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在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及途径探析

2016-07-12 08:14:07刘冬晔王文捷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050061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美术儿童

刘冬晔 王文捷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050061)

美术教育在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及途径探析

刘冬晔 王文捷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050061)

自精准扶贫的新方略提出以来,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省更是明确提出: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本文以我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张家口地区为例,通过入户访谈、问卷发放的形式全面了解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独特作用,探寻具体有效的实施途径。旨在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改善我省贫困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文化艺术助力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添微薄之力。

美术教育;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作用;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随之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较为宽泛的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留守儿童大量涌现。留守儿童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及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在亲子关系疏远、家庭关爱缺失以及教育不公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何让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健康、活泼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所受美术教育状况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部分儿童长期无法与父母或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庭关爱,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其生活境遇和身心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题组成员就张家口蔚县柏树乡中心学校、松枝口小学、永宁寨小学等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年龄、性别、监护人情况、与父母的团聚时间以及美术教育状况、对美术的喜爱程度等。共发放学生问卷145份,教师问卷20份。调查结果显示,58.4%以上在幼儿期离开父母,跟随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沟通,12%有亲戚朋友监护,34%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同时结果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美术课,但美术师资匮乏、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评定状况,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普遍较为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在自信心、性格养成、沟通能力等方面明显低于父母长期陪伴的孩子。此外,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情绪得不到正确疏导,极易造成情绪失控,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容易产生较强的戒备、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另外,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相对偏低,无法进行学习辅导,同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学习动力不足,无视学校纪律,逃学、厌学情况时有发生。

二、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不少,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美术创造作为一个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工具,通过美术作品实现自我成长和创造,达到自我认知,他的观点为找到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交融点找到了理论依据。1我国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认为,在娱乐的情境下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集体,帮助儿童恢复信心,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2

综观上述文献资料,美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者在释放个体压力,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1.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审美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相对于直接的、正面的教育形式,美术教育则无需刻意说教,而是通过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紧密结合,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欣赏以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诠释的“梦娃”系列设计作品,让人深刻感受到作品中对“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生动阐释,令人振奋鼓舞。可见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反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净化心灵、完善品格,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

2.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

自由状态下的绘画是利用图形和色彩来抒发情感的手段,是人潜意识下的真实流露,因此心理学界多以命题绘画作为“艺术治疗”的手段。绘画作品中的构图、线条、形象塑造是画者情绪、心迹、心情的综合表现,通过绘画作品可以透射出画者的直接感悟以及画者的所想所求。儿童绘画更接近儿童的潜意识,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其画面造型是对自己眼中现实世界和内心理想世界的主观涂抹,是儿童内心隐藏的反映,与其平时所想、所感密切相关。作品中用笔力度和速度以及不同形式的线条更是绘画心理的微妙反映。因此美术创作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通过对留守儿童绘画作品构图、造型、线条的分析,测试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

3.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预防、调控心理问题

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工具材料、表现形式、表现技法,获得各种丰富体验,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安排色彩、线条、空间等构成元素,在创作成果没有标准答案的范畴中,让人拥有无限的满足感,甚至对人的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其次,儿童既可以通过绘画宣泄心中不满、压抑、愤怒的情绪,也可以尽情释放思念、愉悦、快乐之情,从而获得高峰体验。在促进其个性潜能的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以达到预防调控心理状况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美术是美的艺术,它能使人愉悦,抚慰心灵。美术教育对疏导、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不良心理倾向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倡导自主课堂,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家庭关爱缺失,性格大都比较内向,容易对集体生活有着抵触心理。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通过小组或集体涂鸦创作等活动,巧妙地将他们引入集体教学,在自由、和谐、欢乐的温馨氛围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会与人交往,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进而进行心理调试。

2.营造成功氛围,增强学习自信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美术教育,关键是让留守儿童在集体学习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存在感,能够在积极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勇敢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情感。另外,对其绘画作品不做过多的专业评价,而是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立足本土文化,寓情感教育于美术中

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农村,深厚的本土文化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富含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因此留守儿童的美术教育应该深入发掘身边丰富的艺术元素,注重美术教学活动与民间艺术文化相融合,表现手法以及题材、内容的选取应与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元素相结合,既可以增加留守儿童对美术教学活动的亲切感,激发兴趣,又可以将情感教育寓于美术教育之中,引导他们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催生出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心里特征和情感需求,在家庭关爱缺失、教育资源匮乏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留守儿童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的疏导、调节过程中的独特的作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邱鸿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武丽敏.美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6]罗红.美术教学评价与心理效应[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3).

[7]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6YS025)

刘冬晔(1981-),女,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王文捷(1984-),男,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美术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