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月英天水师范学院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
石月英
天水师范学院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以对话的形式走进文本是其中的一种。它包括: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编辑者对话、与其他研究者对话四个部分的对话内容。这种文本分析法有利于深入挖掘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对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写的一篇说明文。化深奥为通俗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本文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一)字词梳理
本文应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墁地(màn)接榫(sǔn)斗拱(gǒng)蚱蜢(zhà měng)
脊吻(jǐ)屋懔(lǐn)柁墩(tuó dūn)戗兽(qiàng)影壁(bì)穹窿(qiónglóng)翚(huī)
(二)教材结构分析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第一部分(1—2段),作者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点名文章的说明中心,又从区域和历史两个方面作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3—13段),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作了分析。第三部分(14—17段),作者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第四部分(18—20段),文章以探讨中国建筑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
(三)教材说明方法分析
(1)下定义说明
例如“斗拱”,文章写到:“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之间用称作‘抖’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斗拱的特点。
(2)比喻说明
例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信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通过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3)举例子说明
“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蚱蜢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
通过实际事例的列举,将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四)重点段落的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本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3—13段),分别罗列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立体特征:由三个部分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2)平面布局特征:平面: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布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3)机构方法:以木材结构为主组成的框架结构。
(4)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5)举折、举架: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
(6)屋顶:具有装饰性。
(7)着色:大胆,朱红色。
(8)装饰部件:梁头、额枋、昂的下端、上端、刻花图案、门环、角叶、屋脊、瓦当。
(9)建筑材料在用材方面的特征:有色的琉璃瓦砖、各色油漆、木上刻花、石上浮雕。
本篇课文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必修5阅读鉴赏第四单元第11课,《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板块的课程目标提出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文等实用类的文章对高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之前的课本中就学过《中国石巩桥》、《桥之美》等说明文,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掌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以及说明方法,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解读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它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通过此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明确编辑者以下几点意图:
(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2)理清楚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注意品味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2、解读课后练习题
四道课后习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谢立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陈正春.《中国建筑的特征》指瑕:首先,该文题目过大,有文不对题之嫌。“中国建筑的特征”,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观古今,而文章内容很明显不包括现在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之前加“古代”一词才比较合适。另外,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防也属于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就应该在“建筑”一词前加上适当的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1、理清文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3、分析文章说明对象的特征,归纳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以及说明方法。
[1]陈秀玲、张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韩雪屏、王相文、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靳健、马胜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石月英(1991-),女,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职务:在校研究生,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