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然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体育运动对轻中度抑郁者的引导治疗
朱昱然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不得不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体育运动对轻中度抑郁者的引导治疗进行研究。
轻中度抑郁者;体育运动;引导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 zation,简称WHO)统计,目前抑郁症作为全球第4大疾患,发病率约为11%,其中约有3.4亿人患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且患病人数正呈攀升之势,预计至2020年抑郁症将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2大疾患。从某种程度上讲,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在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缓解与改善中,体育运动以其接受度高、副作用小、成效快、自主能动性强等特点,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治疗作用。
1.1 轻中度抑郁症的释义
根据病情的轻重和起病缓急,医学界将抑郁症分为轻型、重症、木僵型、妄想型、激越型和慢性等6种类型。本文所阐述的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改善引导治疗的轻中度抑郁症包括轻型和慢性2种。轻型抑郁,也叫“单纯性抑郁症”,开始时,呈现情绪低落,动作减少,思维迟钝,情感体验能力减退,无精打采,意志力下降,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和信心,且常常伴有头晕、头痛、胸闷、厌食、失眠、乏力等症状。慢性抑郁症,该病患者的各症状均较轻,病人表现为离群孤立,抑郁寡欢,内心孤独,食欲不振,失眠、乏力,思维迟钝,反应速度减退。
1.2 轻中度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1.2.1 青少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的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惆怅之感。作为被社会关爱的对象,青少年虽然不需要过多地承担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但是学业的负担和竞争的压力,也会让他们的心灵笼罩上一层阴影。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便捷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加速了青少年的早熟,干扰了青少年正常成长的节奏与步伐。现就青少年轻中度抑郁者患病的原因归纳如下。(1)学习的压力。当下,学习的压力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而加剧,青少年多半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性格较为外向的人,表现为焦躁;性格较为外向的人,表现为抑郁。(2)不融洽的家庭关系。由于青少年心智未能发育健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易受周围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紧张的夫妻关系,使得子女缺少了关爱与呵护,容易造成青少年的自卑与自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也同样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1.2.2 大学生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告别传统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他们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加之“9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远离父母庇护之后,他们面临着如学习、经济、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小觑。现就大学生轻中度抑郁者患病的原因归纳如下。(1)环境适应性的压力。对所有刚入学的大学生,大学校园的一切硬件软件环境都是陌生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面孔,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同学,大学生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落与自卑,甚至会产生抑郁之感。(2)人际关系的矛盾。大学校园是人群密集型地方,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具有不同信仰,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越来越多的社团、学生会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满,会深感人际关系的复杂而产生孤独、抑郁之感。(3)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中不乏一定的“贫困生”。这类学生,本身就会因为“贫困生”的标签而存在自卑倾向。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大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无形加深了贫困生的自卑感,从而使他们产生抑郁心理。
1.2.3 青壮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青壮年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又要兼顾家庭生活的琐碎事务。所以,这一群体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青壮年轻中度抑郁者患病的原因归纳如下。(1)就业环境的压力。作为具有一定经验和一定工龄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面临升迁提拔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迎接不断涌入社会的新兴血液的挑战,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压力极易使青壮年人群产生抑郁焦虑。(2)家庭生活与子女教育的压力。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群体,青壮年肩负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父母公婆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他们照顾,子女的学习生活需要他们照顾,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因身心俱疲而产生抑郁之感。
1.2.4 老年轻中度抑郁患者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更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就老年轻中度抑郁者患病的原因归纳如下。(1)退休综合征。对刚刚退休的老年人群而言,极易产生失落抑郁之感,突然地由工作状态转为空闲状态,会觉得自己对社会不再有价值,内心多有不适与失落。(2)子女晚辈的忽略。近年来,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子女疲于工作,晚辈忙于学业,除了节假日大多无暇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这使得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抑郁。(3)老伴的病痛或离去。虽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正是由于老伴的病痛或去世产生的消极影响,会使本身就孤独无助的老人更添伤感,进而产生抑郁。
2.1 医学依据
2.1.1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能有效调节过度兴奋的情绪,从而转移大脑皮质的兴奋灶,进而协调机体内分泌功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
2.1.2 运动心理学研究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遭遇挫折时,大脑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应急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但是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的兴奋起主导作用,从而抑制由于个体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产生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与困难,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2.2 理论与实验依据
2.2.1 国内实验 2004年,何颖、季浏2位学者通过对不同抑郁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体育锻炼,实验研究发现,被测试的大学生心急抑郁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善。2008年,王建治学者通过对个人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集体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比较发现,两者均能显著降低有轻中度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并且集体运动项目的效果更加显著。2009年,李秋利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8周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
2.2.2 国际实验 1985年学者科巴沙(Robasa)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急反应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耐挫能力和心理坚韧性。2005年Ansel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每周2次的有氧运动即可减轻大学生的抑郁水平。总之,多种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活动后的受试者其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2.3 不同大人群的治疗效果论述
2.3.1 青少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这类存在轻中度抑郁心理的特殊人群,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收获友谊,培养坚韧的品质,懂得尊重他人,在汗水中品味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与挑战,从而改善自己抑郁孤僻的性格。并且在目前教育体制下,青少年繁杂的课业生活和竞争愈发激烈的升学考试,适度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放松身心以达到劳逸结合的极佳方式。
2.3.2 大学生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豁达的胸襟和开朗的性格,增强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心理素质。在自我训练与竞技比赛中,个人运动成绩的提升,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品尝成功的喜悦,使自我的心态处于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有助于减缓抑郁心理。在集体的运动训练与比赛中,与队友潜移默化培养出的默契,不仅能赢得比赛,还能收获友谊,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运动过程中的个人魅力和与日俱增的自信心能够弥补大学生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其他方面的自卑。团体合作的运动,使每位队友分饰不同的角色,日积月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行为素养和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因自私狭隘而引发的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
2.3.3 青壮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做一些如瑜伽等较为轻松的体育运动,能使青壮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缓解高度紧张且疲惫的神经,体育活动中的“超量恢复”能提高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疲劳的出现。短暂的高强度运动,如拳击等,也能够为青壮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提供情绪发泄的途径,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缓解抑郁心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所有在社会家庭生活各阶层摸爬滚打的青壮年都是至关重要的,适度有效的健身运动,能够使之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增强心理素养、治愈心理抑郁等问题。
2.3.4 老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 步入老年后,身体机能的衰退使老年人更添孤独无助之感,此时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广场舞等,能丰富老年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空闲生活,在此类团体运动项目中结识的朋友自然而然会成为了他们孤独生活中的倾听者与陪伴者,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抑郁心理。原本因老伴离去而产生孤独抑郁心理的老年人,在团体形式的体育运动中,能够感受到朋友的关怀与温暖,极大程度地抚慰了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老年人在参加团体形式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与周围相似处境的同伴产生共鸣;在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暇经常关怀他们时,他们会自发地充实自我,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夕阳中的人生价值。
总之,体育运动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引导治疗,作为一种除物理治疗与生物治疗以外的新型治疗方法,拥有副作用小、可控性强、易被接受等显著优势,使患者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对抑郁心理的治愈,可谓一剂良药。
[ 1 ]岳芳,罗光霞.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发展的研究[C]//全国运动心理学会,2006.
[ 2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极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 J ].体育科学,2004(5):32-35.
[ 3 ]王从江.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
[ 4 ]刘海军,赵安全.体育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6).
G804
A
1674-151X(2016)11-15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80
投稿日期:2016-09-25
朱昱然(1997—),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