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华 (湖南科技大学 411100)
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研究
牛素华 (湖南科技大学 411100)
21世纪是民族融合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声乐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正因为处于这个多元发展、吸纳融合的时代发展体系中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融合的发展体系。本文则是通过阐述分析民族唱法美声化以及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其现状的梳理,此外本文还会着重于对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化分析,从而进一步的了解明晰两类唱法的特点以及其交叉性和借鉴性。
美声化;民族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现状分析;异同比较
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同时作为我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属于我国重要的演唱方法。从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形成发展至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均受到广泛大众的热爱与追捧,其特有的音乐魅力以及无法比拟的美妙风格始终已深入人心的姿态屹立于全国、甚至世界音乐之林中。由此看来,因其自身特点的促进,使得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从不可能变为实现,而研究其民族唱法美声化以及美声唱法民族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由于当代歌唱家对于民族化以及美声化探索以及实践的热情有增无减,就更使得本次探究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我国本土唱腔美声化的发展在我国音乐人长久以来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之下将其成为了显示,正如大家众所周知的“黄河大合唱”以及“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创作名曲中,均融合进了西方的美声唱法,这在无形当中增添了本土声乐的活力以及多样性。所谓的民族唱法美声化是指将中国化中已经习惯了的唱腔风格以及演唱技巧同西方的美声唱法以及其独特的发声技术相融合,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在对于声乐的感官体验中更加的享受并代入其中,产生无法比拟的美感。美声化要求的是将声音与气息相支撑、相对抗进而运用演唱技巧呈现出高音的效果,而民族化则在旋律以及唱腔方面更加具有本土性的风格与特点,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不仅是为美声化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同时使得美声音乐更具民族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感觉余音袅袅。著名歌唱艺术家李双江先生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民族唱法美声化的融合,这是其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不仅带有本土的炙热情感同时也能展现出其追求时代潮流发展的精神,因而其所演唱的歌曲受到了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国度人民的喜爱。李双江先生的经验受到了后人演唱家以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推崇,他们将本土化、民族化的唱腔形式向西方发扬作为自己的义务和事业,因此一直致力于形成一套既融合了西方唱腔和曲调的声乐,同时又将本民族的文化和技巧融入其中,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并发扬光大。
“民族化”一词的出现起始于1957年声乐教学会议,即提倡不仅要保留欧洲民乐的唱腔特点以及唱法技巧,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我国的民族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声乐艺术的独特思想感悟,投入进既有民族特色的声乐感情,使其具备本土化的特点,从而使其能够更加受到本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正如本国民众所熟知的“我爱你,中国”以及“风萧瑟”等词曲作品一般,此类歌曲都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成功典例。其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听起来极具美声唱法的特点以及风格,但同时因其是为本土艺术家所创作、本国歌唱家所吟唱,因而,不仅在旋律风格以及在发声技巧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本土化气息,因而符合广泛民族群众的审美以及情趣享受。
1.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展途径
(1)首先发展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前提就是将自己本国的声乐艺术形式发挥到优良的水平之上,同时应当将热爱本土、本民族的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之上,因为民族唱法美声化以及西洋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本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精神发扬光大,竭力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内涵以及感情,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则是发展的首要必备条件。
(2)充分研习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对于民族唱法美声化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只有真正了解本土唱腔技巧以及旋律风格才能与西方声乐的歌唱特点更加恰如其分的融合及推动。
(3)积极支持民族唱腔的多元化发展,在保持其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其独特的艺术音乐世界,并且以美声化为基础营造出多样化的音乐发展格局。
2.美声唱法民族性的发展途径
(1)利用民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在本土的推广,让民众能够真正了解美声唱法并能亲身参与美声唱法的研习和实践,这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经之路。
(2)拓宽美声唱法在本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得美声唱法得以更广泛的宣扬和传播,并伴随歌、舞、画等形式的融合,形成独特观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3)着重发掘个性化的演唱特点以及声音特点,凸显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魅力,从而加强广大民众听众对于美声化的兴趣。
(4)在音乐创作方面注重以人为本的特点,做到不仅表现艺术功能,同时具备关怀认文,体味人生的境界。
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无论是民族唱法亦或是美声唱法,两者都具备十分特有的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因而两者在发展以及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相同的大方向以及大目标,在唱腔技巧以及旋律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应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融合以及搭配,这样才能使得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发展以及传播的过程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1]牛强. 对我国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 晋中学院学报,2010(2):114-116.
[2]魁丽华.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3]王冰冰. 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4]胡郁青. 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9-62.
[5]周亮.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6]张建华.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
[7]张宏,郝梦. 刍议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J]. 音乐时空,2016(5):61-62.
牛素华,1977年出生,女,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湖南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