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帅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日本设计的双轨制及其借鉴意义
李元帅(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摘要:日本的设计作品总是给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传统民族的手工艺和代表高新技术的工业产品并存,古朴、情调、宗教和时代、科技、工业交融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正是由于这种“双轨制”兼收并蓄着不同的文化与技术,才推动着日本设计并不断进步,对于中国设计而言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轨制;借鉴;中国设计
谈到日本的设计,我们不得不就其文化进行一番分析。
日本位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由数千个岛屿组成国家。由于四面被海洋包围,没有与任何周围国家的板块接壤。所以岛上形成了与内陆国家相差异的岛国文化,这就好比英国之于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一样,这些地理因素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
其次,日本国土约75%都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国土的75%都被山地丘陵,而且大多数山为火山,这意味着高频率的地震与火山喷发。多自然灾害的局面,使得日本人有着很深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只有小规模的山间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国,而2013年日本人口总数为1.26亿人。人口总数庞大,可供人口居住和耕作土地资源又较少。这些独特的地理因素培养了日本人节约资源的意识。
日本以大和民族主,结构相对单一。宗教方面,是一个复合形态,主要有代表“生”的本土神道教、代表“死”和“轮回”的佛教以及代表“婚姻”的基督教,且一人信奉多教相当普遍。这些包容性的文化、宗教、制度都使得日本能够较好地吸收外来的文化技术。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形成的民族宗教,主要崇拜自然、祖先和天皇这三者。所以日本人相当敬畏大自然,自然主义风格在设计上很受欢迎。例如,面出薰所设计的火柴是典型的再设计,直接将收集到的枯树枝作为火柴棒,一端抹上划火的发火剂即可。我们熟悉的无印良品: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省去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再如爱知世博会的吉祥物是“森林小子”和“森林爷爷”可爱的自然形象,都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对佛教禅宗的信仰,表达了日本人简朴单纯的美学追求,特别是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之中。“闲寂、幽雅、朴素”,既是设计的上层境界,亦为创造空灵、简朴意境的金科玉律,恰如中国的天地人和的传统儒家思想,而且寄托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尤其日本的“枯山水”风,耙沙为流,立石为山,植木成林,缀以苔藓,营造一种空灵、寂寥的意境。再如原研哉为无印良品设计的地平线系列海报,运用地平线的透视和横向宽广的视野,带给眼睛强烈的冲击力,让人产生关于天、地、人的无限遐想。
二战之后美国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在日本迅速蔓延开来。日本战后设计的汽车,都具鲜明的的美国色彩。80年代日本从战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人们对高科技的爱好,设计的收音机、跑车等产品都透露出科技现代感。美国的远东问题专家赖肖尔总结:日本人的突出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毋宁说是其独特性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的时候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智。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与传统古朴的和服并存的现象。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而且历史悠久的的岛国,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出口电器,设计行业兴衰对于国家举足轻重。所以对于振兴民族的设计行业,政府尤其注重,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便采取了所谓的“双轨制”。
日本所走的双轨制设计道路,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类是朴素的、自然的、温煦的、具有很浓厚的东方情调,主要体现;一类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具有很强的高科技风格,主要体现在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中。
“双轨制”能给民族服装、茶具、花艺、家具、室内等设计领域寻求一份净土,让传统元素、传统风格的血脉得以传承延续。亦能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创造出象征未来和科技现代化产品。表面上日本的设计融合了两中相矛盾的风格,实质上却较好地进行了互补,在各自的轨道上并行,巧妙地调和了众口。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所走的设计道路是地理环境、宗教文化、经济技术等多个因素而形成的特殊产物。作为中国文化的分支——日本,我们与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有不少相似的文化和习惯,以至于设计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日本的生存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日本设计主张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所以日本设计界还提出了“小即是美”的口号。此外日本设计非常关注细节,且如北欧设计一样以人为本,产品本身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也是尤其看重的。如今我国庞大的人口消耗惊人,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竞相追逐经济效益,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紧张。倡导简约、精致、小巧的现代设计,可以缓解我国铺张浪费的窘境,也是最求形式主义和结果主义的我们需要学习的。
日本的无印良品和北欧的宜家风格一样现代简约,但我们仍然据细节加以区分,这是由于日本的设计总有一股禅的意味,它是融入了民族文化与情怀的。所以中国设计必须要深深扎根于自己绚烂的文明,充分汲取养分,不断创新才能孕育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需要的优良设计。
回溯我们5000年灿烂的文明,太多有待我们去发现,继承和发扬。而今北欧的设计师汉斯·维纳设计的扶手椅,从中国简练的明式家具寻求灵感。丹麦设计师林伍重的冰山花瓶,则借用传统三足容器——鬲。瑞士设计师G.Nicolas Thomkins的阴阳椅,巧妙地化用传统的太极图。这些不胜枚举的设计较好地诠释了:产品的创造性活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工业设计也即是一种产品的文化设计。所以中国的设计需要融入中国文化,才能独树一帜,形成有别于他、充满生机的独特风格。
如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邻居日本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虽然已经诞生了格力、小米、魅族等代表现代科技的“CREAT BY CHINA”,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设计却还任重而道远。我想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总会孕育出自己新的设计美学。希望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俊.日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本尼迪克特,北塔译.菊与刀[M].译林出版社,2011.
[3](日)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李红.产品设计也是一种文化创造[C].//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术研讨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