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前景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基于《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的分析

2016-07-13 01:54:53龚梦霞浙江财经大学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原文中哈代

⊙龚梦霞[浙江财经大学,杭州 310018]



论前景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基于《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的分析

⊙龚梦霞[浙江财经大学,杭州310018]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作品丰硕,在世界文坛荣享尊位。《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作为哈代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思想上、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颇受读者推崇。本文拟从前景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苔丝》两个译本中原语与目的语中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笔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使前景化理论既可以作为认识论,又可以作为方法论进行翻译研究,同时也希望能发掘《苔丝》翻译策略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前景化《苔丝》两个汉译本偏离常规翻译策略

一、前景化与文学语言的前景化分析

前景化是文体学的专业术语,于20世纪30年代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经过布拉格学派学者穆卡洛夫斯基、雅各布森等人的阐述后,在20世纪60年代又经过利奇、韩礼德等语言学家和文体学家的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前景化具有“一致性和系统化的特征”,简单来说,被前景化的语言成分之间存在平级之间的一致性及等级之间的系统性。在穆卡洛夫斯基的观点中,前景化是对常规的一种具有审美意图的扭曲,是“对标准语言常规的变异”,而“对标准语言常规的扭曲则是诗歌的本质所在”。换言之,前景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前景,正是因为前景依托的是由标准语言所建构的背景的反衬作用。诗学作品中,美学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前景的张力中显映出来:被聚焦的前景是美的焦点,未被聚焦的背景则是美的衬托。利奇认为,文本之中被前景化的语言成分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前景连贯”,因此“变异不可孤立地去解读,而应被视为是对一个有意义的模式的建构”。因此,文学创作中,作者在语言不同层面、不同结构中采用偏离标准语言常规、扭曲语言表达的方式,用以实现某种审美意图,而这些具有审美意图的表达方式因其变异或扭曲而突出于所处的背景之上,故称为前景。前景的目的就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被前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去。

二、《苔丝》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

《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哈代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了还原笔下人物的真实语言和生活样貌,使读者感到自然清新且具有真实性,哈代常常将大量生活中的语言,包括他本人自创的威塞克斯方言吸纳到诗歌和小说创作之中,这一点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穆卡洛夫斯基认为,看一部作品的整体风格,就是看其前景化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在《苔丝》中,主人公生活在19世纪英格兰西南部偏僻落后的农业地区,环境封闭,交流闭塞,远离尘嚣,保持了古风古貌,因而导致该地区教育落后,文化贫瘠,日常会话中带有浓重的方言特色,语法错误层出,搭配错误不穷,表达混乱,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特色时,为了使整部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哈代将受过教育的角色如神父、安吉尔、安吉尔的父亲与他的弟弟等所说的标准语和行文时使用的流畅舒缓的标准语言建构起背景,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物如挤奶女工、村民、苔丝的父母亲和弟弟妹妹等所说的方言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反衬作用。其文学作品的诗性和美学价值在这种背景与前景的张力中显示出来。前景中小村居民的粗鄙语言与他们自私自利、目光狭隘、急躁攀附、粗俗贪婪的人物性格具有一致性,且与苔丝遭遇不幸后他们冷漠、刻薄、虚伪的反应,以及苔丝之后成为不公平的道德观、伦理观的牺牲品,在暴力和强迫中度过一生的悲惨命运共同构建出一种稳定而具系统性的主体框架,更加体现出小说中人物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增添生动感和真实感,更好地为剧情发展和突出主题思想服务。

三、《苔丝》中前景化话语的翻译策略

自1934年第一部《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问世,多部各具特色的译本相继问世,呈现万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为佳作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了突出本文的重点,使之更具研究价值,笔者从众多译本中选取两个比较典型的优秀译本来分析,它们分别是由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译本和由孙法理先生翻译的版本。

例1:原语中刻意安排语言材料,偏离常规而致的前景化的翻译。

原文1:“Ah,th'st think th'beest everybody,dostn't,because t'beest first favourite with He just now!But stop a bit,my lady,stop a bit!I'm as good as two of such!Look here—here's at'ee!”

译文1:“啊,这阵儿你是他的爱巴物儿,你就觉得比谁都强,是不是?可是你先别忙,先别忙,我的乖乖。像你这样的,两个捆到一块,都不是个儿!你敢来我就给你个厉害看!”(张谷若)

译文2:“啊,你觉得自己挺了不起,是不是,不就是因为他现在最喜欢你嘛!不要那么得意,我的小姐,不要得意,我一个人能比得上你两个呢!我要叫你看看!”(孙法理)

此段是哈代在描写一个粗鄙的妇人在挑衅羞辱苔丝时所说的话,作者采用自创的威塞克斯方言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刁蛮粗鄙、刻薄无知的妇人形象,以该妇人咄咄逼人的言辞来推动情节发展,正是该妇人的野蛮威胁使苔丝感到恐惧,才给了亚雷可乘之机,拉开了苔丝一生悲剧的序幕。原文中变异比比皆是,由于汉语中不存在英语中人称和时态的变化,所以译文1中张谷若先生将“这阵儿”“爱巴物”等具有山东方言特色的词汇引入翻译中,具有鲜明的农村方言特征。同时在小句内其他词汇上也走方言和口语路线,尽可能传递原文信息并再现原文的功能,使读者在阅读这段人物对话时,脑海中生动地浮现出一个咄咄逼人的村野妇人的形象,并且对苔丝窘迫的处境感到担忧。且原文中,该妇人语法错误百出,但毫无疑问,这并非哈代的无心之笔,而恰恰是他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这局部的怪异扭曲、有阅读阻碍的病句实际上是为了塑造粗鄙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人物的一种语言造型。孙法理先生的译本中,语句流畅,多用口语,无甚错处,但是无法从中体会到说话人身上那种粗野的气质,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也因此受到了损失,译文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完全达到原文中所预设的效果。

但是,张谷若先生的翻译虽然直接用目的语特定的地方方言对译原文中的变异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农村风情,但是生僻的方言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更会产生地理上的混淆感,译文中人物的山东方言,可能会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故事设定地点为中国山东的某个村落中。同时,读者可能无从想象和体会原文中威塞克斯方言的特点和风情。但就这一点而言,目前还没有哪种翻译方法能够兼顾两者,达到一种平衡。

在译文2中,原文利用语法和字符变异所建构的人物语言造型并没有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这种变异的现象在原文中主要体现在这个人物身上,但译者用合乎语法规则,常规化的语言表达解除了原文的变异,于是这一合乎语法的语句便融入了译文整体,原文由语法和字符的常规和变异创造出来的前景化张力就此消失,这一人物特定的、原本的语言表达就融化在整个背景的氛围中,此人特定的语言特征就与小说中别的受过教育的人物就没有了差别。译文局部是通顺连贯了,但局部却与整体的人物形象之间发生了断裂。

如果在此类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其加以常规化的处理,就会使翻译的译文文本变成了一种去文学性、去前景化的反向操作,导致原文的审美价值的减损和文学性的淡化。因而,在处理文学翻译时,不应独立地看待和处理文学作品的变异,因为变异与变异之间、变异和常规之间还存在着连贯关系,如果对原文的变异表达方式采取常规化处理,则会破坏原文变异与变异之间变异和常规之间的连贯模式。

例2:具审美意图而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翻译。

原文2:“…and likey enough't would lead to some noble gentleman marring her. In short,I know it.”

译文1:“……也许还能因为这样就有阔绰的体面人和她结婚哪。说脆快的,俺知道啦。”(张谷若)

译文2:“……说不定还能碰上个贵族少爷要娶她呢。总而言之,我是心中有数的。”(孙法理)

原文中,变异的地方除了搭配错误,还有人称数的变化的错误,不合语法。张谷若先生别具匠心地将原文中“In short”翻译成“说脆快的”,来强化“教育程度低下+农村人”这一人物的整体形象,用方言对方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显然是在译者有意识的把握之中。脆快是个方言词汇,用以形容人说话、做事简洁,不拖拉。“脆快”一词虽然并不如“俺”等词汇通俗普及,但运用在这里并不影响阅读,读者可以根据语境和字面意思推断,该词就是简而言之的意思。且译文1所用的词汇虽然没有普及到通俗语的程度,但其字面意思较为浅显,读者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或者文章的上下文轻松推断出这类词的含义。孙法理先生将原文中“In short”翻译成总而言之也合乎语法规则,却少了张谷若先生译文中对说话者形象更为活灵活现的刻画。

王东风认为:“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变异的、扭曲的表达方式通常是一种具有审美意图的前景化手段,是文学性的发生机制所在而不是表达不妥,更不是病句。”推论到翻译中,文学作品的变异、扭曲的表达方式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尊重,因而可在尊重文学性和前景化的原则上保证常规与变异中的张力,使得常规与常规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背景体系,从而进一步烘托出作品的文学性整体模式,一种由变异与变异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前景化。

如果将重构原文文本的文学性视为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在翻译中,可采取“变异对应变异,常规对应常规”的策略,尊重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变异而产生的前景化效果,在文学翻译中,最大程度而又连贯地重构原文中因常规与变异而形成的张力。

参考文献:

[1]Mukarovsky,J.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P.L. Garven Ed. 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and Style[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

[2]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Shanghai: Shanghai Xingjie Book Press,2003.

[3]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孙法理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王东风.跨学科的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龚梦霞,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原文中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警惕阅读理解中原话的陷阱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也谈导数的易错点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卷宗(2015年6期)2015-06-29 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