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呈莹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330013)
浅析钢琴演奏中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以莫扎特奏鸣曲K332为例
邹呈莹(江西艺术职业学院330013)
摘要:在钢琴演奏中具有丰富的感性直觉才能激发艺术灵感,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同时理性的控制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使感性和理性趋于平衡钢琴演奏才能更准确完美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便音乐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本文将以演奏莫扎特奏鸣曲K332为例,就钢琴演奏中的情感和理性如何才能达到平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钢琴演奏;感性;理性;平衡;奏鸣曲
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活动,而表演是一种感性、灵性和理性都参与的一种艺术创造行为。是联系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其关键点在于丰富作品情感,挖掘作品的内涵,赋予钢琴作品新的生命。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往往把自身丰富感情注入到作品中,把自己积极的创作热情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而又完美的揭示作品的内涵和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将作品自身风格和演奏者所处的时代相融合,融入演奏者自身独有的个性情感,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作者认为对表演艺术来说理性就是指对音乐作品的准确把握,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原由,在风格上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有其各自的规定性、认真分析音乐作品原始内容和风格是进行钢琴演奏的基础。
1.音乐演奏中的理性把握应以乐谱作为基本依据进行认真地研读与揣摩。作曲家把创作意图直接记录在乐谱上,随着记谱法的日趋完善,许多作曲家都详尽地把自己的创作意图加以标示,因此对乐谱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是获得理性的音乐艺术表演重要途径。
莫扎特奏鸣曲k332出版过各种各样版本的曲谱,每个不同的出版社都会对其中的一些力度记号,踏板记号或多或少地加以揣摩并修订。因此,演奏前针对不同乐谱版本进行比较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维也纳原始版中第一乐章主题部分是一小节一小节的小连线,教学版则是四小节的大连线,左手八分音符伴奏型的第一个音都加个保持音的小横线,在5,、6小节和7、8小节的右手左手声部的短短两小节的呼应分别出现mf、fz、p三个力度标记,而维也纳版本里并没有。从22小节开始的这部分左手的八度与和弦教学版分别给出了顿音记号,之后的37小节到39小节的G音则分别给了重音记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套奏鸣曲k332中几乎所有弱滚及维也纳版本中标记顿音记号的音,在教学版里均用了跳音的小圆点表示(如第一乐章12小节至22小节、第二乐章17小节和第三乐章5小节至14小节);而大部分维也纳版本中的小连线及没有连线的乐句在教学版中也都采用了大乐句的长连线(如第一乐章56小节至63小节、第二乐章几乎所有左手部分的十六分音符伴奏和第三乐章39小节至49小节)。这些都给演奏者提供了二度创造的依据。
2.分析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审美观、世界观和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时代,是理性演奏的前提条件。著名钢琴家克劳迪欧•阿劳曾指出:“研究贝多芬的音乐应该仔细了解他的精神发展过程,还有贝多芬在创作某一作品时,他的具体的精神状态,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对法国革命或拿破仑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当时他在精神上的情绪气氛,这些在演奏和解释他的作品时,都是必要的。”1同理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时,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是必要。
感性,感性指人情感丰富,感受力强,能敏锐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感性的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自己的意识。钢琴演奏仅仅只有理性, 只忠实原作还不够, 它还必须与演奏者的感性认知相结合,使作品重新获得生命。
1.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感性思维与创作激情。每个演奏者对音乐作品都应有不同的理解,在演奏中既要把握原作故有的精神内涵,又要发挥表演者的创作灵感。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演奏者可以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表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2,在钢琴家内田光子的演奏中音色也很圆润、柔和,音乐的流动很强,很少使用踏板,即使用踏板也几乎完全听不出来,在毫无花哨修饰的,一种纯净音色的歌唱演绎中努力去挖掘莫扎特朴实而深邃的内涵;而在钢琴家古尔德的演奏中却极富个性,像充满趣味的谜题一样给听者带来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受,出神入化的装饰音,非常漂亮,令人耳目一新又叹为观止。
2.处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演奏者,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使得他们在演奏中能够自觉尽情地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就是能够根据自身的优点,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演奏风格。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比一般的钢琴学习者能更好更深刻的诠释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甚至内田光子经过对莫扎特专门的研究揣摩,对莫扎特奏鸣曲的处理要比其他钢琴家更为细腻更为突出。
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把强烈的灵感、创作激情与理性把握作品、自我控制结合起来,达到高度和谐。美国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说过:“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的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也就是说,钢琴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理性地再现作品而是要赋予作品以生命的灵性。正如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所说,表演者“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是赋予总谱以生命力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性是钢琴演奏的前提条件,而灵感激情(感性)则是钢琴演奏的实质意义所在。
总之,钢琴演奏是在忠实音乐作品原作的基础上尽情发挥演奏者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和谐。正如亨利•伍德所说:“人们能够给演奏者提出的唯一劝告是:在盲从的依附不适当的标记和那种过于自由地偏离作曲家的明显意图之间,寻找一种巧妙的平衡。”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2。
注释:
1.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田琦小议情感与理智在钢琴演奏中的平衡[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P67-69.
作者简介:
邹呈莹,学历: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职务或职称:钢琴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