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娜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谈“IP”在喜剧小品创作中的应用
姜 娜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文化消费的新动向,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应,IP元素的应用和改造意境成为影视产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影视小品的创作也不能例外。IP元素的转换一般可以分为一些经典IP的改编和当下流行IP的改编。本文将以“开心麻花”团队和“辽宁民间艺术团”对IP元素在小品中应用的不同方式,展现当下喜剧小品创作的新趋向和存在的问题。
IP转换;喜剧小品;开心麻花;辽宁民间艺术团
项目名称:辽宁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引导机制研究 项目立项批文号:辽百千万立项[2015]46号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是当下中国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 IP ?为什么会出现IP 热潮?据我所知,国外并没有这样使用 IP一词,中国才用这个概念来指那些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这个词突然一下变得这么流行,显然与互联网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在“网络+”大环境下,IP热潮与中国当下影视受众群体结构的变化相关,尤其是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网生代”观影群体的崛起。文化消费群体的变化颠覆了近几年来主流的影视创作趋向,影视文化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互联网基因。“现在的IP 概念更多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发酵出来的,可以称为‘网生代IP’,表现形式多样,比如游戏、影视作品、流行歌曲、舞台剧、动画片甚至流行语。”2IP一般可以分为的传统IP改编和流行IP改编,利用互联网与粉丝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具有一定受众基础和市场潜质的IP元素进行转化,从而形成了新型文化创意运作的IP潮流。
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也使喜剧小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近来以真人秀、竞赛等方式进行的喜剧娱乐节目在网络上的火热点击,早已拓宽了过去以电视为主要平台的传播方式,喜剧小品的创作也呈现出与传统晚会式小品不同的特征。IP转换元素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和转化成为很多小品创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采用多种适应青年观众接受的各种具备网络文化特征的包袱、段子,以及利用新旧价值冲撞制造出的笑点,从而拓宽自身的创作思路,以此来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和不断更新的受众需求。
“开心麻花”团队在2012年凭借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一炮而红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扶不扶》《投其所好》等具有深刻内涵的能够反映社会风气和大众心声的主旋律作品,并于2015年制作了喜剧电影票房口碑俱佳的《夏洛特烦恼》,树立了独具特色的“麻花”品牌。2015年在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中,“开心麻花”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小品在众多的创作团队中脱颖而出。“开心麻花”团队的特色在于其年轻化的创作风格,主创人员闫非、沈腾、马丽等都是接受过系统科班教育背景的80后。在一系列的小品创作中,麻花团队都体现出对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关注。“麻花剧有两个非常精准的方向,一方面是贴近互联网和时尚脉搏,另一方面是贴近年轻人的需求,以自己的创作与表演发挥着社会功能,提升观剧年轻人的幸福感。”3“开心麻花”团队曾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他们将舞台空间调度、道具、音乐、音响、灯光等基础元素运用到喜剧小品创作当中。这种创新能够更新观众对传统小品的心理期待,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
“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不只单纯依靠滑稽言语和动作组合来制造喜剧效果,而是将流行的IP转换元素与喜剧小品的创作结合起来。他们对能够捕捉到当下年轻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擅长在欧美热门美剧或经典的类型电影中汲取灵感。例如,在小品《丧尸者》中他们改造了在当下“网生代”年轻观众中火热流行的美剧《行尸走肉》,小品《赏金猎人》利用了好莱坞经典“西部片”的电影类型模式,《超能英雄》将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复仇者联盟”加以改造搬上小品舞台。在转换流行IP元素的基础之上,“开心麻花”准确把握了处于历史转型期的当下,将社会中出现的潜在矛盾和错位的价值观反映出来,甚至能够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与外国的影视IP元素十分自然地融合,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在小品《小偷在哪儿》中,“开心麻花”团队模仿卓别林喜剧IP,大胆采用了“默片”的电影化形式,颠覆了小品语言化的传统特征。小品讲述沈腾扮演的“卓别林”与小偷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一戏剧化的场景发生在摇晃的公交车上,惟妙惟肖的夸张表演风格引观众发笑。但这一小品并不仅限于利用夸张戏谑的表演风格来“抖包袱”,小品剧情的翻转颇令人意外,甚至呈现出黑色幽默的风格——“卓别林”为了帮助乘客煞费苦心却被误解好心没好报,甚至被小偷用刀刺伤。受伤之后的“卓别林”仍然坚持将钱包一一归还给公交车上的乘客,乘客只有在拿回被偷的东西一瞬间摆脱了“面具”变成了有礼貌的“正常人”,紧接着又开始表情麻木。面对冷漠的人群,最后舞台上只剩下刺伤“卓别林”的小偷在默默地为“卓别林”包扎伤口。这种电影化的方式增加了小品的仪式感,无声胜有声。这个小品反映当下社会人心麻木和自私冷漠的习气,并实现了令人“笑中带泪”的效果,向喜剧大师卓别林致敬。正如“开心麻花”的主创人员沈腾在节目中说的:“我们要实现作为喜剧人的良心”。“开心麻花”团队在对流行IP元素的高度灵敏基础上创造出喜剧小品,并努力挖掘背后的社会内涵。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凝练的对社会道德现状和精神风貌深度质询,大笑之余亦发人深省,这种品质在当下浮躁的市场化创作环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辽宁民间艺术团”是以宋小宝、小沈阳为代表的带有鲜明东北地域风格的喜剧小品创作团队。2015年在热门节目《欢乐喜剧人》中,“辽宁民间艺术团”与“开心麻花”团队同台竞技,虽然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方式和风格,但同样都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如果说“开心麻花”团队带有着鲜明的舞台化特征,那么“辽宁民间艺术团”则根植于肥沃的东北喜剧小品创作传统。经过历届春晚的洗礼,东北人民的幽默传统早已使观众们耳濡目染,建立了深厚的文化亲缘性。因此,相比较其他喜剧小品创作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带有先天的创作优势,尤其是主创宋小宝、小沈阳在组合之前早已积累了众多的粉丝基础。当代的中国已经进入消费主义社会,中国的审美文化已经开始转向世俗化和大众化,“辽宁民间艺术团”娱乐化、消遣化的创作贴合了当下大众文化审美的特性。“崇高,这个曾经作为基本审美范畴的形态,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为喜剧性特征的文化扩张所蚕食。”4“丑角艺术”恰好是能够消解文化崇高性的一种典型的方式。“辽宁民间艺术团”擅长采用的“二人转”中的“丑角艺术”的模式颠覆了文化的高雅,例如宋小宝利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东北方言来制造笑点,塑造出愚蠢狡黠又带有真实感的淳朴农民形象,能够让观众实现身体上的存在感和道德上的优越感,进而达到插科打诨戏的戏谑化喜剧效果。除了常用的“丑角艺术”,还经常加入一些“二人转”中常见的类似于“翻跟斗””的绝活,并以围绕某一主题竞技的方式进行。
新时期,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为了适应更加年轻化的受众需求,“辽宁民间艺术团”的创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开始从一些经典的IP元素中寻找创作来源。“辽宁民间艺术团”的小品与其他团队创作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将东北的“二人转”模式与时尚的经典IP话题相结合起来,鲜明的东北地域标签与年轻化的经典影视作品IP元素杂糅混合。例如,在小品《演绎韩剧新高度》中,以宋小宝和小沈阳为代表的演员团队,对当下受年轻人追捧的韩国经典青春偶像剧的模式进行了戏仿,浓厚的乡村地域文化和新潮韩流文化的碰撞让人忍俊不禁。在《我们的二人转》中对老乐队beyond经典曲目、李宇春曲目等进行模仿。在小品《我是演员之武侠篇》中,吸收一些经典古装武侠剧的精华,对诸如“金毛狮王”“东方不败”、神话剧“哪吒”、水浒传中的“武大郎”等角色进行重新塑造。网络点击率最高的《甄嬛后传》这一作品中,在高人气古装剧《甄嬛传》的基础之上,宋小宝借用了宫斗剧的形式,讲述了两个妃子为了争宠,为了能够陪同皇上出门斗智斗勇的过程,利用夸张的扮相和搞怪的语言进行反串角色扮演,制造了爆笑的喜剧效果。
纵观“辽宁民间艺术”团队对经典IP元素转换进行应用的创作,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些作品改编了一些比较热门的IP元素,并成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但他们的改编局限于单纯的外在模仿——大部分作品中故事驱动的核心仍然在于“二人转”常用的竞技“pk”,只是以展览的方式来进行单纯的搞笑——诸如喜剧化的设定、夸张的方言、滑稽的表演方式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情节延展,小品故事的叙事张力有些后劲不足。况且如果纯粹以搞笑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会欠缺深刻的人文思考力度。因此,“辽宁民间艺术团”需要在剧作上更加用心,应当设计出具有有趣味的线性的情节结构,再将IP元素与常见的讽刺、戏谑、反转、抖包袱的原则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创作出更佳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总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商品时代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之下文化生产不断升级,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传统的文化创作与消费格局。面对这样的环境,不同文化产业之间IP转换的改造和融合是符合进步潮流的,小品创作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喜剧小品的艺术魅力绝不能止步于单纯的夸张、宣泄性搞笑上,而是能够关注并反映当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普通人生存命运,使人们在心情得到放松的同时,亦感受到深刻的人文思考。
注释:
1.尹鸿,王旭东,陈洪伟,冯斯亮.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09):22.
2.同上.
3.李杨.“开心麻花”:八年深耕喜剧品牌[N].文汇报,2012-2-8(10).
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16.
姜娜,沈阳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