下,具体制定本省范围内特色资源建设总体规划。例如,广东省分中心将本省的资源总体规划确定为岭南非物质文化篇、岭南物质文化篇、岭南历史名人篇、岭南历史文化篇、岭南红色文化篇等[1]。(2)加强资源选题论证。资源选题既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公众参与的反馈评价机制,以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文化特色为突破口,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为目标,又要关注数据库发展规划、数据收集来源、资源组织方式、资金保障、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维护能力等要素[14],还要坚持“小选题、大系列”的原则确定选题方向,合理控制数量,避免零散化,推出精品。(3)合理规划资源类型。资源的表现形式有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省级分中心要重点建设视频特色资源数据库,大力发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加大基于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服务的资源建设。

3.2.3做好资源管理

(1)注重数据更新维护。成立特色数据库后续建设小组,及时收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和用户反馈信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随时更新维护,以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保持特色数据库的生命力。(2)做好资源使用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专家、媒体、专业评估机构对特色资源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评估与监督,将用户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估标准。

3.3技术平台层面

3.3.1开发网站共享平台

(1)用Web2.0理念设计网页。省级分中心网站的网页设计要注重互动性和交互性,利用Web2.0技术和移动服务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设置“读者留言”“互动社区”“资源点评”等互动栏目,保持反馈渠道畅通,提高用户参与度。例如,上海数字文化网率先提出采用Web2.0理念,推出了RSS内容订阅、用户动态评论、视频资源分类排行、手机图书馆等个性化服务内容。(2)采用集约化协作建网新模式。广东数字文化网通过统一的网站平台,利用网上视频直播、视频点播、数字资源导读平台等系统,整合广州全市各支中心的各类型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真正实现特色资源共建共享[15],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省级分中心可以借鉴广东的集约化协作建网模式,统一构建省级乃至全国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3.3.2建立整合服务平台

构建地方公共特色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是指要利用云计算、智能分析、移动技术、跨库检索等先进技术,建立整合型知识服务平台,即将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知识服务:(1)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建议未建立特色资源跨库统一检索平台的省份学习广西的做法,即对本省域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整合、知识挖掘,从而实现元数据集中与统一检索,对象数据分布存储,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广电网等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6]。(2)建立移动服务平台。很多省份还未开发手机等移动终端服务平台来加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建议学习辽宁省做法,即开通文化共享工程3G网站,手机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浏览最新的文化新闻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下载各类精品文化视频资源,实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个性化无线信息[17]。

3.3.3开发云服务共享平台

各省份可以考虑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数字化的城市公共文化信息云服务平台,对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文化场馆的相关信息内容全部进行数字化,实现云端推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由此形成不同文化机构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文化网上消费一体化的新型公共文化体验空间。例如,上海部分高科技文化企业正在从事研发“城市公共文化云”,在技术上已经具备实现公共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大整合、大平台、大服务格局的能力,并已经在上海嘉定区、闸北区开展全域或局部的建设试点[18]

3.4资源利用层面

3.4.1优化资源导航设计

(1)国家层面的特色资源导航系统设计。建议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牵头开发全国优秀特色资源导航系统,在国家数字文化网专设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栏目,建立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能够基于内容按主题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展现地方制作的优秀特色数字资源。据悉,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启动了公共图书馆自建资源登记项目目标是建立全国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联合目录[19],这为将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文化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提供了可能。(2)地方层面的特色资源导航系统设计。省级分中心的网页设计应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建设理念,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突出重点和精品特色资源,体现当地特色文化,并合理设计网站导航系统,对本省特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提供站内检索和网站地图。

3.4.2注重特色品牌打造

(1)着力构建数字文化网统一品牌。笔者建议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网站名称统一改为“××数字文化网”,与国家数字文化网相一致,解决网站名称不统一问题;设计统一的标识,以规范化和标准化来提升数字文化网的知名度,提高网站访问率。例如,龙江文化信息网已改成黑龙江数字文化网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2)打造精品特色数字资源品牌。各省级分中心应通过着力打造我国独特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和精品特色资源建设品牌发挥整体品牌效用,而不仅仅只追求数量,通过优化整合,建成高水平、有影响力、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特色数据库。例如,首都图书馆打造的我国第一个地域文化的大型多媒体数据库品牌《北京记忆》,湖南精心打造的《天下湖南》品牌,等等。

3.4.3加强推广模式创新

(1)提升网站知名度。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数字文化网,如在国内外搜索引擎站点或知名网站建立链接,印发宣传资料,借助传媒进行宣传,邀请当地文化名人在网站开设文化博客,以数字文化网名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以此不断提升网站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使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更多人所知晓。(2)举办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在数字文化网站推广的基础上,省级分中心网站可通过借助媒体、宣传资料、用户投票、专题讲座、读者培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来推广特色资源数据库,如浙江的“数字文化讲师团”模式[20]、河北的“曲艺进校园”模式[21]、东莞坚持10年开展的“文化周末”活动[22]等,扩大了特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3)重视新媒体技术应用。积极利用博客、SNS、Wiki、播客、微博、微信等Web2.0和移动服务技术来宣传推广地方特色数字资源。例如,上海在《海派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 《上海城市文化讲坛》等特色数据库建成后配套推出手机APP应用客户端,开创了新型资源服务模式。欧洲数字图书馆是Web2.0应用种类最多的项目,创建了Twitter、Facebook、Google+、Pinterest等社交网站的主页,结合馆藏特色和发展需求构建互动平台,宣传馆藏资源,扩大影响力[23]。

[1]王晓燕, 杨向明. 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4(22):64-67.

[2]陈 曼.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研究[D]. 云南: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3:29.

[3]孙 逊. 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84.

[4]王林生.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 公共图书馆, 2014(3):16-24.

[5]赵生辉, 朱学芳. 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3(4):57-61.

[6]巫志南.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主体、方式、渠道和机制研究[M]//于 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54-55.

[7]梁 亮, 施春林, 胡 芳,等.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投入机制思考[M]//陈 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249.

[8]方标军, 吴 政, 祁 刚.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13(11):3-5.

[9]李金芮, 肖希明.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管理体制模式及其适用性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2):26-34.

[10]吴 高.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问题:困惑与思考: 以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1): 34-39.

[11]American Memory Technical Information[EB/OL].[2015-06-13]. 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techIn.html.

[12]图标委成立以来立项标准一览表[EB/OL].[2015-06-13].http:// www.nlc.gov.cn/tbw/bzwyh_bzhxd.htm.

[13]张 琳, 宋 文.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领域标准规范现状与分析[J]. 情报杂志, 2012(12):121-125,114.

[14]王喜和, 傅林红, 李玖蔚, 等. 特色之困:国内大学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反思[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4):47-52,58.

[15]颜运梅. 共享工程广州市分中心网站的建设[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12):9-12,19.

[16]徐欣禄.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 2014(6):57-58,72.

[17]谢文君. 手机电视网络都可以体验文化共享工程[N]. 辽宁日报, 2010-05-20(2).

[18]巫志南. 上海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研究[J].上海文化, 2013(2):38-45.

[19]梁蕙玮, 萨 蕾.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面向数字资源整合的元数据仓储构建[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5):27-32.

[20]沈丽丹. 全国第一个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讲师团”在浙江温岭成立[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3):79.

[21]李秋云. 河北开办曲艺非遗特色班[N]. 中国文化报, 2015-04-09 (2).

[22]广东东莞“文化周末”10年坚持文化惠民[EB/OL]. [2015-06-13].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4-08/7193209.shtml.

[23]李金芮, 杨 蕾.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服务方式调查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5(1):22-26.

吴 高 男,1979年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知识产权法,已发表论文20余篇。

Investig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n Construction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of Local Public Digital Culture——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Centers of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Local characteristic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reflecting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n digital age. The characteristic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centers of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public digit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s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embodied in resources of considerable scale, more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diverse resource database and distinctive interfacial design. And then it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local public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construction from six facets of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resource contents, resource construction, resource descrip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resource promotion. Finally from four aspects of macro policies, resour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t put forwards the strategy of improvement.

Public culture; Public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Digital culture; Digital resource

G250.74

A

2015-07-08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青年项目“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CTQ006。

猜你喜欢
分中心数据库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河南分中心
数据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高速公路监控分中心网络配置探析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全国首个民族出版产品质检分中心成立
各地分中心 海选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