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霞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410100)
关于现代诠释学理论介入音乐欣赏的思考
高 霞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410100)
本文尝试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去介入音乐欣赏进行思考,为音乐欣赏提供了一个新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首先从现代诠释学的历史传统以及音乐欣赏与现代诠释学之间的关系,现代诠释学在介入音乐欣赏后的反思这三个方向入手进行分析,得出运用现代诠释学理论介入音乐欣赏后会起到怎样的结论和思考。
现代诠释学;音乐欣赏;伽达默尔
在上个世纪的西方文学界中就将理论思潮分为两大派别,其中一派是以德国哲学家为主要力量的,他们主张“体验”为主,而另一派别就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诠释理论者,但是这一派别中也同样注重“体验为重”的思潮。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逐渐将这种思潮引入音乐理论研究的领域中,特别是在近几年,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对于音乐欣赏以及美学领域有了持久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现代诠释学对音乐欣赏在其中一些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
诠释学来源于德文,根据牛津字典中的解释,诠释学一词的词根是根据西方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一个名叫赫尔墨斯神的名字得来的,而这位神的职责具有双重性质——理解一种语言并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然后进行解释,这就成为后来的诠释一词的含义。
在中世纪,诠释学已经成为一种对“经典文本”理解的工具和方法理论,在这一学说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就是施莱尔马赫,他在诠释学中的研究方向直接就是对于艺术作品意义上面的理解和解释的有关问题,他的理解中认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同一作品意义有着误解性的理解是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将“理解”走向一种“有意义的对话”。而在施莱尔马赫之后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他在这一理论学说中尤其关注三个焦点即:“体验”、“理解”以及“表达”。而他的学说理论在诠释学中起到重要影响,使得诠释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直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德国哲学假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诠释学突然兴起,但是现代诠释学是建立在施莱尔马赫以及狄尔泰诠释学基础之上的。伽达默尔在现代诠释学中强调了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和实现,而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理解当中才能生成,因此提出了“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等诸多观点。
在德国音乐学界中一直保留着良好的传统诠释学,直到20世纪初,克莱茨施玛尔受到了狄尔泰诠释学的影响,逐渐将诠释学引入到音乐学界领域中,因此从狄尔泰开始,诠释学就逐渐渗透到了音乐学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经过多位代表人物的发展和不断创新,诠释学发展到现代诠释学已经渗入到了音乐美学、音乐分析学以及音乐史学等多个领域,现代诠释学与音乐欣赏已经形成良好的联系。
(一)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启示
由于当代文论的研究逐渐由文本的客体研究转向审美理解的主体,因此作为现代诠释学代表人物的伽达默尔等开始重新对文艺理论界产生影响。而伽达默尔在诠释学理论中提出的“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观点也在音乐欣赏中产生了较大的启示作用。
首先,作为现代诠释学代表的伽达默尔他在观点上认同了马丁·海德格尔在“前理解”中的看法,并对这种观点看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研究。基于这一观点之上,伽达默尔认为诠释者在诠释某一事物时不可能完全客观的去诠释其原本的意义,而是在过程中夹带了自身主观的一些看法,而这些主观因素是由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影响形成的,这就是其观点中所提到的“视域”。因此对其而言,对“视域融合”的理解就是诠释过程就是诠释者与被诠释者之间视域不同的对话,以及双方视域的交融,并在视域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意义。而音乐本身就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的特征,因此就为不同视域的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国一首歌曲《黄河大合唱》中,这首曲目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经验,但这并不是作者单纯创作出来用作音乐欣赏的,而是带有唤醒全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意义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如今重新演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又赋予了其现实意义,因此这首音乐作品不仅是属于它创作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今再对这首曲目进行诠释,就不光需要考虑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历史含义,也将自身的现代视域和主观理解融入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视域融合”。因此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更赋予其新的含义,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而“效果历史”的观点主要是由于一个作品的创作绝对是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绝对会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因此赋予同一作品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同的。
(二)达尔豪斯观点的启示
达尔豪斯对于诠释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观点是基于前人观点理论之上的思考,他的理解为在相同命题中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进过程中,由于诠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背景知识的差异,因此给出的诠释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在音乐中“情感美学”为例,自古希腊时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原则并没有存在互相排斥的现象,而只是历史环境不同下的相互替代,因此根据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即使对同一事件进行诠释也要基于以往历史背景下的理解和现代历史背景下理解,如果没有过去已有观点历史性诠释,对于现代历史背景下的理解诠释也必然会产和那个许多的曲解。
除此之外,现代诠释学介入到音乐欣赏领域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一种跨越“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解读。例如作品《赵氏孤儿》中,创作者在创作该作品的时候只在其中地点以及一些明显的中国符号加入其中,其余有关故事叙说方式等都采用的是西方式,因此对于此类作品进行诠释分析时就更应该运用现代诠释学当中的理论,特别是对跨异质文化的音乐作品,从历史的维度中去寻求其中过滤掉的真相。
由于音乐艺术有其自身的欣赏角度和价值,因此很多人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最主观的就是从音乐的曲式、和声以及音乐旋律等方面去入手,而忽略了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价值以及作品意义。而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我们在对同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诠释时都会带有自身的主观意识,因此导致不同视域理解出不同的音乐含义,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和诠释时不可忽视直接聆听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当我们带着已有的诠释与分析去直接聆听音乐作品进行直接体验,将会扩大我们对音乐作品聆听的维度。而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现代诠释学介入后能够使得欣赏主体在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获得对音乐作品更多的认识,使自身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式的状态。
[1]杨燕迪.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2]冯效刚.现代阐释理论与音乐演绎[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3]陆敏捷.互动音乐在中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5)
[4]武文华.对达尔豪斯《关于音乐历史“主体”的探问》之探问[J].艺术探索.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