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婧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明代景德镇外销瓷山水园林纹饰初探
余婧(景德镇陶瓷大学333000)
明代的景德镇,曾有大量的瓷器运销至欧亚等许多国家,成为当时贸易的主流。明代中期到晚期,外销瓷如“白金”一般令欧洲贵族们如痴如醉,尤其是明代晚期的外销瓷器发展尤为迅猛。明代的外销瓷装饰较为丰富,一些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被大量使用受到国外人的喜爱;另一些景德镇制造商们也根据国外人的需求加入了异域的装饰元素。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当时大批量送往欧洲的外销瓷中,“山水园林”图案在晚明时期大量出现,并随着外国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外销瓷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明代晚期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山水园林纹饰的外销瓷,不仅仅是研究一段陶瓷史,更是对中国山水园林文化向国外传播的研究。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看,对外销瓷中山水园林纹饰的专题研究较少。仅有余春明先生和马晓暐先生对该题材做过专门的研究。因此笔者以外销瓷“山水园林”纹饰的起源、发展、演变作为切入点,以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为线索,以期对明代景德镇“山水园林”纹饰的外销瓷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依照现有的实物资料来看,明代外销瓷上的山水园林纹饰在明代中期及之前几乎不见,嘉靖时期始有萌芽,万历时期出现大量带开光装饰的 “克拉克”风格瓷器,其中有不少是山水园林纹饰的,一般作为主题图案,绘高士行走于山水之间是较为普遍的构图方式,但是应用形式和具体内容略有变化。天启时期还存在着一批具有明显外销日本风格的瓷器。这批瓷器不同于销往欧洲的克拉克风格瓷器,没有严格的开光式样,其风格呈现出崇尚粗犷和随意之象,在梳理这一时期的日本外销瓷器时,笔者发现山水园林纹饰的使用频率很高。还有一部分外销日本的山水纹饰瓷器,其器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天启时期国内的瓷器造型有着明显的区别。崇祯元年,由于荷兰殖民者经常出没于福建沿海实施抢劫,朝廷曾下令月港禁止洋船下海,但后来又得以重新开放。1景德镇的外销瓷业在此动荡之际竟有了回暖之势。但是“我们还不清楚在明崇祯或清顺治时期,景德镇生产的漂亮瓷器中哪些是用于出口,哪些是为国内市场制作的,尽管我们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测。”2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纹饰中有哪些属于外销瓷器就比较难以区分,只能依靠一些沉船出水的瓷器进行分析。哈彻沉船出水的瓷器是崇祯时期外销瓷面貌一个重要的参照点。该船是一艘明廷覆灭前夕沉没在新加坡南部的中国帆船,从其沉没的地点——新加坡南部来看,这些瓷器很明显属于外销瓷。沉船货物中有25,0O0件器物被打捞出来,许多器物保存良好,其中还有带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干支纪年款的器物。如果我们认为其他瓷器大约制作于同一时期,应属合情合理。哈彻沉船出水过的山水纹盘,绘山水纹饰,远山以淡淡的青花进行渲染,山水的轮廓线简洁有力,近景柳树飘荡,动态感十足,树旁有房屋数座,河面平静,有一高士垂钓于舟上。这一时期的瓷绘风格已经明显不同于之前,具有典型的转变期风格。所以到崇祯时期,整个画面由近及远,极富空间感和层次感,受文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山水题材的瓷器数量显著增加。
山水园林纹饰的起源与晚明市隐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以城市园林为母体的山水园林纹饰,正是明代社会文人思想在艺术上的直观反映。栖迟园林、寄情山水、啸吟风月,以此抒发政治受挫的愤慈,享受精神的怡然闲适与心灵的虚融清净,是托物言志的再创造。而晚明时期正是外销瓷器大发展的时期,景德镇的窑工以当时这种流行的纹饰应用于外销瓷上,这种纹饰又恰好能够满足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生活的幻想,一经销售便受到了海外客户的喜爱,因此在接下来明清外销瓷上都延续了这种纹样的使用。另外,在明代万历至崇祯这个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版画对于从巨大空间尺度到细小空间中的各种景物,其表现手段和能力都已经相当完备,从而使以版画对园林艺术的展现具有了坚实基础。而这种坚实的基础,也为晚明外销瓷山水园林纹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粉本。如晚明的版画中常使用长江浩荡湍急的水面和江边险峻的悬崖,以及一叶孤舟出没江涛的惊心动魄场景,取赤壁怀古之诗意。而这种游赤壁的题材在晚明的内销瓷器上就使用的特别多,外销瓷中也有应用,万历号沉船就有出水此类器物。当然晚明时期的图像通过版画的复刻进行大量的流转,而通过图案上的拆分与组合,窑工们得到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山水园林纹饰也就有着同一母本却在具体细节上各异的情况出现,并通过外销瓷器传播到了海外。
山水园林纹饰深受外国消费者的喜爱,自然就引起其它窑口的仿制,其中包括了国内的漳州窑以模仿克拉克风格的山水园林纹饰为主,而传播到欧洲和日本后,其纹饰受到西方定制影响较大,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元素。欧洲和日本人又根据自身的条件对山水园林纹饰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形成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中国山水园林纹饰”。所以从这一纹饰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陶瓷纹饰的产生和使用是制瓷历史中所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点,影响其产生的因素往往多于制瓷历史本身,我们在观察时要综合研判历史环境、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它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世界贸易全球化的重大转变。山水园林纹饰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却在外销瓷器中得以大量应用,是中国山水园林观对外传播的极好见证。
注释:
1.尹晓盛.《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研究》.山东大学,2007.
2.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时期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8.
参考文献:
[1]马晓暐,余春明.《华园熏风西海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澳门博物馆编制.《中国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13.
[3](日)斋藤菊太郎.《古染付祥瑞》.日本:平凡社,1972.
[4]上海博物馆编.《海帆留踪——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贸易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