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视野下对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思考

2016-07-12 12:23宋亭霖中国音乐学院100000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宋亭霖 (中国音乐学院 100000;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对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思考

宋亭霖(中国音乐学院100000;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摘要: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是在哲学、史学、国际大背景下,提出了意识超前、思想超前的转向。以世界音乐课程进入了大学为引线,成为音乐教育世界性变化的现象,在音乐人类学(或称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下而由此引发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观念转向;音乐人类学

21世纪以前甚至更早的时期,音乐学院、专业学派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框架(如:技术性的和声、曲式等),而21世纪世界音乐课程进入学院派,并非只是对西方音乐体系添加别的课程(如:云南民族音乐等)。实质上,更要体现的是多元文化的音乐元素,世界音乐文化元素多样化,从单一的西方体系变为多国的(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以“我”(欧洲中心论)为中心变为人人为中心,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音乐体系并非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对音乐的认识扩大,而非只有体系,还有音乐生成的背后的文化和音乐被生成的文化语境。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打破陈规,跳出对西方音乐体系已固化的格局,更要认识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族群、不同地理所决定的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西方音乐并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很有效但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到世界所有的音乐现象的正确分析。针对非西方音乐时,便失效,未必解释得了世界上的一切音乐事象。从音乐人类学方法论的视角来衡量音乐与音乐之间的平等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强调的是多元世界音乐观 。世界上出现的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是不同的一种文化,从文化上理解不同人群、种族所创造出的不同音乐。

音乐作品产生后,审美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对美认识的能力,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应同时转向对其文化的理解,通过音乐进一步认识蕴藏在背后的文化,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并与其进行交流。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美有不同的理解,但因为西方音乐体系的固化,所以主体判断和主体心理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主导作用。因此,奠定后现代哲学基础的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主体或交往理性的观念。认为主体对客体作品的审美认识很容易陷入主体已固有的音乐体系模式来分析、学习,这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因为音乐文化并非是单一的、唯一的,不同种族、不同人群,所产生的历史会有不同的文化,因而,所产生的音乐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所以,音乐人类学家作为“局外人(outsider)”要有“局内人(insider)”融入、跳出的动态双向交流理性。双向交流是主体与局内人通过语言为中介进行客观认识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并非主体使用音乐体系模式套用的形式。以语言为媒介,主体融入客体,以局内人的视角认识音乐文化;而且,主体并不把自我认知的音乐体系带入到客体音乐对象中,能够客观认识局内人的音乐事象;然而,主体创造音乐认识时,是客观音乐文化在牵引。针对不同世界音乐文化,应与研究对象的文化进行交往,了解产生音乐的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意义、情感表达方式,局外人才能更准确了解局内人创造的音乐文化背景、动机,而非仅仅只是呈现的本体结构。

由于对音乐文化传统规范体系的局限,音乐人类学家们借用后现代知识型视角对传统体制等方面反思。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标准,来衡量第三世界音乐文化,有失公正性,出现所谓“落后”“排斥”,使其产生阻碍发展与阻碍传承。并且,音乐教育的意义并非把受教育对象教成音乐匠人。应该用音乐人类学视野看待一切音乐事象,打破欧洲中心论所带的局限性,在西方音乐教育中,只有技术化、工具化,其实应加强人文知识,通过了解、认识、学习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所产生的音乐文化,引导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意识到文化对音乐产生的重要性,体现出世界音乐的丰富性。

现在已是21世纪的信息时代,打开思维方式,从平面思维方式转向透出深层内在的立体思维方式,才更能体会音乐人类学所提倡的从文化深入音乐的内在深意。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