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生态文学

2016-07-12 15:17张浩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学生态环境

张浩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浅谈中国生态文学

张浩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摘要:生态文学是在文学领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呼应,其可激发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唤醒国人淡薄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文学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文学

20世纪60年代,生态文学在美国兴起。随后,英、德、法等国受到影响,发展为一种文学潮流。其关注自然,反思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并用文学形式展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态文学引入并开始影响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王诺这样定义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

在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文学是在文学领域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呼应,其可激发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唤醒国人淡薄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文学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虽然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时间较短,但这三十多年来,一些作家创作出不少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有众多的作家已经涉足这一领域,并且创作能力不断提升,作品大量涌现。众多知名的与不知名的作家用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全新的生态理念,围绕“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社会”等问题写出了他们的深刻认识。如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贾平凹的《怀念狼》、陈应松的《猎人峰》等,虽然精品不是很多,但已经形成当代文学创作的崭新局面。其次,生态文学研究不断扩大。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在1991年成立,标志着生态文学队伍有了整体的创作自觉。再次,相关理论译著成果日益丰富。生态文艺批评随着生态问题受到日益关注的同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生态批评队伍日趋壮大,研究不断深入。

多年来,中国生态文学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也受到国外学界的关注,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的生态文学还没有形成热潮,甚至连流派都还算不上。”[2]中国生态文学兴起几乎与国外同步,但发展的速度远不及国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态文学发展远没有达到成熟和繁荣的程度,它所呈现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明显的。

第一,思想挖掘不够深入,缺乏体验深刻的作家群。

生态文学是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作家对面临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文学本能反应,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思考和探究生态危机的表现及根源。我过生态文学尤其是生态文学报告在展示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探索危机根源,引发人们思考等方面是比较成功的,涉及面也非常广,土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灭绝等多方面都有所涉猎,它在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这些作品只是对各种危机的一种全方位展示,没有深入骨髓进行挖掘精神思想内涵,阐释的原因也比较表面,不能从宏观的大局角度进行深度分析。要提升生态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作家必须要紧跟时代,深入基层一线,多体验生活,增强表现环境主题的艺术创造自觉性。要想使作品具有撼人心魄的思想穿透性,就要牢固树立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拓宽生态视野,用艺术创作来再现当下生态环境的恶化,讴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行,批判一切破坏生态和谐的恶劣行径,以文学的形式呼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的觉醒。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不完善,陷入两种极端。

美国生态思想家小约翰·B·科布说过:“总的看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来说价值很小。事实上,若不是进化导致了人类的出现,整个生物圈今天也许会更加健康。如果人种在不荼毒大气层或不伤害其他物种的前提下而消失,我相信,生物圈会慢慢从我们的劫掠中恢复过来。”[3]这说明我们人类活动是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要想生态恢复,最好的办法就是人类消失。也许是在这种极端反人类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生态文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被塑造成受利欲熏心,以残暴手段残害自然的破坏者。如《狼图腾》里的包顺贵;另一面,我们又塑造了具有生态智慧和生态人格的形象,如《狼图腾》中的毕力格,《猎人峰》中的白秀等。但同时,这些好人又被作者塑造成“半人半仙、似人似神,充满神秘色彩,缺乏可信性,与生态整体主义相悖。”[4]既然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天人合一,达到自然、生物与人的和谐,既不能贬低人类,也不能夸大人类的主惯能动性。

第三,创作题材比较狭窄,摆脱不了城恶乡善的叙述模式。

当前我国生态文学体裁,主要是以纪实文学报告为主,还有一些小说、散文、诗歌体裁。童话、戏剧、网络文学等体裁还比较少,影视文学也只是将比较畅销的小说文本改变成电影,如《狼图腾》,缺乏影视文学原创性。另外,许多大众关注的题材尚无人问津,因为许多创作源于被动的思考,即出现了环境问题后,再予以呈现。中国生态文学应在去除功利化和技术化的态度下,广泛的探寻更宽广的领域,去发现美,赞美和谐。同时,我国生态文学文本普遍存在一种城恶乡善的叙述倾向,在大多数的作品中,城市被描绘成造成生态恶化的根源,是滋生罪恶和欲望的温床,城市人是空虚无聊、自私贪婪,是患有各种“城市病”的;而乡村则是充满诗情画意,乡村人也是宽厚诚实、善良温和的。这种叙述模式在反映了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的同时也表现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和视野的狭窄。

生态文学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应努力克服以上相关问题,深化理论认识,扩大研究领域,使生态文学对我们社会产生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诺、陈初,中国生态文学现状堪忧,中国艺术报,2005年4 月.

[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4]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张浩,营口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等。

猜你喜欢
文学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文学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