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付禄 张海冰 杨 森 杨俊岭 黄 飞(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550007)
贵州省贵阳市高校校园戏剧的现状研究报告
丁付禄 张海冰 杨 森 杨俊岭 黄 飞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550007)
通过到贵阳区域内各高校开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负责人访谈等方式的调研,汇总了现状调查报告。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原因思考。
贵阳;高校;校园戏剧;现状;发展
前言:校园戏剧是指在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由参与创作的,具有实验性的非专业、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1校园戏剧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承载精神、传播思想的重要功用。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拥有25所本、专科院校,对贵阳市高校的校园戏剧进行研究,有助于积累戏剧区域性发展研究的经验。
贵阳市现有本科院校9所,独立院校7所,高职院校9所,通过对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做出现状调研报告如下:
(一)颇具规模的校园戏剧学生组织
1.独立开展演出活动的戏剧社团组织
在位于贵阳市的高校中,有戏剧类学生社团11个,分别是:贵州大学月光话剧团、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戏剧社、贵州民族大学戏剧社、贵州民族大学沐风戏剧社、贵州财经大学灵羽剧社、贵州财经大学话剧社、贵州师范学院九歌话剧社、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青久艺剧社、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童心话剧社、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SKY—演艺协会、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表演社。
这些戏剧组织的构成部分主要有:社长、演员组、编剧组、道具服装组、外联组等部门。多是由一批热爱戏剧艺术的在校大学生创建。上述社团组织多由相关专业的在职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经调研发现,这些指导老师对社团的关照并未非是常态化、具体化的指导,甚至存在着有名无实的现象。
2.从属于校级艺术团的分队戏剧组织
贵州大学艺术团话剧队、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团话剧队、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艺术团话剧队、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团语言队、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话剧队等这类组织作为相关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成部分,承担话剧片段、戏曲片段、短剧,尤其是晚会小品等形式的戏剧演出任务。
3.开展过戏剧演出活动的非戏剧社团组织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贵阳高校还存在一些没有冠之以“戏剧”之类的名称,但组织过与戏剧相关的其他学生社团组织,如贵州医科大学的Free社团举办过英语戏剧节、贵州理工学院的领袖英语社团组织过两次英语话剧的演出。
(二)形式各异的校园戏剧演出活动
1.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戏剧演出活动
2014年4月—5月,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山西省话剧团经典剧目《立秋》走进贵州师范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演出。
2015年10月,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哥本哈根》走进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演出。
2.高校大型戏剧类赛事活动
2013年,贵州大学承办的“国之甘霖,我知信诺”诚信教育校园情景剧大赛;2014年,由贵州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红楼梦戏剧小品大赛。
3.戏剧社团组织的专场演出活动
2013年4月,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戏剧社创作排演话剧《信仰》;2015年1月,贵州民族大学的沐风戏剧社上演了改编话剧《孔雀东南飞》;2015年12月,贵州师范学院举办主题为“告别与告白”的九歌话剧社之夜。
4.高校内部文艺活动中的串场演出
在各高校的迎新、毕业、五四等主题晚会以及平时的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中,小品、短剧作为重要的串场节目,丰富着整场演出的节目形式。这也是校园戏剧最为广泛的存在形式。
(三)贵阳市高校校园戏剧的现状小结
1.校园戏剧的社团数量较少
对于贵阳这座拥有近三十万名大学生队伍的城市而言,却只有十几个学生戏剧社团;25所院校中举办戏剧社团的不到一半,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2.校园戏剧的演出质量不高
晚会小品,作为校园戏剧最广泛的存在形式,演出剧目多搬演或改编网络作品或电视台播出的新近流行的小品节目,缺乏原创意识。戏剧社团组织的专场演出中,除少量优良剧目外,大多是在自娱自乐。
(一)缺少活动经费支撑
由于戏剧活动需要演出场地、服装、道具、化妆等基本条件,必然产生一定的经费需求。因此,活动经费的稀缺,是制约很多校园戏剧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校园戏剧的活动经费有两种途径:高校财政拨款和自筹。而地方高校的财政主要用于硬件设施的支出上,具体到对戏剧活动的投入而言,就更是捉襟见肘。
获得经费的途径还有当地企业赞助和社团成员自筹两种,前者由于缺少恰当的工作方法,后者由于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直接经济收入,因此都不是主要获得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
(二)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校园内的学生社团坚持“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方针,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因此,若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引,社团就少走弯路。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社团邀请的指导老师并没有真正常态化的对社团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导,这也是导致部分社团组织混乱的原因之一。
作为欠发达地区省会的贵阳,城市人口主要围绕着日常生活而奔波,文化消费、艺术消费习惯尚未养成,尤其是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兴趣不浓厚,而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势必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所在区域文化习惯的影响。专业指导人员的缺少,可能会造成校园戏剧社团创作方向的偏离、创作力量的整体素质不稳定等问题。
(三)戏剧社团自身原因
在现有的高校校园戏剧社团中,成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尤其是每年在新生入学之时,新老成员有了较大更替。戏剧社团缺少稳定的主创力量,必然影响创作成果。
大多数社团都是在搬演成熟剧目,或对网络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极少创作出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原创剧目。而创新能力是一个创作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症结所在。
不管当下可以选择参与的艺术形式有多少,校园戏剧永远集合着一批狂热的创造者。2贵阳高校校园戏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校园戏剧的组织者应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同时呼吁并争取各方力量对校园戏剧的支持,为早日实现贵阳高校校园戏剧的繁荣局面共同发力。
注释:
1.张佳蕾.当代校园戏剧剖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4.
2.桂迎.中国校园戏剧的流变、现状、思考与尝试[J].中国戏剧,2008(5):52-55.
丁付禄(1992.5-),河南邓州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张海冰(1975.9-),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森(1991-),河南周口人,贵州大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杨俊岭(1989-),河南周口人,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黄飞(1992-),山东单县人,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2015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研人文201506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