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
摘 要: 高中生作文,基本功薄弱,没有深度和厚度。面对这样的尴尬状况,出路在哪里呢?文章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中作文 教学困境 解决对策
毋庸置疑,素质教育将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高中生作文,基本功薄弱,没有深度和厚度。正像作家梁晓声早年说过的:高中生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有的学生的思想和情趣甚至仍然停留在初中或小学生的水平。笔者长期在山区高中教学,对此体会非常深。面对这样的尴尬,出路在哪里呢?
一、高中生作文的主要弊端
(一)基本功薄弱。
作文的基本功:字迹、标点、错别字、格式、谋篇布局和语言。很多高中学生连作文的基本功是什么都不明确。有的学生字迹不端正,潦草,书写不规范,老师经常连学生的姓名都无法辨认。有的学生标点的运用问题不少,标点不仅单一,格式也不当,作文中只有两种标点:逗号和句号,有的通篇只有一个标点——点号。文章是借助标点传递感情。这些基础知识老师们一再强调,可学生就是难改。有的学生作文中错别字严重,高二学生居然会出现“遗(汗)憾”、“(因)应该”(括号内为错别字)的错误,很多错别字令老师啼笑皆非,高考作文中错别字一个字扣一分,可见对语基的重视。
对于作文的谋篇布局,学生很少考虑。他们写作文既不考虑文章的整体构思,又不考虑文章的局部安排。写作不分文体,不分层次。记叙文没有故事情节,只在自叙个人经历,详略不当;议论文却写大段的故事,没有说理。作文的过渡、衔接,学生从不考虑。更令教师费解的是高中学生的作文只有两段,一段占一页,没有条理,层次不清。高中作文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学生的作文字数只有500至600字,停留在初中的水准。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就成了问题,高中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有文采。看看高中学生的作文,写来写去就那么几句话,大白话,有的表达不清,不知所云。如《真正的快乐》一文,学生这样表述:“真正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一个人能否快乐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真正的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语言表达的不连贯、不通顺在高中阶段是随处可见的。难怪一些老师感叹高中生的作文仍然存在儿童式的作文。
(二)题意审不清。
古人云:“意在笔先,辞乃达意而已。”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立意的高低、正误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高低。但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思想认识等的局限,在立意上存在诸多弊端,究其原因是审题没办法审清。这主要表现在:1.停留在表层。他们对材料或话题的理解,无法做到,深入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感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等。所有学生千篇一律,观点雷同。如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全班同学都写“水”对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学生不能深入探究水的内涵:想到如水人生,水的启迪,水的性格等。2.审题偏离题意。学生对材料、话题的意思理解不了,无法深入分析,导致立意的偏离和失误。如《真正的快乐》一文,学生这样立意“真正的快乐是似梦似幻”、“快乐不是表面的快乐”、“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事,只有不肯快乐的心”等。这些都是对话题理解不够深入而造成的,让老师不知所云。又如材料作文: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很多学生这样立意:“痛苦乃人生常态”、“别让痛苦占据我们的生活”、“勇于克服困难”等,很显然这些立意也是不符合材料的。学生断章取义,选一话题写,不能从结果探究原因。为什么走在最前面的人是最痛苦的,走在最后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所以高中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题材低幼化
时下高中学生还存在“低幼化”的思想和情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基础较弱,另一方面他们的整体阅历较浅,人生观、世界观的意识模糊,情感淡薄,所以高中学生的作文不管是选材方面,还是立意方面都存在低幼化,思想意趣低的现象。这一点严重影响作文质量和水平。比如:高一时训练命题作文“过节”,学生或写过春节,写出喜庆;或写过中秋节,写出了团圆;或写过元宵,写出了热闹。个别学生写与别人有过节(有矛盾)。再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一味地叙写自己如何过春节,有的写每天大吃大玩;有的写天天与同学聚会;甚至有的写春节真无聊之类的情感,居然没有一位学生能深刻理解“春节”的内涵:很少有学生能够写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高考阅卷,老师看的不仅是内容和表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看写作所蕴涵的思想深不深刻,但一些学生情感冷淡,意趣低俗,令老师困惑。
二、对策
面对现状,笔者认为,要真正全面提高高中生的作文素养与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多阅读,拓宽知识面。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写好的,它靠的是平时和长期的积淀。语文就是要多读,多看,读、看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综观学生的作文基础薄弱,阅读缺乏,要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当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培养阅读能力。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当做主体,因为语文跟其他科目不同,学生对课文的文字都看得懂,只是不会阅读而已,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老师就要改变方式。比如教读《祝福》鲁镇市民一文。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上,第一课时我就提几个问题,学生思考:1.小说起名《祝福》,请找出文中描写祝福景象的段落并朗读。2.在鲁镇市民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如何?请找出她的三处外貌描写加以分析。3.面对她的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鲁镇市民的反应如何?4.小说为什么起名《祝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的写法,学生再朗读,积累词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提升,真正学有所得。
业余时间老师要强调学生阅读。一个星期读一至两本书,可以作文选、杂志、报纸,比如《作文素材》、《作文通讯》、《高考作文》、《读者》、《青年一代》、《青年博览》、《思维与智慧》等。更要阅读中外名著,因为名著是人的精神总结的产物,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它们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文字优美,更主要的是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深刻。通过阅读名著,给学生带来感性和灵性。老师要求学生至少一个月阅读一本名著,还要有点滴的读书笔记,老师有布置,更要抓落实,每星期五定为读书交流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学生的情感也丰富起来。一位学生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写道:读了海伦凯勒的文章后,我深深懂得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永不放弃,都要热爱生命。但是一位学生最难得的是有一个好学校,最幸福的是遇到一位好老师。安妮·沙莉文遇到莫老师,从而改变她的性格,也改变她的命运。海伦·凯勒遇到了安妮,就出现了奇迹。这段话给了老师很大的触动。
(二)重落实,夯实基本功。
老师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提高作文质量时,也要注意作文基本功的扎实。这方面老师要老生常谈,反复强调和训练,并且落到实处,对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安排在课堂上。正如写一手漂亮、端正的字,会大大提升作文的价值。课外让学生练,收效不大,把它安排在课堂上,效果就不一样,所以每节课课前五分钟,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一个个学生面授、矫正,只要学生坚持,老师每天抓落实,工夫就会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字迹有明显的改观。标点符号的应用应结合文本解读,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概念,学会作文中灵活使用标点,文采就不同。平时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和品味上。前苏联作家斐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可见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关键。那么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这方面的方法理论很多,如积累好词好句,背诵美文,模仿训练。其实教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尽量巩固基础,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品味语言和积累语言。
写作训练从片段开始,学生也受益匪浅。微作文的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从高一下开始,就要让学生训练微作文。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博上微小的作文,不要求字数,简短,文体不限,只要有感,就可入笔。微作文的形式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学生乐于接受。微作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选取素材,精练作文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两节大课,把课堂还给学生,每节课由老师定话题,比如交友、情人节、植树节、环保、愚人节、误会、母亲节、读书日等学生感兴趣,又有感触的话题。学生多练笔,老师点拨,归纳。课堂上不仅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真正学会作文,更学会做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习惯得到培养,潜移默化中作文的基本功就扎实了。
(三)启思维,提高分析力。
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优劣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的高低有关。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理解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材料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无法深入到本质。因此,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写作的分析能力是作文指导的重点。高一作文指导就重在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用联系的角度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方面的训练从高一开始抓起,通常要把训练放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材料,让学生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写作思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训练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不仅要启发思维能力,更要培养思辨能力。老师平时要多设计一些思辨性的话题。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对这一正一反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从这一点还可引申拓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平时多让学生讨论;还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素养,一方面要靠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布置,并抓好落实,另一方面要培养、督促学生肯做,肯练,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见效。
参考文献:
[1]福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2015.3.
[2]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3]《课时写作教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