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依丝》的叙事特色与叙事逻辑解读
——基于《阿伯拉和哀绿绮思的情书》与《新爱洛依丝》的对比视角

2016-07-12 06:51:58武汉大学文学院430072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叙事模式卢梭

刘 岑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新爱洛依丝》的叙事特色与叙事逻辑解读
——基于《阿伯拉和哀绿绮思的情书》与《新爱洛依丝》的对比视角

刘岑(武汉大学文学院430072)

摘要:本文通过将《阿伯拉和哀绿绮思的情书》与《新爱洛依丝》对比,探讨了《新爱洛依丝》在前作基础上实现的诸多突破,包括多叙述者的模式、更为丰富的故事展开等,同时还针对故事主人公朱莉在小说前后出现的性格突转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认为这一方面有卢梭有意为之的成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卢梭本人思想的复杂性。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依丝;叙事模式;叙事逻辑

一、前言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以下简称“情书”)源自中世纪时一对男女的悲伤爱情故事。19岁的贵族少女哀绿绮思(为阅读方便,以下统称爱洛伊斯)与富有才学的家庭教师阿伯拉相爱,并为他生了一个孩子。然而两人火热的恋情却被爱洛伊斯的叔父扼杀,叔父派恶徒强行闯入阿伯拉的房间阉割了他。最终阿伯拉愤而为僧,爱洛伊斯亦遁入修道院为尼,一对恋人被生生拆散。然而出家之后两人情丝亦牵连不断,只得互通书信以倾诉排谴,便留下了这一卷六函的情书。

这对男女的遭遇从诞生之日起,便得到了人们的同情,情书被不断传抄,成为了中世纪著名的爱情悲剧文本。这个悲伤的故事同样打动了五百年后的卢梭,于是在这位18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的笔下,故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演绎,成为在今日文学史上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名著——《新爱洛伊丝》。那么这两部名著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呼应关系呢?后者对前者是简单的继承还是有所突破,如果有所突破又突破在何处呢?这无疑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立足于故事的叙述,就体裁与故事展开、叙事模式、叙事结构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不求详尽,但希望能得到一个初步的答案。

二、具体分析

(一)体裁与故事展开

首先,在故事展开上,两部作品无疑是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的。在“情书”中,家庭教师阿伯拉与美丽的少女爱洛伊丝是在自主恋爱的基础上结合的,最终又在爱洛伊丝的叔父兼保护人的扼杀下结局惨淡,美好的爱情亦成为了中世纪宗教伦理的牺牲品。而在《新爱洛依丝》中,从青年教师圣普乐与贵族少女朱莉的相爱,到朱莉的父母出面阻拦,再到两位恋人不得已而分开,在故事展开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可以说,《新爱洛伊丝》是在继承了前作的大体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加由作者的个人意识和时代精神生发而成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情书”虽然极具艺术性,但毕竟一开始仅作为沟通用的书信而存在,之后则是得益于人为的搜集整理才得以成书,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因此,“情书”在书信的内容和长度上都有诸多的限制。而《新爱洛伊丝》则不同,作为由单一作者独立创作的小说,后者的书信格式作为一种体裁是完全服务于创作的,这也使得新爱洛伊丝在情节方面得以尽情施展,从而跨越更长的时间跨度,并展现出鲜明的戏剧性与更为丰富曲折的展开。可以说,虽然“情书”与《新爱洛依丝》都是书信体文本,但我们很难说二者在体裁上是完全相同的,前者是“文学的书信”,而后者则是“书信的文学”1。

(二)叙事模式

于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情书的叙述者仅有两人,信件只有区区六封,时间亦局限于两人出家后的一两年内。虽然“情书”单封信件的长度与《新爱洛依丝》相比更长,但在故事发展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而在《新爱洛伊丝》中,作者不仅让男女主人公参与叙述,还利用创作之便插入了朱莉的表妹克莱尔、爱德华爵士以及朱莉的父亲等人的信件,这些信件的加入弥补了“情书”仅有两位叙述者,只能站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的不足,使得情节铺排更为流畅,并使故事向更加充实、更加戏剧性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多视角的叙述之下,朱莉因遭到父亲的逼婚而病倒、克莱尔写信急召圣普乐探望并促成二人真正结合、爱德华爵士尝试帮助被发觉的两人私奔、朱莉婚后丈夫沃尔玛原谅了她的行为并邀请圣普乐担任家庭教师等情节得以异彩纷呈的展开,极大的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除此之外,多叙述者的模式也提供给不同人物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他们摆脱了只能在男女主人公的信件里充当被叙述者以及倾听者的地位,得以登上叙述者的位置去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各种各样的观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讨论,不同观点相互激荡,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于是我们看到在第二卷的第三封信以及第六封信中,爱德华爵士与朱莉就私奔还是留下的问题展开互动,将当爱情得不到父母认可时是忠于爱情还是承担家庭责任的两难问题拉入人们的眼帘;在卷四的第十封信和第十一封信中,德丹治男爵与圣普乐就这段恋爱的合理性的探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时,书信的往来就仿佛柏拉图《会饮篇》中不同人物进行的谈话一样,通过不同的观点相陈述与碰撞,如同“思维助产术”一般使读者对于特定问题的理解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深入,从而达到启迪民智的效果(即卢梭在故事的序言中所说的应当“给堕落的平民写小说”2)。

同时,这部小说也同样是作者卢梭自己的思辨场。《新爱洛伊斯》中的人物身份各异,有高度赞扬自由恋爱的英国爵士爱德华,有崇尚等级制度、婚姻观念保守的德丹治男爵,也有愿意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平民教师圣普乐,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所展现出的观念冲突无疑是十分激烈的,那么作者对这些观点持有怎样的态度呢?遗憾的说,卢梭对此持有的态度是十分暧昧的。首先,作者对于故事虚构与否就表现出一种奇异的暧昧态度。在序言中,卢梭这样写道:“这些信是不是全部由我写的,是否通通都是杜撰的?先生,这对你有什么关系呢?”3随后他又写到:“因此我在这本集子的前头写上我的名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表明它归我所有,而是为了对它负责。”4对于卢梭为何要对故事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持有这样的态度,历来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也很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不过,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种暧昧之中存在着些许联系。可以说,卢梭首先表明了对于故事虚构与否的暧昧,从而通过对于故事可能真实存在的暗示,将故事中的观点独立于作者本人观点之外,形成了这种对于文章中的观点既负责任又不负责任的暧昧态度。

就这样,除了在某些观点下出现的“作者注”以外,大部分的时候卢梭并未在文中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借助不同的人物之口相互驳斥。在书的前半部分,真心相爱的恋人就爱情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进行了大量浪漫的辩白,称其为“幸福的情人所能享受得到的最美好的感情”5;在圣普乐与朱莉的父亲德丹治男爵发生冲突时,圣普乐甚至呼喊出了“我的权利却比您的权利更神圣”6这样的话语,极大的承认了爱情的权利与地位。然而在朱莉嫁给沃尔玛爵士以后,作者却让朱莉说出“我一想到过去的事情,就感到十分厌烦,它使我蒙受羞辱”7这样的话语,似乎又将前文的观点悉数否定了。然而反观作者在前半部分中赞美爱情时所表现出的激情与真挚,我们也很难说后故事半部分的观点真正占了上风。即便到结尾,我们也很难说有哪一种倾向获得了完整的胜利,这种左右互搏式的观点对立,体现了《新爱洛伊斯》作为卢梭本人思辨场的特色。

(三)叙事结构

除却故事中的多视角展开,与“情书”相比《新爱洛伊丝》在叙事结构上亦有值得注意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在故事的后半段。如果梳理一下故事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在前半段,《新爱洛伊丝》与“情书”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个故事都是出现了类似“家庭教师与贵族小姐相恋并遭到长辈拆散”这样的情节,但在这之后故事的走向却出现了分歧,“情书”中的恋人最终双双遁入空门了此残生,但《新爱洛伊丝》中,朱莉却遵从婚约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并在婚后体验到了为人妻母的幸福。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实在是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形象塑造上“产生了裂罅”8。

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实际是卢梭本人的有意为之,其中体现贯穿的乃是卢梭对于“情书”悲剧结局的思考以及卢梭自身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卢梭无疑是对“情书”的故事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的,在书中他借圣普乐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洛伊斯的同情,认为她“生来就是爱人的”9,但同时又评价道:“而阿贝拉,在我看来是一个不该如此的可怜人,他不了解什么是爱情,也不了解什么是道德”,认为“一个受情欲的驱使而那样盲目行事的人,是必然会受到情欲的惩罚的”10。

在这里,卢梭承认了两人感情中出于自然天性的部分,同时将两人的爱情悲剧归结为过分放纵情欲。“肉欲的爱目的只在于占有”11,并不能给人幸福,学会“怎样爱所爱之人”才能获得比“占有了所爱之人”更持久的幸福。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卢梭在本书的前半段中一直在追求一种摒弃肉欲的精神恋爱,力图向读者证明爱情是一种超越肉体而立足于精神的纯洁感情。在这种感情支配下,故事中的圣普乐面对朱莉美丽的容颜反而觉得六根清净,“没有任何邪恶念头”12,自己“天然的倾向得到了纯洁”13,从而在赞美卢梭心中那完全出于自然天性的爱情的同时实现了爱情与肉欲的分离。然而即使朱莉与圣普乐已爱得如此克制,她们的爱情依然面临着来自朱莉父母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婚姻的压力。排除前提的不正当性以外,婚姻本身同样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那么这又应如何解决呢?在这里,卢梭提出了一种更为大胆的观点——将爱情与婚姻分离。借朱莉之口,卢梭说道:“我们把爱情看作是结成美丽婚姻的必要条件,我的朋友,这个看法是错误的”14。

在卢梭看来,爱情的吸引来自天性,情人眼里心中只有彼此,“全神贯注的唯一事情”15也只是“彼此的恋情”16;而婚姻不同,结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眷恋,而且是“为了共同尽公民生活的义务”17,它“对个人幸福对社会的秩序和安宁,对人类的延续是那么的重要”18,因此,“履行这些义务是那么地令人高兴”19。在婚姻中,“天职和真诚”20把夫妻结合在一起,他们相亲相爱,“感情是纯洁和甜蜜的”21。在卢梭认为,真正的爱情出自于人们对美好天性的追求,“是能存在多久就存在多久的”22;而婚姻则出于人们自己对美好道德的坚持,亲密之情也“没有因此减少半分”23,二者互不矛盾,恋人之情与夫妻之情得以并行不悖,同存于心。

至此,爱情完成了它的纯化过程。它既与情欲无关,也不需婚姻承认或鉴定,只是单纯的产生于自然天性,镌刻于两心之间,成为卢梭追求、歌颂的“真正的爱情”24。运用这套逻辑,书中朱莉一方面在结婚后,依然写信承认:“我这一生都将对他(圣普乐)保持深厚的感情”25,并说“看到过去那么热恋,今天又这么纯洁相爱的人,虽不产生感情的冲动”26,但“感到高兴”27;另一方面又真切的享受着婚姻生活带来的快乐,管教仆人,打理庄园,并称德沃尔玛先生为“在所有的男人当中最适合我的人”28,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理解起来也便也没有那么困难了。因此与其说新爱洛伊丝中前后情节衔接不当,人物塑造“存在裂罅”29,不如说这正是作者逻辑推演下的合理结果,是卢梭对爱洛伊丝式困局的一次探索与突围。

最后对于卢梭提出这种纯化爱情的动机,还有一点值得探讨。须知这套理论虽然可以被逻辑推理,但于常理并不符合。为什么要追求这般不在意肉体占有亦不在乎婚姻承认的无杂质爱情?联想到卢梭本人周旋于两位已婚贵妇人间的爱情经历,我们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

注释:

1.韩蕊.从文学的书信到书信的文学[D].吉林大学,2007.

2.(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1.

3.同2.

4.同2.

5.(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224.

6.(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21.

7.(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402.

8.韩中一.卢梭的爱情道德观——评哲理小说《新爱洛伊思》[D].四平师院学报,1982(04):11.

9.(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62.

10.同9.

11.(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36.

12.(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21.

13.(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105

14.(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69.

15.同14.

16.同14.

17.(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69.

18.(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50.

19.同18.

20.(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51.

21.同20.

22.(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36.

23.(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69.

24.(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35.

25.(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430.

26.(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430.

27.同26.

28.(法)卢梭(Jean-Jacques Rcusseau)著,李平沤,何三雅译.新爱洛依丝[M].译林出版社.2002:734.

29.韩中一.卢梭的爱情道德观——评哲理小说《新爱洛伊思》[D].四平师院学报,1982(04):11.

参考文献:

[1]梁实秋译.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第4版[M].九歌出版社,1987.

[2]龚群.卢梭的两重伦理观[J].现代哲学,2001(04).

[3]蒋承勇.《新爱洛伊丝》与人性抒写[J].外国文学评论,2009(03).

猜你喜欢
叙事模式卢梭
大师的弯腰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新旧杂糅的时代表征
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9:10
爱情在路遥小说中的模式研究
动画电影《精灵旅社2》的叙事模式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5:25:05
保罗·安德森影片的叙事模式探析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4:59:22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3:35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