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强,杨 洋,陈 静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徐小强,杨 洋,陈 静
(成都理工大学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工科专业表现强劲。与工科专业高就业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难凸显。学校综合实力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职业性别隔离、就业准备不足与就业期待过高等因素严重制约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省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应立足就业指导,转变工科女生就业观念,全面提升女生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努力拓宽工科女生就业渠道。
省属本科;工科女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6.202
在全球经济增速日趋放缓、传统行业萎缩蜕变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受行业、地域、宏观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之间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对比强烈。与工科专业高就业率形成强烈反差,省属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就业难凸显。在此背景下,提升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能力必须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尝试创造新的就业可能。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女生作为工科专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没有在就业竞争和职场发展上占据优势,反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为全面了解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本课题组选取了省属本科院校机电类、工程技术类、材料化工类、地学核技术类等专业毕业生2000余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女毕业生178名。此外,还对部分女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对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电话回访,通过电子邮件对已毕业女生进行跟踪调查。
1.1 省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就业性别差异
下表所示,在选取的2000个样本中,男性毕业生有182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91.1%,女生178名,占学生总人数的8.9%。从授位率来看,共有1736名同学达到授位条件,授位率为86.8%。其中男生授位1560人,占男生总数的85.62%,女生授位176人,占女生总数的98.88%。不难看出,工科女生的授位率远远高于男生,侧面反映出在学校学习阶段,工科女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男生。从就业来看,截至学生毕业离校,共就业学生1689名,占学生总数的84.45%。其中男生就业1657人,占男生总数的90.94%,女生就业32人,占女生总数的17.98%。由此可见,工科男女生就业差距明显。对于男生而言,即使没有拿到学位,依然能比较容易地实现就业。而对于女生而言,即便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要实现就业也极为困难。尽管女生在工科专业学生人数的比例不高,但是基数比较大,就业压力可见一斑。
1.2 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特点
调查显示,省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在就业方面,明显异于部属重点院校或高职院校的女生,呈现出“四低两高”的特点。
工科学生就业情况表 单位:人,%
1.2.1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低
据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7%,比本科生的67.4%高出12.3%。而相对于省属院校和独立学院,部属院校呈现“三高三低”趋势,即总就业率高、传统就业率高、继续深造与出国率高和灵活就业率低、自主创业率低、待业率低。由此不难看出,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率远低于部属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从就业质量来看,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质量低于部属重点院校,略高于高职院校,但总体就业质量并不高。
1.2.2 专业相关性和岗位满意度较低
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角度看,省属本科院校本科大部分专业毕业女生难以“学以致用”。以“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男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均超过了90%、而相同专业女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不到10%。从待遇水平来看,男生的就业薪资超过5000元的达70%,而女生不足20%。从就业地域来看,男生在发达地区或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超过50%,女生不足40%。从就业单位属性看,男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比例超过40%,女生不足10%。从晋升渠道来看,对已就业女生的调查显示,毕业3年内获得晋升的女生不足10%,女生晋升渠道受阻成为不争的事实。
1.2.3 升学率高和离职流动率高
麦可思调查显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连年呈上升趋势。其中,“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是选择读研最主要的动机。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为22%,约1/5。其中本科女生毕业后国内读研比例为11.8%,比男生高2.1个百分点。在读研动机分布上,男生“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为25%,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而女生“就业难暂时读研”的比例为23%,高于男生7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这一特点与女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有关。[1]本课题调查显示,省属本科院校已就业女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考研深造,达到40%以上,远高于本科女生的平均考研率11.8%。从离职流动率看,省属本科院校工科男生毕业3年的离职流动率不足30%,而女生高达62%。
2.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
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主要体现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上。从办学体制上看,无论是招生,还是师资配置、教学管理等部属院校享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从办学条件上看,与部属重点院校相比,省属本科院校经费来源有限,师资水平、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方面都滞后于部属重点院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大多数部属重点院校优质资源都集聚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域的城市。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既从根本上制约着省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影响了其学生就业机会获取。
2.2 职业性别隔离
受传统文化影响,工科专业设置导致专业性别隔离,专业性别隔离造就了职业性别隔离。招聘工科专业学生的企业岗位往往比较特殊,部分岗位要求长期加班或者上夜班,有的岗位甚至需要长期在野外作业。这些专业岗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对员工的身心素质要求较高,更需要长期同住同吃同生活,从工作的便捷性和匹配程度出发,企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另一方面,女性进入工作单位后,孕产期、生理期等特殊情况无疑给企业造成了高额的人力成本,同时从工作的连续性等多角度考虑,工科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更倾向于男性,职业性别隔离偏好明显。
2.3 就业观念设限与就业准备不足
就学生个体因素而言,所获奖学金层次、各类竞赛等级、是否拥有英语、计算机等证书,有无具体工作经验、是否是党员、学生干部均对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就业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此同时,搜寻工作的主动性,如就业信息量是否充足、参与面试的次数等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当前工科女生在就业观念上自我设限过多,给就业增添无形的压力。部分女生对就业归属地要求苛刻,希望到自身喜欢的城市就业。一味地一厢情愿,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以成都为例,男生和女生希望留在成都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8.28%和61.59%。男生似乎更愿意离开成都到其他地区就业,女生则更多地选择留在成都。除此之外,部分工科女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与舒适性,希望到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担任行政工作,不愿意尝试民营企业,也不愿意深入一线从事技术或营销等难度较大的工作。
3.1 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工科女生就业观念
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就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而言,其总量是较小的,远低于社会对于工科女生的需求。因此要提升就业能力,首先必须转变其就业观念。在人才需求上,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结构、数量等方面需求差距明显。当前制约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多数工科女生希望在核心地域和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省属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就业指导类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工科女生的专题辅导,帮助她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她们到国家需要的地域和岗位上去。充分发挥女性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性,通过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服务中西部地区,既支援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人生价值。
3.2 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努力拓宽工科女生就业渠道
省属本科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科女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与工程经验,难以适应其专业对应岗位的需求。大部分工科女生甚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摆正自己在就业市场的位置,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职业行业的联系,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缺乏创业就业准备与勇气。“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条件。首先,高校可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传授大学生创业实战技巧,分享创业心得,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其次,在高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项目策划服务,并宣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本地区的优秀企业签订创业合作协议,让企业协助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创业教育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2]”此外,省属本科院校必须着力于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将教学与实践实习等第二课堂精密结合,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将专业教学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即帮助学生提升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更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就业的成功率,拓宽了工科女生就业渠道。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谢倩.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创业教育的开展研究[J].河北企业,2016(3):78.
本文系2015年度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女生就业情况与能力提升”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616079)。
徐小强(1986—),男,汉族,四川简阳人,助教,硕士,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杨洋(1994—),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成都理工大学2013级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陈静(1994—),男,汉族,四川渠县人,成都理工大学2013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