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修辞特征赏析——以《道经》为例

2016-07-12 07:28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韩国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借代道德经圣人

⊙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韩国]

⊙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西安710021]

《道德经》的修辞特征赏析——以《道经》为例

⊙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韩国]

⊙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西安710021]

《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世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属下篇《德经》,共计五千字左右,全书的核心主旨就是论证“道为德体,德为道用”。本文试图从修辞学的角度剖析《道德经》,寻找其吸引力所在。由于《道德经》里所采取的修辞手法错综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先就《道经》展开,《德经》有待下次探讨。

《老子》 《道经》 修辞法 强调 美化

众所周知,主要的修辞手法按其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譬喻,二是强调,三是美化。所谓的譬喻是借彼喻此,强调是以真情实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美化则是加强文章表达方式的新奇性,以免单调。老子在创作《道德经》时,也必然考虑过修辞手法(这里具体的指与西方修辞手法类似的中国传统写作技巧)来增强说服力。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老子《道德经》行文时所采取的修辞手法,并试图找寻《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一、譬喻

简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象事例,用以说明或形容所描写抽象的谈话主题。

1.明喻。老子在此具体说明,虽然道像风箱一样里面是空虚的,却有风动无限的特点。不仅如此,老子还在第八章进行说明,道像水一样不与他人争论,谦让他人,以慈爱宽待他人。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这里借喻橐的送风管,所以这句话蕴涵着“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之内涵。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关于《道德经》里出现的“水”,我们不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种物质,而应当把它看作一种借代。例如,老子强调作为领导应以慈爱治理国家时,经常用水(的性质)来借代慈爱。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老子提到的水之另一特点——向下流。传统的功利主义强调成功,认为人始终应向上前进,为成功可以牺牲一切。但老子的主张与此相反,老子说:“为国家以及老百姓的平安,不敢为天下先,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这里的“豫”指的是“象之大者”,“犹”指的是一种猿猴。因此,本句子应该翻成“像大象在冬天过河般谨慎,像猴子不断眺望四方般警惕”。再进一步引申本句就蕴含着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之义。

2.暗喻。暗喻比起明喻说明得不具体又不明确,也有使得读者去再次考虑并品尝其味的效果。老子在此利用辎重暗示郑重与平静是作为领导老百姓的圣人应该具有的态度。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重最开始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表示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这里的辎重,其主要含义是谨严、不轻率。因此,老子说,“郑重是轻率的根本,平静为躁动的主宰。因此,圣人(大同社会之领导者)绝不会丢失谨严、慎重之态度。”

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因此老子在此句利用华丽的音乐和丰盛的饮食借代了让人违背道的一些因素。

第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

“饵”指引诱或用来引诱人的事物,“过客”指的是匆匆而过,不该停留。老子在第35章中指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就是说,“道”不是那么吸引人的。因此,这句子里的所谓的乐与饵都是借代和泛指所有让人喜爱,进而诱使人违背“道”的外物。

二、强调

这是为加强文章句子感染力或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种描写手法,在汉语中不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方法。老子在《道德经》里采取的不少属于强调法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更加集中阅读,对道的特点有所把握。

1.层递(渐降)

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说:“最理想的(统治),人民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只知道有这个人。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再其次的,人民轻侮他。”老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中,统治的最高境界是不让老百姓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因此,他故意采取了这些渐降手法来突出其观点。

2.反复

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反复是为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老子为突出道与无名之幽深又模糊的共同特点,所以在此句中采取了这个手法。

3.顶针。顶针是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又叫顶真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老子在《道德经》里采取了不少顶针的修辞手法,以告诉读者该走怎么样的路,才可以顺利达到所谓的道。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理解常道,就无所不包容;无所不包容,就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当君主;能当君主,就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理解大道;理解大道,就能长久。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无为。

4.列举。列举是将与要旨有关的词汇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容全体的一种修辞手法。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使用这些列举手法,一方面是为把道的内容说明得更加具体,另一方面是讲究句式上的排比。

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生成,长和短互相生成,高和低互相靠近,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随顺。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之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过于丰盛的饮食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所以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

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立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长久。

三、美化

这一方面是为加强文章句子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为避免平淡无味而采取的一种手法。在汉语中不是一种修辞方法。如上所说,老子所注重的道不是那么喧哗、吸引人的,反而更接近于平淡无味。从中可见,老子为何常用美化来努力说明道。

1.设问。这种手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众所周知,有人说明一些道理时,光凭一般陈述的方法,就得不到众多人的注意。因此老子就采取了这些设问的方法来,努力克服其缺点。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正是由于它不自私的缘故吗?所以能成就自己。

第二十六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身为大国的君主,怎么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地位。

2.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关于这一点,举下面的两句用以说明。假如老子说明这些道理时,直接表述为“天地不管万物,圣人不管百姓”,或“我独顽强,而俗人皆有以”,那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响?这就不言而喻吧。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无私的,它没有偏颇,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私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老子通过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自然无为,而所谓的自然无为就蕴含着任凭人们自作自息,不用严格的制度来管制,使得老百姓随着天性而生活之义。所以老子用刍狗来正话反说了。

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一人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一人无所识别的样子。众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独我一人愚昧而笨拙。表面上看,好像老子一人不能融合于世人,被淘汰的样子。但事实上这也是正话反说,所以老子在第20章的末端陈述了这一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和世人不同,我重视忠于根本的态度。

四、总结

与其他先秦诸子学一样,老子的《道德经》与其说属于修身之哲学,还不如说属于政治学范畴。特别是它强调作为领导人应当具有的思想和实践态度。因此老子《道德经》之写作意图中很大的部分属于“理解”和“说服”,而这正是修辞学研究范畴。因此笔者试图以修辞学来接近、分析《道德经》,通过四年多的努力,大致取得了一些成果。对老子来说,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为”与“自然”其实是同样的概念。老子激烈反对以严格的制度、法律来管制老百姓的生活,而要让他们按照其天性生活,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老子首先表明:为国家以及民众的平安,像水归下流一样不敢为天下先,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接着老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另外,他还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有包容一切的心怀以及公正无私、简约的态度。不仅如此,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老子还主张身为领导者应当不断努力、贯彻到底、不改初衷,用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来使得全体民众都和谐共处。他进一步以刍狗来比喻,作为统治者要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所谓的自然无为。此外,老子还说明了道之基本特征:平淡无味,无形,无声,无色。

在笔者看来老子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名非常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学家。他纯熟地运用了譬喻、强调、美化这三种修辞手法,以试图说明道之本质,努力说服着我们也像他一样理解并实践道。当然老子有时也会感到孤独,甚至彷徨不已。尽管如此,老子还是顽强地保守初心与纷纷乱世永不妥协。

注:①本文引用文献根据安性栽著:《重组老子》,语文学社

(韩国)2012年版。

②本论文得到仁川国立大学2014年度校内研究经费赞助

[1]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左丘明著,李维琦注.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安性栽.老子,叫醒政治[J].语文学社(韩国),2012.

作者:安性栽,韩国国立仁川大学教育大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李亚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口语修辞。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借代道德经圣人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说借代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关于比喻、借代区别的一点研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