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茗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北京 100004)
工业生产要素匮乏的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李茗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北京 100004)
文章以中国西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数据为研究基础,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在民族多样化且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如何利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地经济并缓解民族冲突。借由青海省最具代表性的拉面经济作为案例,文章粗略分析了民俗产业在青海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及潜在经济利益。结合青海的经济现况来看,当地政府不应该一味地学习中国东部的成功案例,强行大力发展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反之,应当积极审视当地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产业来充分实现少数民族的就业转移、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水平,从而也间接达到缓解民族冲突、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的。深入研究青海省的经济形势以及发展方向,不仅能够为其他处于相似环境的省份(例如,新疆、西藏)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也能够为不少地处偏远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样本。
青海省;化隆县;青海拉面;兰州拉面;少数民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6.038
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拥有43个少数民族。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588.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80.74万人,占总人口的47.71%。[1]全省劳动人口(15~65岁)为4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72.81%。2015年青海省GDP为24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252元,比上年增长7.2%。[2]
尽管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纵观全国经济形势,青海省的经济现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青海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06.57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8位,与全国平均水平(28844元)相差6537元,仅为一线城市人均收入的一半(上海47710元,北京43910元),东南部发达省份的2/3(江苏34346元,广东32148元,福建30722元)。[3]
1.1 第一、二产业
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日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全省常见农作物为小麦、青稞、豌豆、蚕豆、土豆和油菜。日常气候仅能保证农作物一年一熟,农耕效率较低。除此之外,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现有耕地面积为58.8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0.8%。[4]同时草场生态失衡也严重地威胁着省内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官方数据显示,青海省畜牧业用地面积较大,总面积达4210.0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0%,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4081.46万公顷。尽管青海地广人稀、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广阔,但可利用的畜牧资源并不丰厚。尤其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农牧业从业者人均可利用牧草面积仅为11.66公顷,部分地区的超载率甚至超过了150%。由于牧草资源紧张,过度放牧已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场退化面积更已达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9%且仍在不断恶化。[5]为保证全省的生态平衡,畜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近年来省内的交通运输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因历史沉积问题、海拔过高、抗灾技术有限、通达深度低下等问题,其交通网络布局仍不足以支持全省大规模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还有13.81%乡镇道路未完全通畅,69.22%的村落未通沥青水泥路。在总长60136千米的公路中,仍有80.3%的公路为四级公路或等外公路,其中更有超过60%的公路为中低级路面或未铺装路面。[6]此类路面虽可保证当地人口流动畅通,但对运输大量商品、发展货物贸易却有着极大的制约性。而基础设施的落后,同样引起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同为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还有山西相比,在承接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吸引外省投资等方面,青海省都因为资金、人才、产业基础、地理环境等不利因素,在与相邻省份的竞争中逐渐出现落后于其他省份的现象。
1.2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民俗文化历史风貌较多、相关产业链较短。青海省拥有非常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风貌。全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大少数民族。民族宗教信仰底蕴丰厚且历史悠久,涵盖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全省有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34个民族乡。目前,民俗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也是青海省第三产业的主要拉动力。尽管总产值仍落后于第一、第二产业,但增速较快。其中,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最为显著。截至2015年8月,全省已接纳国内外游客182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67%,同期旅游收入为198.4亿元,同比增长22.96%。[7]
青海省民俗资源可大致分为宗教民俗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青海省的宗教民俗主要由藏传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组成。目前,全省拥有藏传佛教寺庙600多座,清真寺900多座,同时还有少量的道观和基督教教堂。在所有寺院当中,较为有名的旅游景点为藏传佛教的塔尔寺,以及伊斯兰教的东关清真大寺。除此之外,由藏传佛教衍生出的热贡艺术流派在国内外也较为出名,该艺术主要以雕刻、刺绣、绘画为主要载体,曾在海内外多次代表东方艺术进行展出。在民俗文化方面,青海省拥有互助地区的土族婚庆风俗及纳顿节,玉树地区的藏族舞蹈和藏戏、撒拉族民歌、蒙古族的赛马会,以及回族的饮食小吃。[8]
然而,与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比,青海省的民俗发展缺乏统筹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相关产业链短,导致游客在当地滞留时间缩短,并未完全激发游客消费潜能。同时,民俗附带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宣传力度严重不足,趣味性有待提升。[9]这一系列问题致使青海民俗文化暂未能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后续发展空间大且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首先,青海省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种类多样且底蕴丰厚,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有着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及发展空间。其次,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对于当地教育水平低下的包容性更大,除管理职位以外,并不需要额外加大对当地劳动力的事前培训,也更符合青海省的现实情况。除对劳动力素质包容性较高之外,民俗产业链的主要劳动力多由当地少数民族和宗教教徒组成。例如:清真肉类通常需要经过专门的宗教仪式洗礼后才能由专业穆斯林教徒宰杀。而之后的储存、销售等环节均需要遵循伊斯兰教教规。
通常,发展经济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在本地发展经济,通过把资金引进当地,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种则是向外输出劳动力,劳动力在外所得的一部分收入会重新流向户籍所在地并拉动当地消费水平。在青海,两种发展模式均适用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产业。
目前兰州政府所做出的以拉面连锁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劳力、文化输出的举措,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兰州政府目前已成功扶持多个成熟品牌(如马兰、马华、东方宫、金鼎、鑫鼎等),合并部分规模较小的品牌,按全省拥有5个“东方宫”规模的企业粗略估计,每年仅拉面生意即可为兰州新增7200万元的消费能力。通过兰州的产业扶持经验可知,积极发展民俗产业可为青海省带来诸多好处。其中,最为显著的几点包括提高当地少数民族人均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以及缓解民族矛盾。
2.1 提高人均收入
以拉面生意为例,不管是鼓励当地劳动力外出到拉面店打工,还是在当地经营拉面生意均可为青海省的人均收入做出较大的贡献。通过计算拉面产业外出劳务人口的个人薪资所得,一个劳动岗位即可为全家提供可支配收入24000元人民币。参照2014年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城镇22306.57元,农村7282.73元),一个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为农村家庭增添的可支配收入相当于3个当地农民的一年所得之和。
与外出劳务相比,回乡的劳动人口则能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贡献。根据政府公开数据,仅海东市一个地区,在外做拉面生意后回乡创业开办企业的数目已达到435家,为当地城镇提供就业岗位6254个。2014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利润5.1亿元,相关劳动力年收入达到2.6亿元。[10]除去创业人员及相关股东分红,粗略估计职工人均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与外出打工薪资相差较小。减去个人所得税等其他费用,可支配收入依然高于青海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线(22306.57元),基本可以达到中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城镇人均收入水平。
2.2 缓解民族矛盾
目前,针对社会民族矛盾问题的大量研究表明,除了文化及宗教信仰差异之外,大多数矛盾的根本原因还应归咎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保障且贫富差距悬殊。分散少数民族,汉化当地民俗仅能暂时缓解民族矛盾,但不能根治其潜在的激化风险。因此,在政权较为稳定的前提下,解决民族矛盾的首要工作是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均收入以及生活质量。通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经济现况,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扶持当地少数民族,从而缓解民族贫富差距,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达到多民族文化互通、和谐共处这一目标。
青海省地处中国腹地,自然资源匮乏、地缘优势不明显、气候恶劣,相较于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劳动力素质较低且民族种类多、文化差异巨大。这一系列客观因素导致青海省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以当地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差异为市场竞争优势来发展经济,不仅能够有效避开对自身不利的直接竞争,也能够有效地调和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缓解民族矛盾。这一发展方式不仅对青海省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其他同样处于地缘优势不明显、自然资源匮乏、劳动人口竞争力薄弱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或许也是一个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
[1]青海省统计局.大美青海-人口[EB/OL].(2015-06-02).http://www.qh.gov.cn/dmqh/system/2015/06/02/010166082. shtml.
[2]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6).http://qhtjj.gov.cn/tjData/year-Bulletin/201502/t20150226_4377.html.
[3]新华网.2014年31省份人均收入排行公布(表)[EB/OL].(2015-0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127526301.htm.
[4]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情手册[EB/OL].(2015-06-02).http://www.qh.gov.cn/dmqh/system/2015/06/02/010166083.shtml.
[5]丁生喜.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9-160.
[6]王廷栋.青海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2010(S1):1-4.
[7]青海新闻网.前8个月我省旅游收入近两百亿元,青海湖塔尔寺依然是最大赢家[EB/OL].(2015-09-19).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5/09/19/28613004.html.
[8]王建军,陈雪梅,曲波.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59-292.
[9]赵宗福,孙发平,苏海红.青海蓝皮书——2013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95-204.
[10]莫青.2.12万家拉面馆1年赚67亿元,青海拉面拉出大钱途[N].西海都市报,2015-01-28(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