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

2017-04-19 17:18何成秀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伽达默尔

摘 要: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的框架下提出的理论术语基本可以归为两个维度: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都是在历史性对存在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游戏、模仿和美与审美等理论,则是从理解艺术的角度,从艺术的起源与价值的角度提出来的。把伽达默尔的主要理论术语归为两类,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伽达默尔对文艺的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两个维度

作者简介:何成秀(1992-),女,山东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解释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18世纪古典解释学,解释学是为古典文献和《圣经》求得正确理解的一种方法和技巧,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19世纪近代解释学,强调忠实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三、20世纪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提出本体化的解释学。

德国施莱尔马赫提出哲学解释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理解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循环,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海德格尔指出,对未知文本的理解,永远由被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完美的理解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循环的消除,而是这种循环得到最充分实现。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理解就是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一、历史性带来了什么——解释学循环

伽达默尔用这种解释学的循环去说明传统与理解之间的循环关系。传统就是历史性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理解事物时一定会受传统的影响去认识事物。但伽达默尔认为,这不是件坏事,而是人的认识所必须的经历的过程。传统是人类知识的—部分,它必然要在理解中起作用,解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思想就说明这种循环是知识的历史性的表现。为阐释这种解释学循环理论,伽达默尔环环相扣地提出了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

(一)前理解

奥古斯特·勃艾克把理解称为“已知的知”。[1]说明了理解是对已知事物的确认和证实。前理解同历史、传统与语言密不可分。所谓前理解,就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体的理解开始之前已有的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现为成见或偏见。

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见、前知。前有指人必然生于某一时代和某一文化,历史文化占有人。前见指人从文化中接受了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必然将带入理解中。前知指人总是带着一些观念、前提和知识去理解的。启蒙运动就是以批判前见为前提的,主张打倒权威。启蒙者把前见分为两种,一是受权威观点的影响,二是由于轻率、偏见带来的前见。

由于存在一个“前理解”,所以受历史的制约,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形成的是一种“效果历史”。

(二)效果历史

“效果历史”是指本文的真正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的。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具有历史性,这决定了理解也具有历史性。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并受“瞬时经验”的影响。而且“初始影响”对理解艺术的观念和角度具有重大的影响。理解的历史性使文本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内涵意义。

效果历史是指历史对我们的理解力的制约。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或传统是一个实现的过程。任何理解都处于历史的影响之下从而带有偏见。没有纯“客观的”的理解。历史决定了我们知识的有限性,但也通过决定我们能理解什么而幫助我们理解的开展。意识因拥有一个前历史(pre-history)而被历史影响,并通过具有一个后历史(post-history)而反过来影响历史;这样一种意识就被称作“效果历史意识”。

效果历史引出了伽达默尔另一个理论术语——偏见。

(三)偏见

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历史性。非法的偏见,民族的,文化的。合法的偏见,无法避免的,无意识的,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成为文本作者本人。与其说是我们的种种判断,不如说是我们的种种成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2]

在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伽达默尔提出偏见概念。他认为是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所谓的“偏见”是指在理解的过程中人们无法超越历史时空的现实去对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理解。但伽达默尔认为“合法的偏见”是历史所赋予的,具有正面意义,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而对于后天习得的“盲目的偏见”,他认为必须通过意识去克服它。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历史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过去文本的理解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偏见”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创造力的表现。

由于历史所带来的偏见,理解成了解释者的现在视界与对象内容所包含的过去视界的融合。因此理解是一种“视界融合”。

(四)“视界融合”

人们对事物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的理解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在德文和英文中,“视域”即“地平线”(Horizont/Horizon),最初由尼采和胡塞尔引进到哲学中来,它表现了一种限制视觉可能性的立足点。[3]它既表示一个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视界,同时又表明这种范围和界限是不固定的。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而偏见则构成了不同解释者的特殊的视界。

伽达默尔认为,接受者会带着所处时代的精神,那个时代的“偏见”和“热情”。因此,接受者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不同于之前的接受者。他将用新的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去理解它。没有过去,现在视域根本就不能形成。“正如没有一种我们误认为有的历史视域一样,也根本没有一种自为的现在视域。” [4]“视域融合”的基本精神之一认为我们是属于历史的,而不是历史属于我们。过去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过去和现在之间产生了断层。与过去“相遇”是因在其中能体会到文化的异质性与隔绝性。

二、艺术的起源与价值——游戏、节日和美与审美

(一)游戏

伽达默尔认为:不仅艺术起源于游戏,整个人类文明也起源于艺术。最初的文明是被游戏出来的。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产生出来并永远不脱离游戏。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而不是游戏者。游戏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性。伽达默尔把游戏者从中心剔除,但并没有降低游戏者的地位。游戏表现的游戏本身,但游戏者可以参与游戏意义的生成。

游戏本身又是辩证的。游戏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游戏是虚假的又是真是的,游戏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游戏是一种交往活动。游戏带来的轻松感,不是因为游戏本身不存在紧张感,而是因游戏者对游戏的高度专注,使自身暂时忘了游戏以外的世界,所以没有紧张感。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的贡献在于肯定了游戏本身的主体性,认为游戏可以超越个体经验,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

(二)节日

节日的共同性拒绝任何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节日就是把一切各自忙碌的人群结合到一个突然静止了的时间中去。艺术是为了庆祝,他也有自己的特有时间。一般的时间是填充,节日的时间是“实现了的时间”,是“昂扬的存在”。[5]

无聊的时间的形成是因为时间缺少了填充之物。但无聊和空虚不同。空虚有无聊的空虚和繁忙的空虚。无聊和时间的未填充性是同时发生的,无聊则是出现在感知到无聊的空虚之后和不情愿的繁忙之后才出现的。时间既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负担。“从在时间的重压下不知道干什么到时间的匮乏引起永远不断的企图,都表明时间是作为必须被填充的。”正如幸福感可以让时间停止一样,庆祝节日和阅读文学都可以让时间停滞。

艺术使我们意识到两种时间经验:“为了某物的时间”与“属己的时间”。日常实用的时间一般是“为了某物的时间”,这种时间被目的或空虚填满。“属己的时间”是那种每一刻都是充实与饱满的,生命意识与时间意识融为一体,个体对时间流逝好不察觉却又真实经历的时间。

(三)美与审美

美的本质是光。伽达默尔认为,美并不是和现实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就可以与美相遇,这种相遇是一种不期而遇。美是一种可以填充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存在。美的感受是一种对可能恢复的永恒秩序的呼唤。审美存在的同时性意味着对艺术作品的每一次理解都存在于当下性之中。

要想理解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时间意识,就需要对审美的瞬时性进行分析。伽达默尔认为,审美的瞬间是一种的属己的时间,它在日常时间的“中断”中形成了自身的连续性。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于流逝中把握到永恒,最终实现了真理的显现和意义的生成。审美的时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永恒和自由的时间。只有真正的自由时间,才是属己的、不可机械分割且不因时光流逝而消磨的。作为一种独特的时刻,审美的时间充满了生命的意味。在这“停滞而延搁”的审美时间,使我们在瞬间领悟到它所积淀的巨大生命力,并向我們展现出它已表达的和未表达的无限可能的关联域。[6]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伽达默尔的各个关键术语之间是带有明显的逻辑关联的。伽达默尔是历史影响论的坚定捍卫者,认为各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历史的积淀,是传统塑造了每个个体。更为可贵的是,伽达默尔看到,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偏见又是我们每个个体认识事物的基础,偏见是知识积淀的结果,偏见甚至是创造力的表现,从而使我们对文艺复兴以来对偏见的绝对否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反思。

伽达默尔也是一个热诚的关心艺术的人,他从艺术入手去提出自己的理论,把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又通过理论来分析各种文艺现象,所以用他的理论解释文艺现象,往往既恰当贴切,又有一种深层的哲学的高度。在他的理论之下,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人类游戏与节日以及人们对美的渴求的内在心理动机,进而理解人们问什么需要艺术及艺术的价值。将伽达默尔的理论纳入历史的影响和艺术的起源于与价值的框架中,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视界融合与同一性的理论都是在历史性对存在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游戏、节日和美与审美等理论,则是从理解艺术的角度,从艺术的起源与价值的角度提出来的。从而理清伽达默尔各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伽达默尔对文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5]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1991:142,394.

[2]蒋海霞. 从伽达默尔的“偏见”观看鲁迅翻译策略的转变[J].长沙大学学报.2012(4) :49.

[3]陈欧帆. 文本解读中的效果历史意识[J].文史哲,2007(2):113.

[4]党圣元.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93.

[6]陈云梅. 审美的瞬间—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时间意识探微[J].红楼梦学刊,2008,(6):174.

猜你喜欢
伽达默尔
霍奈特对伽达默尔主体间观念的补充
伽达默尔“游戏说”的双重意蕴
从“儿童学习说话”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从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看“审美无区分”思想的理论意义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友谊”作为哲学问题的深刻意蕴与当代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伦理教化
精神科学思想批判
德法之争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