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娜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221000)
户部山古民居空间形态对现代居住理念的启发
沈小娜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221000)
户部山民居聚集大户人家,地形的起伏和他们的不同需求造就了民居的空间形态和流线的不同,形成了对居住环境营造的基本法则,再根据本地民风民俗、地域特征、家族结构等微观的影响进行调整,从而使居民的生活环境所呈现出的风格形态生动而独具特色。对于现代居住空间设计来说,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民居;空间形态;居住理念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SJD760071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群,作为现今苏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地面遗存、独具一格的文化标志之一,浓缩了苏北地区先贤的勤劳智慧和文化内蕴,迄今已经历了2000余年的岁月积淀。整体布局设计为外圆内方,在充分考虑到居住便利性的同时,将商业贸易融入其间。街道组织结合丘陵地形,没有采用网格状的道路,而是呈环形放射状。沿袭了传统民居的布局手法,房屋左右对称,又根据地形的不同灵活变化,形成了有徐州特色的民居形式和空间形态。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的美誉,因交通发达,致使其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上处于苏、鲁、豫、皖四省相接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因素造成了和平时期商业的发达。各地的名门望族、商甲落户徐州,同时也带来了原籍地的建筑风格。此外明清两代的很多官员,在任职期间经常调动,把各地的建筑特色带到自己的住宅中。这使得户部山古民居承南袭北,既有传统古民居的院落制式,又融合了各个地区的建筑特色,既以北方四合院布局为主,又建造南方式的私家园林。从建筑单体上看,既呈现出北方古建筑的厚重,又在轩顶设计上融合了江南民居设计,同时还将山西民居的元素运用在各构件上。这些风格特点都和徐州本地的民居风格相结合,对研究我国民居建筑艺术南北过渡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我国民居建筑艺术南北过渡的特征和现代住宅的区域化特点有重要的意义及很强的借鉴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封建皇权下,全国各区域的管理都是采用统一的分封制或是郡县制,无论是全国区域的城市整体规划,还是单栋民居建筑的厅堂,院落、居室,都是纳入到整体考虑中去的,在规模大小和整体形制上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城市本身的布局处处体现出对称的特点,中央大道为中轴,由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开去,由主到次,高低对称排列,且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对比当时世界上同一时期的城市,我国比较注重城市的整体性设计,这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形成的结晶。
虽然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规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仍有着严整的规律要求可以遵循。比如从标高角度来看,以山顶为最高点兴建有戏马台,其中供奉着象征封建皇权的西楚霸王项羽,并以此为中心。其次,围绕中段山坡修建了环形道路,并在其上分布安排修建了大面积的居民区。在地势最低的山脚下,沿着外圈街道座落了大量的商铺和手工作坊。这样看来户部山的地形和阶层金字塔完全契合,兼顾通商功能和私密性的同时,通过向心圆的向心力聚集在项羽的戏马台,区域的整体性非常强。
户部山地势较高,其街道组织结合丘陵地形,并没有采用网格状道路,而是呈“环+放射”形,既有环状干道,还有放射状的巷道和巷弄。从整体平面布局来看,由于是山地,大的院落以戏马台等庙堂建筑为中心,呈环形阶梯状错落层叠分布在户部山周围,与平原地带的民居建筑有很大的不同。户部山南坡的大院,像余家、李蟠状元府等大院皆为冲北朝南座落,以显示其财力的雄厚和地位的显赫,这一类的大户人家院落皆处于户部山一代最理想的位置,布局沿袭了传统民居的特点,且根据地形、地势不同而相应做出变化。如分上下再层的崔家大院,为典型的鸳鸯楼设计,依山坡的上下落差修建,楼前楼后各开一门,内部不设楼梯,在朝向上相背,院内地面依地形、地貌铺就显得高低不平。可以说,崔家鸳鸯楼为了建成多进四合院,巧妙地解决了山地起伏所带来的平面落差大的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着很高的实证价值。还有一类大院一般远门朝东,大都位于户部山坡的东面,比户部山南坡的地理位置稍差,例如郑家、翟家的大院等,但也具有很突出的位置。这一类院落虽然大门朝向北开,但院内房屋的整体朝向仍为南,并依次由低向高、由北向南延伸。院门朝西的大院一般分布于徐州古城南路的上街上,例如王家、周家大院等,这类院落的大门朝西向开设,且由西向东延伸开去,但每进的四合院仍为南北向。
户部山古民居地基以青石为主,且修建很高。这些硬青石大多就近在户部山上开采,除用于填充地基外,开用于平整地面,因此整体户部山民居的青石基础很高。青石较厚,使用在墙体上起到了很好地保暖效果。墙体的构筑采取了十分罕见的方法,分内外两层,外层以青石为主,内墙敷用土坯。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不难发现都是以一种或多种院落模式进行灵活的组合,大多数院落组合模式一般表现为一个院落衔接一个院落或一个院落衔接多个院落,层次多,富于变化,可以根据功能的需要延伸出更多的院落组合。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外表简单朴实,入内别有洞天。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贵曲不贵直。虽空间有限,追求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户部山不同的民居之间规模差异是非常大的,但总的平面布局都是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展开。院落空间为民居中最实用的生活空间。院落空间为民居中最实用的生活空间。它不仅作为交通通道连接正房、厢房、过邸等单体建筑,同时也是民居内部足不出户的室外空间。各栋单体建筑的围座使其为室内提供了良好的日照、通风、遮阳、排水等条件,同时也是小的公共空间,在此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活动。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配景种植花草树木引入生态元素,改善环境的小气候。另外,庭院也是民居室内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它与室内空间相衔接,密切了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在节庆日子还可以作为厅屋的调剂空间,起到扩展生活空间的作用。
户部山古民居的院落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生活性院落、休闲性院落、接待性院落、祭祀性院落、过渡性院落。各个大院的堂屋院一般对应为生活性院落,为居住者进行最基本的日常起居生活提供空间。接待性院落一般连接客厅,日常用来招待来宾,节日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也再此举行。休闲性院落是主人的小天地,在户部山的院落中,主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巧妙的利用地形设置花园、戏院等,供人们玩乐之用。如余家大院的戏台院、翟家的后花园等。我国传统的伦理观非常注重礼记,在大户人家,过年过节都有敬神祭祖的活动,有些人家设有专门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院落。如状元府的祭祀院。
把人的自我意识同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放在一起加以探讨,说明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自身存在的本体任同性与环境识别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民居院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使得其对周围的空间环境与邻里关系有很强的认同感。所谓民居院落的认同感是我们通过空间环境的种种识别,意识到自己和所在的社区之间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1。这个就是舒尔茨认为的场所精神。他还认为这种认同感和方向感都是环境所具有的精神功能,要想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们必须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知道他和这个场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
人类对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自古就有,它是成为家的氛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人们居住的群落感、邻里感相对淡薄,现代设计应该从整体意识入手,通过灵活的平面布局,引导住户从新的邻里空间中从新获得居住空间的这种精神或是形成一个有稳定的社区交往网络的邻里社区。而这样 一个充满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邻里社区需要有连续流动空间和内聚的布局形式,以及有全体居民都能够本能加入的公共空间领域。赋予公共空间一个亲切、符合居住人群使用功能的形式,可以使社区居民有社区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以及完美的邻里关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的空间形态因地制宜的同时根据山体的立面完成了金字塔的创造,有很强的整体感和向心力。同时,居住院落的流线分布灵活多变,为现代的居住空间设计提供很多新的思路。
注释:
1.舒尔茨.场所精神[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78
2.同上.
[1]舒尔茨.场所精神[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78.
[2]张华熊.户部山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解析. [C]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11-01.
[3]张超.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的建筑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孙统义,常江,林涛著.户部山民居.[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