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策略研究

2016-07-12 08:54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310023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社区

阚 蔚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10023)

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策略研究

阚 蔚(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310023)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社区正在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质量。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贴近大众的艺术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居住环境,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同时通过公共艺术通俗的形式、诗意的表达,能够保持社区历史文脉、延续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本文主要研究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在参与社区再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艺术;社区;环境

课题名称: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策略研究。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城市居民居住的空间,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社区环境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状态。所以,人们都把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当作大家共同的目标。公共艺术作为离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最接近的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激发社区新的活力。

一、社区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老社区用地紧张,绿地率不足,很少有公共艺术作品存在,新建社区虽然有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但很多都有相似或雷同的情况,或者只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学价值,忽略了与其所处特定区域的文化背景的关联,人们很难从场所中设置的公共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的相关性。但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文化品质要求的提高,公共艺术的关注点正逐步移向我们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社区公共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新老社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能够结合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创作出引起当地居民互动与共鸣的作品,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二、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价值

1.改善社区整体环境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平易近人、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能够在社区改造中发挥它独特的价值,改善社区原来单调乏味的视觉空间。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形式的介入,提高社区整体环境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创造出高品质的社区空间,为社区居民的交流、活动提供有利的场所。

2.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艺术的关注点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从原来只着重于关注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空间构成,到逐步介入对社区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入社区、贴近民众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促进社区公众交流互动、积极沟通的有效方式。公共艺术进社区,能够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社区中的人际关系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

3.提升社区经济活力

公共艺术参与社区的改造与更新,能够改变社区原来陈旧、落后的面貌,促进周边商业活动的繁荣,甚至带来旅游收入和文化创业产业收入,给社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推动社区的宜居性,吸引更多居民迁往,带来更多投资热潮,从而提升社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

三、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策略

1.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

在社区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历史文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起居民对当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风民俗的自豪感,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在社区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当地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使社区公共艺术具备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推动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位于杭州下沙六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口,处于云水社区和朗琴社区之间,是这两个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聚集地。广场北面有四组大型围垦文化主题群雕,群雕人物一个个全神贯注,扛起锄头、拿起铁锹、挑起扁担,热火朝天劳作的场景,描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不畏艰难的下沙人一次又一次筑堤围垦,将钱塘江两岸“滩涂变良田”的历史。这组雕塑向人们诉说了下沙建城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一章,也展现出下沙城独特的围垦文化。根据对广场进行数月的实地考察,主题群雕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是整个广场人群活动的集中区域。附近的居民都喜欢聚集在群雕前的空地上散步、聊天、跳集体舞,孩子尤其喜欢在巨大的群雕下面玩耍、捉迷藏,这几组群雕给这个广场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2.改变公共艺术创作的主导力量,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性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大众参与性。在公共艺术的开展过程中,专家、领导的精英式主导作用可以适当地减弱,大众的自主性、参与性可以适当地增加。在开展一些公共艺术活动时,通过社区居民主动参与、集体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构建共同的社区文化空间,可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德国的马格德堡有一个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露天图书馆,是当地居民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当地居民和设计师先用一些啤酒纸箱制作出模型,又用一些老仓库的拆迁材料搭建而成。从一开始的创意到施工设计,当地居民参与了图书馆的每一个设计和制作过程。项目完成后,成为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绿色中心,提供当地居民休憩、阅读、举办小型音乐会和其它文化活动的空间,建立了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3.加强公共艺术的互动特性,增加社区凝聚力

社区公共艺术是距离居民日常生活最近的艺术装置,两者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不仅能使居民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情感的满足,共同参与其中的人们也可能自发地相互交流,形成共有的感受和经验,建立与他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互动性强的公共艺术装置能够吸引居民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增加社区凝聚力。

杭州五柳巷历史街区的中医药一条街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打造成立体墙绘,吸引了经过的人们与之拍照互动,使整个社区变得生动而热闹。设计者还特别用心地给每一幅墙绘在地面标了标记,引导拍照的人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而五柳巷的“五柳芳庭”主题街区则结合杭州这座爱情之都的文化特征,设置了多种具有互动特性的公共艺术装置。如靠东河的小广场上竖起一面长12米,高2米的墙,墙上悬挂了七百多个可转动的圆球,圆球一面黑色一面红色,通过人们的转动,就可以摆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很多经过的人都对这项可互动的公共艺术装置跃跃欲试,摆出各种文字或图形图案。根据对五柳巷历史街区的实地考察及对活动人群访问的结果总结分析,多数居民认为经过社区改造,增添的这些公共艺术美化了原来的环境,这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聊天、喝茶、下棋,增加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场地。

4.创新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激发社区活力

今天的城市公共艺术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题材也越来越新,它以不断发展的艺术创作形式,推动城市空间朝着更具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它可以是一个具体存在于空间的物体,如雕塑、绘画、实体造型、空间构成等;也可以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如网络,表演,游行,节庆活动等等。在公共艺术实践中,借鉴新的创作思想和制作手法,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多元化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激发社区活力。

上海音乐谷属于一个主题式街区整体开发项目,通过对旧民居改造、河道整治、街区灯光改造等,打造出崭新的社区空间。在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音乐谷露天公共艺术馆利用当代动态的灯光技术,在沙泾港河道上架起一座可移动的激光水幕投影装置,在河面的水幕上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光电效果,通过这种崭新的表现形式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艺术享受,打造出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休闲活动空间。

5.公共艺术与社区环境建设协调一致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再造时,需要与原有的社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契合,因地制宜,结合社区特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水资源、生态环境,结合当地的历史遗存、保留建筑进行设计,使公共艺术的形态、表现形式更好地融入特定的社区环境,与居民需求相适应。

上海音乐谷的嘉兴路地区,河道蜿蜒,水系纵横,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了完整水系格局的历史地理风貌地区。在社区改造中,嘉兴路地区结合当地特有的里弄格局和水系环境,整治河道,翻新旧建筑,保留了大量石库门建筑,并且创作出“水边石库门”的公共艺术。作品以石库门里弄作为创作素材,用当代艺术的绘画形式,在临街的防汛墙上绘出水乡地方特色的画作,很好地表达出当地特有的物质环境与历史风貌。

6.社区公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社区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永远处于变化更新的状态中。在公共艺术参与社区再造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保留一些预留地块以满足以后社区的再建与更新,也为社区公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另外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循环再利用的生态材料,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委内瑞拉的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项目很好地诠释了社区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项目采用低成本、低消耗的运行方式,利用当地被废弃的停车场,发动本地社区各行各业的人们,利用回收的废旧货运集装箱和其它可循环材料,进行模块化的组合,形成各种形态的立体空间,满足居民多功能的社区活动要求。这个项目采取的长期运行形式,使它可以在时间和使用过程的变化中不断更新发展,由此潜移默化地改造当地的环境形态和社会形态。

四、结论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公共艺术的关注点也正逐渐从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地铁车站扩展到和市民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社区。一些正在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老社区,更是需要通过一些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艺术作品,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美化社区环境,同时通过公共艺术直观的表达,富于传播的特性,保持当地文脉,延续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在进行社区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时,要注意发掘并研究当地的地域特征、文化习俗,将这些因素进行适当提炼以后,融入作品,使公共艺术能够与地域文化环境协调共生,创作出更加宜居、舒适的社区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洪义.从街区到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空间转移[J].公共艺术,2014(9).

基金项目:2015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项目编号:Z15JC109。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