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莹 (武汉音乐学院 扬琴专业 430000)
从“技巧与表现的统一”谈扬琴作品《瑶山夜画》
王景莹 (武汉音乐学院 扬琴专业 430000)
《瑶山夜画》是中央民族大学许学东教授于2003年创作出的扬琴作品,它是现代扬琴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是音乐表演美学的原则之一,乐谱及演奏技巧是联系演奏者与曲作者的纽带,演奏者通过它们与曲作者进行“对话”,深入的分析作品,体会曲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而演奏者在表达乐谱和技巧的同时,要将自己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使其对音乐的理解与肢体表现达到高度融合。只有将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同时融入演奏的情境中,才能深刻体会曲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作品,并将其传达给听众。
《瑶山夜画》;表演技巧;艺术表现
《瑶山夜画》是21世纪扬琴作品中广为演奏的一首作品,该作品是中央民族大学扬琴教授许学东先生亲自赴瑶族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写出的一首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作品。该作品构思巧妙,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运用了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这首作品的引子以神秘音响营造出静谧的瑶山夜境,柔美的主题音调引出如诉般的情歌,祭祀先祖的篝火寄托着山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尾声展示了人鬼共处的独特幻境。这首作品在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在创作上采用了西方作曲手法,大胆的运用色彩和弦。
《瑶山夜画》全曲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静夜(引子)、情歌(慢板)、火舞(快板)、幻境(尾声)。
静夜(引子)部分,这是一段较自由的旋律,分为两大句,以低沉的轮奏进入,十六连音的变化下行紧接一连串六连音,同音群重复的六连音做渐强弱演奏,营造出神秘的音响效果。段尾用呼吸带动双手,渐弱的轮奏安静收尾,预示静谧的夜晚结束,万物苏醒的黎明即将到来。
情歌(慢板)部分,这部分柔美而深情,表现的是瑶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场景。该部分用优美且温柔的抓弦引入,简单明了的表达出主题,旋律在中国调式A羽调式上开始,宁静淡雅,描绘了一个瑶族少女羞涩的形象。随后主题旋律重现在低音区表现男性形象,与少女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进入插部后使用E商调式,表现出男女相见后内心激动的场景。
火舞(快板)部分,该部分表达的是瑶族山民用篝火祭祀祖先,也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此段在E商调式上展开,大胆的运用了色彩和弦的不断转换,推动音乐情绪的步步高涨;该段还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左手演奏音乐主题,右手推迟一小节对主题进行模仿,更好的巩固主题,描绘出热闹的场景。在这一部分,音乐的节拍不断变化,表现了瑶族人民如火般的热情。中间插入的切分节奏,增加了音乐的动感。整个快板清晰地刻画出了瑶族同胞在重大节日的祭祀过后,在晴朗的夜空下,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手拉手,转着圈,和着节拍舞动,一派欢乐热烈的场面。
幻境(尾声)部分,由左右手交替,左手演奏主旋律,右手回旋式的听觉效果,使整段仿佛在梦境幻想中一般,给人飘飘然的感觉。最后结尾双音反竹,以及右手拨弦左手反竹做减弱结束。尾声在迷离的音调中进入物我两忘、人鬼共处时的幻境,就像一幅写意般的风景水墨画。
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是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之一。表演技巧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演绎一首作品时,不仅要展示出演奏者精湛的技巧,还应将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乐曲的演奏中。
1.注重表演技巧
表演技巧是一个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能否将表演技巧掌握的能屈能伸、信手拈来就要靠演奏者平日的练习,总之只有当演奏者具有高超与独特的表演技巧时,才能把所演绎的作品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瑶山夜画》为例。演奏引子时,要演奏出低沉的背景音响效果,双手要演奏均匀,左手出现的单击要短促且具有结实度。演奏六连音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音,使其均衡出现,切不可囫囵吞枣。
慢板中的轮音要具有线条感和流动性。轮音之后出现左手主旋律,右手织体伴奏的演奏形式,这时要注意右手声部力度务必要比左手主旋律弱,但又要围绕主旋律的强弱起伏做出变化。
快板中时很多不同节奏型段落的组合,更加能突出这首作品的难度。该部分的演奏要轻盈而不失跳跃,弹奏时要具有颗粒性和连贯性,对力度的变化也要有把握性。
尾声部分要演奏出迷离、梦幻的色彩,弱而不虚。
演奏者只有一一克服了表演技巧的难关,娴熟的掌握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技巧,才可以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充分的发挥。
2.讲求艺术表现
音乐表演终究是一门舞台艺术。俗话说,乐由心生也。说明音乐本就是从人们内心深处所表达出来的,它是情感表达的另一种方式,更加抽象的诉说。
演奏者演奏时的喜怒哀乐对作品的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演奏者的情绪直接牵涉到作品演奏的完整性与完美性。比如当演奏者演奏时带有很强烈的生活情绪,与作品所需要的情感背道而驰时,这首作品也不可能演绎的完美。这就说明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有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必须与作品的客观情感相结合,互相融入,使演奏时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达到高度统一。
二度创作对于演奏者是不可缺少的,这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文学文化方面的积累,演奏者需要在对一首作品的分析与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使作品更加生动。然而,每次演奏时的二度创作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大体上演奏者对作品对音乐的处理是不会随意改变的。
《瑶山夜画》是许学东先生众多风格作品中的一种,该曲在演奏前需要静下心,感受自己在最安静、最放松的状态。
演奏引子时,深吸气,带动双手抬起,随着呼气的同时双手自然落下,无音头准确的落在音上进行轮奏,跟着呼吸左手迅速单击高音且立刻回到原音继续轮奏。高音的半音轮奏强收,不间断的演奏半音下行,一气呵成。引子的结尾,不和谐的双音要沉住气,叹息般的落下,要结实、有力,随后的轮音自然减弱。
演奏慢板时,提气,随着呼吸用双手的中指抓弦,手指带动手腕,自然而轻巧,声音结实而不呆板,要演奏的优美至极,与旋律相互辉映。进入插部主体后,轮音要细腻,仿佛会让人心碎,好似一条流畅的线条,更像一个少女为爱人跳舞,扭动着纤细的身体。最后热情而又委婉的结束。
快板随着节奏的变化分了很多小的段落,想要好的演奏快板,一定要注意每个段落之间的连接,要有呼吸却又很自然。特别要说的一点是,该部分开始时的不和谐双音轮奏,一般扬琴演奏双音轮奏是左手演奏高音声部、右手演奏低音声部,该作品中,想要更好的表达曲作者的用意,则应该用右手演奏高音声部、左手演奏低音声部,这样演奏主旋律的音头才清晰、明了。
尾声开始前也需要静下心,收随呼吸而动,该部分无技术性的难度,最难的就是要左右手配合好,该段的曲调流畅舒展,优美动人,要营造出迷幻的意境。
演奏者在掌握了表演技巧的前提下,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时的状态把握,可以充分体现出演奏者水平和展现一首作品的内涵。
3.技巧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表达一首作品还需要克服不同程度的紧张,这是每一位演奏者上台之前都不可避免的。必要的紧张度以及积极地心理状态可以保证演奏者的演奏质量。演奏者演奏前的走台能够使其好地适应演奏环境、更好地调整状态。比如不同的音乐厅,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是不同的,演奏者只有在走台时对声音进行把握,调整声音的大小,但要做到大而不杂、小而不虚。有乐队伴奏时,如果音乐厅吸音效果好,与乐队之间的距离拉近一些,反之则以正常位置即可。这只是演奏者需要调整的一方面。曾经有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在一次演出中出现了忘谱现象,导致无法完整演奏,只好敬礼下台调整,再次上台演奏。可见,良好的心理对演奏有关键性的影响。生活中,许多音乐学习者,在平时的练习中,能够熟练地掌握音乐作品,然而上舞台就出现大脑空白、怯场、遗忘等重大失误,造成严重的挫败感,从而产生心理阴影。这都是没有好的调整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是演奏者的一个“坎”。相反,如果演奏者能够享受舞台带来的乐趣,与听众一起分享音乐,则能让演奏者得到莫大的满足与成就感。由此看来,演奏者自我状态的调整也是使技巧和艺术表现统一的前提之一。
乐谱的记录只是方便演奏者的演奏,而表演技巧已成为表现音乐的一个符号。从演奏中可以看出,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地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卓越的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好的艺术表现,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只有将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演奏出完美的音乐,给听者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总之,演奏每一首作品之前,应该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文学文化素质修养对理解作品可以锦上添花。而对于演奏者演奏时而言,应该做到身心合一,情绪与音符合一,克服演奏时的负面心理,充分的二度创作,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当中去,才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把作品更好的传达给听众。
王景莹,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扬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