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立新
摘 要: 自主探究,是指学习方式的两个不同纬度,“自主”即自主性的学习,“探究”即探究性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独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或是自主合作地思考、收集、处理信息、研讨、交流等探索活动,完成要研究主题的学习活动。它的特征是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从八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被动、机械、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究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新教版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例如,牛津英语9A教材中第7单元介绍了著名影星Andrey Hepbum一生的故事等,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乐于创新的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优点及学习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及时予以鼓励。
三、设疑启智,营造自主探究创新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教学步骤中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一些适当的、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
当学生对讨论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给他们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实现培养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想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理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这不但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而且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提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情景,还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
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说“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内容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创新灵活地运用所学。
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容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龚亚夫,罗少茜.“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