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家希,沙宪政中国医科大学
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
遇家希,沙宪政
中国医科大学
摘要: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紫外线进入了医学研究者的视野。人体紫外线敏感性的最有效指标是最小红斑量,而影响红斑量的因素则有多种,如皮肤日光反应、结构性的皮肤颜色、皮肤营养状况以及人的性别、年龄等。本文主要分析紫外线对人的影响,阐述了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
关键词:人体;紫外线;敏感性;因素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紫外线进入了医学研究者的视野。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光,这种紫外线能有益于人体也能有损于人体健康,如适度的紫外线可以进行杀菌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可能引起人体皮肤癌变[1]。现如今临床推出人工光源的紫外线确保不会伤害皮肤,且可以对皮肤进行相关治疗作用。因此,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对于紫外线临床治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针对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现详述如下。
高太阳光中对人体具有伤害性的光线主要为紫外线A(UVA)和紫外线B(UVB),紫外线A(UVA)属于长波紫外线,会对人体深层皮肤造成影响,能引起人体皮肤一次性黑化,但作用时间较为缓慢;紫外线B(UVB)属于中波紫外线,会对人体皮肤表层造成影响,可以激发出皮肤组织结构角质细胞,舒张人体表皮血管,增加血流量,作用时间较快,被晒皮肤初期会呈现发红状态,后期慢慢变化为棕色。紫外线所能引起的人体皮肤疾病主要为红斑皮肤病、皮肤老化、光敏性疾病、DNA损伤、皮肤肿瘤、免疫抑制以及异常DNA合成等。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一,主要和个体差异有较大关系,人体紫外线敏感性评价是预防紫外线伤害的基础。人体紫外线敏感性的最有效指标是最小红斑量(MED),最小红斑量(MED)不仅能反应出皮肤的紫外线敏感性变化,还可以对其进行程度判断。最小红斑量(MED)敏感性评价可以作为皮肤防护措施的根据和临床紫外线治疗的依据。最小红斑量(MED)的判断方法目前临床中主要为三种:一为肉眼可见的淡红色斑,边沿不清楚,以造成淡红色斑的最低紫外线量作为MED;二为肉眼可见的淡红色斑,边沿清楚,以造成淡红色斑的最低紫外线量作为MED;三为使用血流仪或光谱色度计对皮肤颜色进行测定。MED具体根据人体部位、光源、判断方法确定具体数值。
据了解,人体紫外线敏感性的最有效指标是最小红斑量,而影响红斑量的因素则有多种,如结构性的皮肤颜色、皮肤营养状况以及人的性别、年龄等。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性别
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证实,在荷兰,女性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同样的结论出自于美国学者,他在研究欧洲地区以及西班牙地区时发下男性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较高。这大概是因为男性女性的生理差异,因男性睾丸激素水平随体内维生素D含量的增加才能上升,而维生素D的合成主要是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2]。因此若男人缺乏阳光照射易导致精子活跃度降低,性功能也随之减弱。推测此生理特点为男性紫外线敏感度高的原因,详细情况还待进一步研究。
(二)年龄
经过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年轻人紫外线的敏感程度高于老年人。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将20~40岁的年轻人作为A组,将70以上的老年人作为B组,研究两组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MED发生时间与年轻人相比明显较迟。
(三)季节
相关研究者使用紫外线灯管确定MED值,以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部位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季节里相同的环境下做相关研究。在研究前确定研究对象皮肤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疾病、受伤等。经过研究后,结果发现在不同过得季节里,MED出现情况不一。如在冬季,则出现的红斑颜色较淡,消退速度加快,色素的沉着较轻;而夏季则红斑颜色鲜红,所持续的时间较长,消退速度较慢,红斑消退后,色素沉着情况较深,沉着情况消退时间较长。因此可以推论出,MED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春夏季逐渐增强,在秋冬季则逐渐降低。
(四)皮肤营养状况
相关研究者取两组研究对象作MED和皮肤营养状况的研究,A组正常饮食,B组则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增加胡萝卜。研究结果发现,使用胡萝卜的那一组研究对象体内的胡萝卜素,能对皮肤产生重要的光保护作用,促使MED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红斑反应。但此结论存在争议,还需深入研究。
(五)药物
经过临床相关研究分析,临床如消炎药和水杨酸等都可以通过对人体的前列前素E2的表达,咪挫斯汀可以通过抑制IL-1、IL-6和TNF-α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UV所造成的红斑反应,使MED显著升高。另外可以使MED升高的药物还有局部抗氧化剂等。
(六)皮肤结构及颜色
相关研究者对不同皮肤颜色和结构的人MED反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巴西人和意大利人的MED情况和皮肤亮度为负相关;韩国年轻人的MED情况和皮肤色素情况呈负相关;泰国健康志愿者的MED情况和皮肤颜色及结构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此项目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和人种和生活习性有较大关系,需进一步研究[3]。
综上所述,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及其相关因素对于紫外线临床治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紫外线所能引起的人体皮肤疾病主要为红斑皮肤病、皮肤老化、光敏性疾病、DNA损伤、皮肤肿瘤、免疫抑制以及异常DNA合成等。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一,主要和个体差异有较大关系,人体紫外线敏感性评价是预防紫外线伤害的基础。MED影响因素在本研究中主要为性别、年龄、季节、皮肤营养状况、药物、皮肤结构及颜色等。其中女性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年轻人紫外线的敏感程度高于老年人;MED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春夏季逐渐增强,在秋冬季则逐渐降低;胡萝卜素等皮肤营养能对皮肤产生重要的光保护作用,促使MED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红斑反应;消炎药和水杨酸以及局部抗氧化剂等都可以使MED升高;皮肤黑而不亮的人MED高。以上结论还需进一步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小华,肖铎.防晒霜紫外线透光率的测定及防晒效果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11):3098-3100.
[2]刘淼.UV介导的细胞DNA损伤及损伤后修复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遇家希(198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通讯作者:沙宪政(1963-),男,汉族,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