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杉 (广西师范学院 541000)
广西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王海杉(广西师范学院541000)
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音乐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所出现的不适应方面日益明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地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发展与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新常态变化的要求。因此,培养具有特色的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有认清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在新的时代,音乐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非适应性方面日益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适应新常态大学经济变化的需要。音乐学专业作为培养具有特色的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只有认清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笔者就广西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广西高校中音乐师范类专业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必然性的选择,就是要培养音乐师范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为适应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而在就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而言,培养人才不同,不同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也不同。在这里,“应用”是指“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因此,广西本土师范类院校一定要坚守师范类教育使命,倾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音乐舞蹈教师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少数民族优秀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创新,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音乐与舞蹈工作者等应用型人才。
(一)广西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明确
自从高校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尤其是在扩招后,广西部分高校已将人才培养方案等同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将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培养计划也同时纳入学校具体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明确,在现实工作中目标难以有效执行和开展。
2.师资力量与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广西大多数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仍有待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差距大、双师型教师、高职称教师数量少,青年教师比例偏高。教学科研队伍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有待加强。
3.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大多数地方的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课程多半是以“学术型”本科课程的设置为参照标准,缺乏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师范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更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导致对技能训练在实践实训中教学环节减少,从而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健全性。加上专业课课时较少,大多缺乏前沿性与现实性,最与社会行业脱轨。
4.对个人非专业综合素质方面不够重视
关于对音乐师范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还是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方面,着重强调演唱演奏教学等相关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事实上,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看个人的专业技能成绩,往往还与自身的毅力、耐心、责任感、道德高低、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等这些非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都要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而会直接地影响到相关工作最终完成的结果与质量的好坏。
(二)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
1.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广西作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虽与其他区域不同,应当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和谐平衡发展的良好格局。广西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理论基础与技能并重
应用型人才,既强调了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心应手的应用所学专业,还必须要满足所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各种需求的变化需要。而各师范类高校既然作为承担培养音乐教师的主体之一的,应着眼于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与技能、职业技能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凝练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有重点、有针对性、有特色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本专业在社会实践运用中的各种基本技能运用知识,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与广西民族特色社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的各种需求,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各方面的的用人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3.重视实践性,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而高师音乐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将民族音乐也纳入音乐学课程体系中形成民族课程群,例如,壮族山歌演唱、广西民族民间舞、校内各民族团队训练、古筝演奏、天琴演奏等。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理论结合实际,将自身所学知识在原基础上创新并传授于其他人。例如,开设实践课程:音乐舞蹈团队训练、专业汇报演出、专业采风、毕业汇报演出、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设计、地企校联合实践等。
(一)要明确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
广西本土师范类院校一定要坚守师范类教育使命,倾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音乐舞蹈教师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少数民族优秀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创新,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音乐与舞蹈工作者等应用型人才。广西本土师范类院校可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通过多种渠道、各种实践平台,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高素质、高标准的相关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进行人培养离不开好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二是引进有行业背景的教师,三是要有计划地对教师选送外出培养,如访问、学历进修等;四是可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开展讲座,与其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从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当下网络通讯等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模式与品位。因此必须要不断提升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实践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在实际运用和不同情况中的应变能力,注重加强创新纪录能力,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益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3]李蓓蓓.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中南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海杉(1986.5-),男,山西省临汾市人,讲师,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