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香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患者及家属同步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影响
魏秋香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同步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效果。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点评、成立家委会和工休会、建立三位一体持续评价体系、军事化训练、家属学校等措施。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自第1月起减分率,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比较(28.69、21.93、12.19),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施家庭同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复发率。
精神分裂症;心理干预;康复;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我国患病率约为0.5%左右,其中50%~80%的患者因复发而再住院[1]。家庭心理干预是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家庭干预、生物治疗结合心理社会干预手段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康复精神医学的方向[2]。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是确切的。因此,我们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尝试把患者家属纳入同步干预对象,参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提高了治愈率及再就业率,降低了再住院率及复发率,减轻了家庭精神与经济负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8]。(2)年龄≤40岁。(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5)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酒精、药物依赖;自动出院、未按要求定期返院分享及拒绝电话及上门随访的患者。再住院者视为脱落病例,不再继续随访。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名,高中或中专22名,初中及以下18名,平均年龄(27.58± 7.89)岁,平均病程(8.32±7.56),平均住院次数(3.16±2.43),有阳性家族史者7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1名,高中或中专20名,初中及以下19名,平均年龄(28.12±7.55),平均病程(9.12±9.52),平均住院次数(3.31±2.63),有阳性家族史者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住院次数、家族史等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干预过程中给予精神药物治疗、工娱和康复治疗、心理护理等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不要求家属全程陪同。观察组要求家属同步参与患者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家属一般要求是和患者共同生活的父母、配偶或子女)。在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六项措施:(1)心理点评。包括心理大点评和心理小点评两种形式。心理大点评:每周一至周五9:00~10:00为心理大点评时间,由取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资深精神病专家,针对不良家庭环境对患者疾病形成、病程与预后的影响等,结合实际案例,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点评式引导。心理小点评:每天16:00~17:00由患者的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对自己分管的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2)成立家属同盟委员会(下称家委会)和工休委员会。家委会:家委会由10名患者家属组成,包括主任1名,副主任3名,成员6名,具体负责对家属及患者的安全管理、活动安排等,并在患方和医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工休委员会:工休委员会由10名康复期患者组成,包括主任1名,副主任3名,成员6名,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工娱治疗及康复活动的组织及安排。(3)建立三位一体持续评价体系。包括住院患者评价体系、出院患者评价体系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住院患者评价体系,每周日由家属对患者本周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客观的总结评价,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出院患者评价体系,患者出院时发放患者健康教育处方,患者返院时由家属对患者病情进行客观评价及患者对自身病情进行自我评价,由心理专家针对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医护人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每月由家属和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医护人员会进行积极的整改。(4)军事化训练。对住院患者实施军事化管理,每天早5:30~5:45起床洗涮、打扫卫生、整理床铺,5:45~6:45进行跑步和早操,下午14:30-15: 30进行军训,17:00~19:00分组进行小室演讲、手语操及写日记。(5)家属学校。每周二18:00~20:00为家属学校时间。住院患者家属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探讨精神分裂症疾病相关知识,分享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家庭照护经验等。(6)远程干预。出院患者每周返院分享1次,对未返院者进行电话随访,每半年进行家庭访视,观察时间为一年。
1.2.2 评价方法 由取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资格的精神科医护人员组成心理点评团队,评定前对评定者进行培训,有19名医护人员评定一致性系数达0.8以上,具体负责评定工作。于入组时及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及出院1年后对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入组时及干预3个月、6个月及出院1年后用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况,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复发标准:对PANSS量表的P2、P3、P6、G5、G9共5项进行重点分析:1项≥5分和/或任2项≥4分,则确诊为复发。再住院标准:复发患者必须经过住院治疗且时间≥4周,疗效达到明显好转或痊愈。再就业标准:患者出院后公开就业≥半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所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PANSS评分变化 入组前,两组患者PANS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及出院1年时,两组间的PANSS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见表1。
2.2 两组各时间点MRSS量表和SDS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在MRSS总分及各因子分和SDSS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3个月、6个月、出院1年时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各时间点PANSS量表评分比较
表1 两组各时间点PANSS量表评分比较
aP<0.05,bP<0.01。
组别 n 时间 PANSS总评分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病理观察组 50 入组时 66.7±16.65 20.63±5.90 20.57±5.85 34.38±6.95干预1个月 51.6±19.23a 13.08±6.70a 13.57±6.45a 26.05±6.85a干预3个月 37.44±7.74b 9.98±2.71b 8.65±2.67b 19.27±3.87b干预6个月 32.82±2.78b 8.27±2.13b 8.29±2.08b 6.37±1.89b出院1年 31.23±1.65b 7.47±1.18b 6.96±1.07b 14.97±1.69b对照组 50 入组时 77.0±18.19 20.17±6.12 20.39±6.18 33.39±6.80干预1个月 67.1±14.87 16.37±5.26 19.29±7.19 31.97±6.57干预3个月 48.03±9.15 13.85±4.33 15.35±3.06 24.82±4.74干预6个月 44.05±5.43 11.86±3.93 14.35±3.09 22.24±2.17出院1年 43.07±4.34 10.48±3.96 13.21±4.23 20.98±1.63
表2 两组各时间点MRSS量表评分和SDSS比较
表2 两组各时间点MRSS量表评分和SDSS比较
不同干预时间段与入院时比较,aP<0.01。
组别 n 时间 MRSS总分 依赖 活动能力 社交能力 症状行为异常 SDSS评分观察组 50 入组时 76.70±21.82 20.63±10.37 20.46±9.85 24.38±5.15 14.38±7.02 8.92±3.81干预3个月 50.76±18.89a 12.68±7.59a 12.65±9.57a 15.27±7.36a 5.27±3.86a 6.28±2.91a干预6个月 44.04±15.23a 11.98±6.71a 10.29±7.08a 13.37±5.39a 4.37±3.39a 4.66±2.73a出院1年 35.76±11.79a 10.47±7.98a 8.96±6.87a 10.97±6.69a 4.16±4.23a 5.56±3.52a对照组 50 入组时 76.53±18.36 18.69±9.35 20.39±7.68 23.21±7.83 15.21±6.33 9.25±3.9干预3个月 67.53±23.67 16.85±4.63 17.35±7.36 20.82±11.14 8.82±7.74 10.87±3.61干预6个月 58.69±8.92 15.86±3.93 14.35±6.17 18.84±9.97 8.14±7.07 11.87±4.03出院1年 49.53±9.05 13.48±6.76 13.21±5.23 15.78±5.63 7.78±4.19 12.52±5.15
2.3 两组间复发、再住院及再就业比较 观察组复发6例,再住院2例,就业23例。对照组复发32例,再住院22例,就业7例。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尽管已有很多关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干预的研究,仍有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包括通过正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出院后的患者,在维持康复治疗过程中始终不能恢复至病前社会功能[3],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和照护。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增强社会心理适应功能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目标。有研究显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消极应对和家庭支持[4]。相关学者认为社会、家庭关系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5]。国内研究发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康复[6]。
另有研究认为支持性团体干预为患者家属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共享的氛围,家属能够照顾彼此的感受,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7],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虽能达到临床痊愈,但患者的角色功能若不经过系统训练,出院后有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环境[8]。加上多次反复住院,患者逐渐出现精神衰退,最后丧失生活劳动能力,导致精神残疾[9]。基本技能训练能更好的改变患者的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10],同时调动患者积极性,激励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活跃情绪,提高兴趣,降低暴力攻击行为[11],提高其关心家庭、承担应有责任的主动性。
采取的心理点评,使家属尽最大可能的参与到患者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能够正确识别和对待患者的病态行为。军事化训练鼓励患者向正常人一样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调动非精神病态的自我部分的主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训练患者保存或重建个人生活及社交技能。家委会与工休委员会的成立、家属学校的建立,让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找到归属感,他们不再被动的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而是整个治疗方案的主动参与者,增强了遵医行为,提高了依从性[12]。三位一体持续评价体系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并及时整改医疗护理服务过程存在问题与不足,促进医护服务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3]。经过上述干预措施,干预后观察组无论是在治疗依从性、维持治疗及症状改善方法均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其PANSS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均明显降低[14]。本干预措施充分发挥家庭支持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增强了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功能,1年内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就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充分显示了家属参与在精神分裂症抗复发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家庭同步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复发率。
[1]袁国桢,张明廉,吴晓梅,等.无锡市11940名城乡居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7366-7367.
[2] 谢文娇,谢翊,肖玉卿,等.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9-11.
[3]尹娟,李小妹,周凯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与家庭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 761-762.
[4]刘振英,王茜,牛艳君,等.团体心理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2.
[5]陈彦芳.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6]尹娟,李小妹,周凯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与家庭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 761-762.
[7]葛海燕,饶顺曾,占归来,等.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710-1712.
[8]吴菁,章三斌,唐义莲,等.团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12):1780-1782.
[9]赵涛,张传海,庄美芳,等.家属培训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5):29-31.
[10]梁忠新,秦轶灵.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4):304-305.
[11]赵涛,张传海,庄美芳,等.家属培训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5):29-31.
[12]刘爱华,张德利,付玉香.康复期精神分裂症48例自量化管理与行为治疗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l7(4):51-53.
[13]李峰.护理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1):50-52.
[14]Kutz D,Shankar K,Connelly K.Making sense of mobile and web based well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ross generational study[J]. J Med Internet Res,2013,15(6):83-84.
The Patient and Family to Synchroniz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Wei Qiuxiang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inyi,Linyi 276005,Shandong)
ObjectiveTo study th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synchronous fami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ffect on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50 cases in each group,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therapy care.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nursing,plus in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set up some pta and holiday will be maintained,establish a trinity evaluation system,military training,measures such as family members of the school.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recovery scale,the social function defect screening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ResultsTwo group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 total score and each subscales points since January first points rate,comparing the two groups,P<0.01,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Recovery scale,social function defect screening scale,compared two groups,P<0.01.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Two groups of recurrence rat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employment rate comparison(28.69,21.93,12.19,P<0.01).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Schizophrenia;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Social function
R47;R749.3
A
1008-4118(2016)03-0062-04
10.3969/j.issn.1008-4118.2016.03.022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