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2016-07-12 06:43董文龙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视阈道德教育形式

董文龙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董文龙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形式逐渐增多,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形式为主,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然而,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户参与过程中自主性强,在丰富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带来严峻挑战。如何运用新媒体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为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文针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的道德教学问题,积极探讨有效的创新对策。

道德教育;新媒体;大学生;教育问题;创新对策

新时期,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日渐走入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活动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新鲜事物。大学生个性张扬,更易接受新媒体形式,各类新媒体形式运用较多,比如说微博、QQ、微信等。然而,新媒体形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中的思想观念鱼龙混杂,给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带来严峻挑战,亟需加强对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研究,以解决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一、新媒体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移动通讯媒体是现阶段的三大新媒体形式,因此新媒体概念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相对性[1]。较传统的四大媒体形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媒体将网络技术、数字传输技术等有效整合,利用终端设备完成信息的传送,实现了用户快速交互信息的可能。

(二)特征

较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形式具有较多特征,具体表现为:其一,参与性与自主性高。传统媒体形式下受众无法自主选择信息内容,更无法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新媒体形式下受众可高度参与,通过论坛、微博等传递信息。其二,即时性与交互性。新媒体形势下,受众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即时的交流,比如微信、QQ等,双方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动。其三,信息共享性强,信息时代到来后,信息的全球共享成为可能,用户只需借助网络终端就能够接收信息,并且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二、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道德环境相对复杂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信息泛滥,很多媒体为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不注重信息的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各种虚假信息、夸大其词信息较多,加大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多个性冲动,极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情绪变化会随之变大,这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甚至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是顺利开展。面对开放性的新媒体形式,单纯凭借媒体自律性效果不佳,网络信息审核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单一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道德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实践调查证实,很多高校仍不能利用新媒体形式,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比如说,部分高校仅将道德教育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学校官网,而缺乏后续工作,学生对信息的认知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怎样学校不能及时获得[2]。由此可见,学校仍沿用了传统媒体形式下的教育方式,只是单一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忽视了相关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较低

基于新媒体形式的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导致网络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元化日渐显著,其中既存在传播正能量的道德信息,同样也具有虚假暴力的负面信息,无疑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然而,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目前的大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对网络信息进行矫正,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情感判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教育理念创新

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各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观念上进行创新,尊重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试图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大,已经很难满足新媒体视阈下学生道德工作要求,更不符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为此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转移教育重点,树立服务性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增强其媒介素养。

(二)创新道德教育模式

新媒体形式虽已普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仍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此不能将传统教育模式摒弃。与此同时,面对新媒体道德环境,道德教育模式也要积极开拓教育空间,注重对新媒体形式的利用[3]。基于此,应实施“两维一体”教育模式,即从现实与网络两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其一是定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周边的群体活动带来感染,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其二则充分运用虚拟网络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借助新媒体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在地位平等、心灵真诚的环境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三)构建全新的教育团队

思政教育者以及学生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领路人,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积极应对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复杂变化。一方面,相关教育者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主要涉猎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能够满足新媒体视阈下的思政工作的理论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充分掌握并运用新媒体形式,将新媒体形式作为工作的工具,实现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结语

新媒体形式具有共享性、参与性、交互性等特征,对于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新媒体形式更易接受。然而,正是基于新媒体形式的各项特征,也给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面临的道德环境相对复杂,而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较低,严重增大学生管理以及思政教育难度。为此,道德教育者应加强教育理念创新,不断探究道德教育模式,构建全新的教育团队,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羊悦.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56-57.

[2]李佳卿.浅谈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05:45.

[3]廖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1:179-180.

董文龙(1979-),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现任教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视阈道德教育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