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2016-07-12 06:51刘晓男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1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柏拉图孔子

刘晓男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 150000)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刘晓男(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150000)

摘要: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都对音乐这一艺术给予了高度关注,都注重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孔子更加注重以美善统一的标准衡量音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注重文艺的“言志抒情”功能的特点。柏拉图更加注重音乐对现实的摹仿以及对道德的表现,体现了西方美学注重文艺的摹仿功能的特点。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音乐美学

在孔子和柏拉图的美学中,二者都对音乐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们都认识到音乐与人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的社会功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比较二者音乐观的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和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差异。

一、 音乐的本质

从孔子留下的对于音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看来,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显现,具有抒情的性质,外在事物因有与人相感之情、表达善的内容而存在于艺术中。《论语·八佾》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韶》是歌颂舜的音乐,而《武》是歌颂武王的音乐。孔子理想中的先王是尧舜,理想中的政治是其推行的“揖让”政治。《韶》乐表达了天下为公、太平之治和大同之道的内容,所以在审美上是“尽美”的,在道德伦理上也是“尽善”的;而周武王是以武力定天下的,尽管音乐上已经“尽美”,但内容上却并非表现“至德”,所以未“尽善”。只有像《韶》乐这样的雅乐才能将人的情感引入道德之路,才是孔子所推崇的。而对于发乎情不能止乎礼的“郑卫之音”却予以排斥。

音乐在古希腊语中用“Mousike”来表示,与我们今天对音乐的定义完全不同,应该说范围更广。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缪斯的职责”,而缪斯们专司诗歌乐舞各种艺术,所以这个词在当时就包括了诗歌乐舞等各种艺术在内。可见,在乐与诗歌、舞蹈一体这一问题上,孔子和柏拉图是能够达成共识的。但是,音乐的本质究竟是心灵的显现,还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自古以来,东西方对这个问题就颇有争议。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摹仿说,认为自荷马以来,所有诗人都是美德或事物影像的摹仿者,他主张音乐等艺术是对自然、道德的摹仿,而非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从二者及其弟子留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音乐思想注重美和善的结合,认为文艺既是对人的心灵的显现,具有抒情性质,同时又表达善的内容;而柏拉图也注重文艺的功用,但是他把真放在艺术表现的首位,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

二、音乐与人格

春秋时期,代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周王室日渐衰微,随同奴隶制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产生,统治者赖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礼制,已处于动摇和崩溃的边缘,人们对旧的礼制由怀疑态度转而采取“越礼”的行动,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而在孔子心目中,周礼却是最高的社会典范,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在孔子看来为,“复礼”,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内心情感上对“仁”有自觉的要求,而不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孔子找到了感化人心灵的钥匙,那就是——音乐,并认为它足以打开通向“仁”的大门,认为除了在内容上加强“礼”的实际规范作用,还必须在思想和情感领域配合以“乐”的教育,他认识到“乐”可以使人相互和敬,“礼”“乐”结合,才能更好地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进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礼”为分而“乐”致和,因为“礼”“乐”均能致“仁”,故提倡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孔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仁”。关于“仁”,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解释说:“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3“仁以同情心为本,故爱人为仁也。”4

柏拉图也认为音乐能通过听觉诉诸于心灵,对人格产生影响,认为节奏和乐调具有强烈的力量,能够深入人的心灵。如果儿童从小就欣赏和学习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音乐样式,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因此而美化。长大以后就会历练出一种敏捷地区分美、丑事物的能力,并且摒弃丑的东西,吸收一切美好的东西到自己的心灵,从而使自己的性格高尚。相反,如果接触的尽是一些哀婉的、文弱的、柔缓的音乐,则会在人的心灵中滋长类似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勇敢、健全的人格形成的。

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与人的心灵具有一种类似的构造和秩序,即和谐。关于音乐的和谐,柏拉图秉承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音乐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得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的观点。所以音乐自有其结构的规律、秩序。在柏拉图看来,人的身心也是一种和谐的统一体,其内部存在着支配人的运动和精神活动的秩序。既然音乐与人的心灵具有如此相似之处,那么音乐当然会对人产生这般或那般的影响。虽然柏拉图竭力反对那种能给一般人带来感官愉悦的音乐,但无论如何,他是认识到了人在欣赏音乐之时所产生的那种愉快、兴奋之情的。

三、音乐与教育

孔子不仅认识到了音乐对人格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认识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培养仁人君子的内容之一。孔子把“六艺”中的“乐”置于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认为音乐是修身治国之道,一个具有完备修养的人是不能缺少“乐”的,并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教育完成的全过程,把“成于乐”视为教育的终极成果。

柏拉图由于认识到音乐的感化作用,也将其纳入到他的城邦的教育体制当中。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二开篇谈到城邦的保卫者们的教育时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怎样呢?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5前者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后者服务于人的激情部分。柏拉图把体育和音乐作为理想国中最重要的两种教育科目,可见音乐在柏拉图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在

《理想国》卷七中,他又提出,音乐是和体育相对的,音乐通过习惯教育理想国中的护卫者,通过体育与音乐学习的结合,既培养了理想国公民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又使人性情温和、品格高尚。

四、 音乐与政治

在孔子看来,音乐与社会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乐”能够促进人际关系,使之处于依礼归仁的状态中,即所谓“乐和民声”“乐者为同”。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反映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道德和情感状态,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7。

柏拉图更是把音乐视为治国的重要工具。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与他的政治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给理想国培育品德高尚——理智、勇敢、节制、正义的良好公民,柏拉图发现音乐是当时所有艺术中的最佳选择,原因就在于音乐与人心的同构关系。由此,培养出了遵纪守法的公民,治国安邦才能有所保证。

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都不尽相同,所以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观。孔子音乐思想的基础是他的仁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将音乐作为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手段,突出了艺术价值的独特性;而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灵魂,他的思想基点源于远离尘世的理念,所以他的音乐观在现世生活中对人和生活的影响恐怕就不及孔子了。

注释:

1.2.7.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33,28,185.

3.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0,60.

5.[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

6.礼记·乐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方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逻辑探究和历史批判”(12CZW010)。

作者简介:

刘晓男,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柏拉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柏拉图的椅子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