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寺的前塔后殿格局及地域建筑风格

2016-07-12 06:51马晓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佛寺禅寺佛塔

马晓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610000)



宝光寺的前塔后殿格局及地域建筑风格

马晓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10000)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寺中出土的《施衣功德碑》,可以确定它至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已经存在了。在此后一千二百多年的岁月里,宝光寺历经沧桑,数度废兴,其现有的格局主要形成于清代。宝光寺的总体布局和绝大多数古建筑保存得特别完好,其完整性在巴蜀地区的汉传佛教寺院中首屈一指。

与绝大多数建于清代的佛教寺院有所不同,宝光寺中还保留着我国南北朝时期佛寺中常见的“前塔后殿”格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历了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佛教寺院的布局也逐渐从源自印度的以佛塔为中心转变为以佛殿为中心。东汉至西晋时期,佛寺的布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环以堂舍、廊道。东晋南北朝时期,上流社会中有舍宅为寺的风气,那些由住宅演变而来的佛寺往往“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堂为讲室”,由于空间条件所限,此类佛寺中或不设佛塔。在这个时期兴建的佛寺中,由于塑像的尺度变大,数量增多,容纳塑像的佛殿的规模、数量也随之增大,其重要性也逐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模式。至隋唐时期,佛殿的地位逐渐超越了佛塔,很多佛寺中以佛殿为中心,而将佛塔置于不显要的位置,出现了殿前置双塔、别院置塔、寺外置塔等布局模式。另外,还有一些佛寺中不再设立佛塔。

禅宗于唐代中晚期兴起,并在此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起初禅僧多寄居于律宗寺院,但随着禅宗的发展,禅宗僧人的增加,这种局面难以适应宗派的发展要求,于是独立的禅寺应运而生。百丈怀海禅师根据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制定了独立禅寺的规式。在百丈怀海禅师所制定的规式中,其中有一条是“不立佛殿,惟树法堂”。据此推测,唐代禅宗寺院的布局以法堂为中心,不设佛殿和佛塔(除非早已有之)。不过,据文献和实物分析,五代时期的禅寺中已不再严格遵循百丈规式,佛殿也开始出现于禅寺中,只是尺度还小于法堂。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盛行,佛教也出现了诸宗融合的态势,禅宗与别宗寺院的差别不再明显,禅寺中一般以佛殿为主,法堂居次,但不设佛塔成为普遍现象。

据文献记载,宝光寺中的宝光塔为唐代建筑。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名胜志》中转载了一条旧志中有关宝光寺的内容,根据这条记载可知,约在唐僖宗广明二年至中和二年间(881~882年),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在宝光寺旧址上发掘出了一个藏有佛舍利子的石函,于是建造了一座佛塔重新瘗埋这些舍利子,这座塔就是宝光塔。建成新塔后,知玄还重建了宝光寺。我们据此可以推测,在知玄建宝光塔以前宝光寺中就有一座佛塔,因为舍利子一般埋藏于佛塔的地基或地宫之中,这座佛塔可能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法活动。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年)下令大毁天下佛寺,很多佛寺未逃此厄。由于悟达为律宗僧人,因此他它所重建的宝光寺应当是一座律宗寺院。唐末禅宗已经盛行,禅寺中是排斥佛殿、佛塔的,但律宗寺庙中造塔属于正常现象。据宝光寺现存清代碑刻记载,北宋时期圆悟国师(法名克勤)曾住持宝光寺,他培修了宝光塔,扩建了宝光寺,并在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更改寺名为“大觉寺”。由于圆悟为禅宗僧人,可知此时宝光寺已变为禅寺。

清代以前宝光塔在寺中的位置已无法确定,但在清代笑宗印密禅师重建宝光寺时有意让此塔处于寺中及其重要的位置:此塔位于寺院中轴线上,山门位于塔前,大殿位于塔后,正所谓“殿前圣塔辉今古”(笑宗诗句)。明清时期的佛教寺院中已很少采用前塔后殿的格局了,笑宗禅师是如何考虑的呢?我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宝光塔来彰显宝光寺的崇高地位和辉煌历史,而非简单地仿古。在遭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后,宝光寺中的建筑几乎毁坏殆尽,唯独留下了一座宝光塔,这座塔对于宝光寺的意义重大:它藏有佛教圣物舍利子;它见证了两位国师为宝光寺所带来的辉煌;它记录了以宰相、状元父子(明代的杨廷和、杨慎)为首的新都各界人士对宝光寺的建设做出的供献。

宝光寺建筑在布局方式、技术做法、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明末清初,由于四川地区战乱频发,瘟疫、灾荒不断,造成人口锐减,社会、经济、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宝光寺也在这次灾祸中被毁。据研究,战乱过后四川省(含今重庆市)仅剩余了几十万人口。由于人烟稀少,在清代顺治至乾隆年间,发生了一次长达百年的移民活动,即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在这场移民活动中,全国十几个省的数百万人口移民到了四川,其中以南方人口占大多数。移民创造了不同于本地传统的新文化,反映在建筑方面,清代四川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北方官式建筑的影响,与南方民间建筑之间的相似性大大增加。

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南方民间建筑布局紧凑。宝光寺的两庑之后有若干天井式庭院,庭院四周的建筑紧密相连,檐下可环绕通行,其形态与四川民居中的“四合头”庭院无异。两庑长长的檐廊也与四川传统城镇街道两侧的檐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七佛殿、大雄宝殿山面的出檐与两庑前檐呈上下相参之势,而在四川的一些古镇中也能见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古镇街道两侧房屋的前檐之间距离很短,局部会出现相接或相参的情况,形成所谓的“一线天”。

宝光寺中的建筑均采用穿斗式结构,不使用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两大结构类型,即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但是寺院、宫观、祠庙等大型公共建筑为了强调其正统性,无论南方和北方都倾向于采用北方官式建筑风格。四川还保留着数十座明代佛教建筑,它们都采用了使用斗拱的抬梁式结构,明显受到北方官式建筑体系的影响。平武报恩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寺庙虽然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其建筑却采用了北方官式建筑做法(仅屋顶草架部分采用了穿斗式结构,显示出本土建筑的影响)。到了清代,这一现象发生了突然转变,四川大型公共建筑几乎全部采用了穿斗式结构。

木构建筑中用石柱的现象多见于南方地区,因为南方温暖潮湿,木构件极易遭到白蚁的侵害。宝光寺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及两庑前廊之下全部使用石柱,其余建筑也全部或局部使用石柱,总量多达四百多根。这些石柱采自金堂云顶山,在没有现代吊装机械及运输工具的过去,运输这些石柱的艰辛可想而知。巴蜀地区的有些寺院中也使用了石柱,如梁平双桂堂,成都文殊院等,但在数量上都不及宝光寺。

南方建筑的色彩一般比较淡雅,宝光寺建筑中的木质构件往往漆以青色,点缀以红、黄、绿、金等色。四川民居中常见的编竹夹泥墙壁用于包括大殿在内的很多建筑的外墙、室内分隔墙上,其表面粉刷成白色,与深色木构件相间,显得素雅明快。宝光寺的建筑屋面上都用青瓦,不用琉璃瓦。屋顶脊饰除了采用陶制品外,还大量采用灰塑、嵌瓷等工艺,具有很强的南方建筑色彩。

尽管宝光寺的前塔后殿格局并非出自仿古的结果,但对于我们今天的观赏者而言,可以依稀领略到中国早期佛寺的风韵,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在建筑的全球化风潮泛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地域性、乡土性。宝光寺建筑除了具有宗教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外,对于我们今天创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佛寺禅寺佛塔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在西明禅寺听蝉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天然佛塔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