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婧 (江西工程学院 338000)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讨
傅 婧 (江西工程学院 338000)
现如今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教育革新,艺术类专业也是如今最热门专业之一,而高校艺术专业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阻碍因素,我们需要从教学课题方式、教学课程体系、毕业设计及实习来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艺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该论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研究》(课题号15GZ002)阶段研究成果。
培养艺术创新能力,现在主要是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所阻碍,需要追求新的教学制度机制来给艺术专业学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扑通道路。
1.落实学分制和实行选择性学制
所谓选择性学制;我们现在艺术类专业大专3年,本科4年,但是学校可以调节艺术类专业的学制如设定大专3到6年,本科4到8年这种弹性的学制;如大专在规定的3年内达到艺术类专业毕业要求进行发放毕业证和结业证,如未完成只发结业证,待后面的时间完成毕业要求在发放毕业证;而对于本科艺术大同大专艺术生一样,只是时间不一样。这样的选择性学制给予了大学生非常多的时候来进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给了艺术专业学生非常多的自我创新能力的时间,让艺术大学生学习自主自由。
2.放松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专业选择性和非选修课程多元化
在高考录取分数线达到大学学校录取要求时,学校可以进行对录用专业选择性多元化,比如入学只写艺术学院,在学生进入大学在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己兴趣比较高的专业,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学习而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艺术专业,为今后的艺术创新所埋下地雷;后期大学可以实行一年换专业,因大家都知道,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是对自己的爱好和专业不是很清楚,有的非常喜欢这个专业说不定入学学习一年中发现这专业非常不适合自己,所以大学可以实现一年换专业给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喜爱的艺术专业,这样最大程度上合理的教育大学生自己喜爱的专业对今后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兴趣作用。
在非选修课程中,许多大学都是规定如艺术专业学生不能选择某某课程等限定,我们都知道艺术生都是非常需要知识扩展的,只有知识扩展的非常丰富才能对今后艺术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不要限制艺术类专业对选修课程选择,同时还可以开设对艺术生创新能力思维扩展类的课程。
3.实行课堂免听,校外实践
所为课堂免听,是对于有些能力非常强,非常有潜力的艺术类大学生他对于课本课题知识已经得不到满足了,常常出现课堂睡觉,影响其他学生课堂效率,如果制定严格的机制是非常容易引起这类学生的反感,同时也会影响其它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可以实行课题免听,由授课老师或者学校专门制定艺术专业免听资格进行另外安排,这样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备课中提供更多的参考知识,更为免听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提供艺术类大学生更全面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大学教育,课堂教育做为知识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场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导致艺术专业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养成的效果。因此,在艺术类大学中艺术专业教师教学职业水平需要提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的提高教学效率激活课堂。
1.教师自我教学能力提升
做为教师,对艺术专业授课的主体者,对自己专业知识是非常雄厚的,而雄厚的专业知识能否成功的运用到教学授课课堂上呢,这就需要对教师课程备课情况和教师教学经验象结合了;在教学课程上,学校学院可以开展精品创新课程实拍比赛,对于优秀课程设定奖励机制,在精品优秀课程中学院提取精品课程中优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内部学习传授,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然后施行教师学习;提高艺术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观念
以学生为主,学习为辅的教学发展模式;在教学授课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能力进行分析,评估班上学习能力及接受知识能力进行授课。在更多的教学思维观念中,学习可以采取艺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讨论教学课题,提出课堂建设、主题研讨等关于教学主题。
3.激活课堂教学方式
在明确课堂听课人数,分组进行教学讨论的方式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在分组教学讨论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进行引导教学,分组可以进行开放式分组教学唤醒艺术类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从新认识,提升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艺术类院校中,主导导师可以成立工作室类型的社会实践机构,结合社会上各大行业企业艺术类专业进行分析和制作,在工作室组成及运行成熟后,可以开结合企业进行企业需求开发大型艺术类课题,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自我报名参与研究制作。在工作室运行中可以进行分化专业选取优秀的学生担任工作项目,进行和工作室合作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导师也需要积极参与给予艺术类大学生引导及指导作用。导师需要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项目制作流程。如某大型房地产全景3D图实施制作,这时候导师就需要进行分组,由优秀艺术大学生进行当组长,每个项目分配3到5个组长,组长在自己班上或者全院进行自我选择3到5个人组成一组,每个项目3到5组,每组3到5人进行项目制作,导师前期需要进行每组工作流程审核,因为前期很多大学生对大型项目制作没有什么实践经验,比如房地产建设要求,房地产文化调查等这些分工明细的都需要前期导师分工后,后期组长自行组内分工。这样的实践经验可以很好的引导艺术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也很好的给予以后工作室项目制作更好的引导。
高校实践创新人才能力培养都在不断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有了很好的模式,不过由于还未普及以及运行时间比较短,还得不到很大的社会反馈。相信在全国多数高校教师工作者的努力下,艺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教学模式会日益成熟,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培养更多艺术性人才。
[1]李洁.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文学教育(中),2011(8).
[2]谢其梅.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中的障碍突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3]王耀农.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群众,2005(6).
[4]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居里锴.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5]余涛.从就业压力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04(4).
傅婧,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