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流浪”情结

2016-07-12 12:01刘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16年35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犹太教菲比

⊙ 刘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流浪”情结

⊙ 刘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美国文化的产物,但实际上隐含了丰富的犹太文化特征。霍尔顿的“流浪”其实是一种犹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行为也表明了他的遁世者形象。

霍尔顿 犹太文化 流浪 遁世者

塞林格为主人公霍尔顿安排了一场“流浪”的旅程,并在这场旅程中不断地解读自我生命,寻求爱与希望。这与犹太教充满爱与希望的人生哲学不谋而合,塞林格赋予霍尔顿的“流浪”意识既是对犹太民族历史经验的借鉴,也是他对现代社会思考的方式,借助“流浪”意识来展现现代人的心灵世界,更加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

一、犹太民族的“流浪”史

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流浪”史。他们“流浪”的命运从《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知善恶树”的果子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就已注定。该隐打死亚伯后,耶和华将他流放,该隐再也没有回过家;诺亚的儿子闪和雅弗的子孙造通天塔的行为惹怒了上帝,耶和华突然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语言,失去共同语言后他们放弃了聚集在高塔下成为一个民族的想法,很快就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出生在位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心地带的吾珥城,后受上帝召唤迁居到被视为“应许之地”的迦南。迦南人烟稀少,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流浪于沙漠和城市之间。在雅各统治期间,由于迦南出现了一次大的饥荒,希伯来人不得不迁徙到埃及,并在此定居。然而,在这里,他们深感自己是“外邦人”,没有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在雅各最爱的儿子约瑟成为埃及重臣时期,埃及人也不允许希伯来人和自己一同进餐。犹太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逐渐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为了获得自由,以色列人在领袖摩西的带领下迁出埃及,越过红海,穿越沙漠,在西奈半岛的旷野中流浪了近四十年,最终重返迦南。但迦南已被同属闪系的迦南人占据,犹太人经过艰苦斗争,终于重新征服这块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然而,这个王国在经历了三代国王的统治后便分裂了,民众流散到各地。犹太人也一直过着独立和流浪的生活。直到“第一次犹太战争”和“第二次犹太战争”,势单力薄的犹太人被罗马统治者赶出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失去了家园,他们被迫逃离故土,向世界各地流散,“流浪”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模式。公元11世纪末,许多犹太人移居到欧洲,此时,西方社会受控于罗马教会,犹太人不断受到打压和迫害,他们再次处于弱势,并逐渐被逐出欧洲,他们又陷入“流浪”的困境。16世纪,欧洲犹太人被迫生活在“格托”这一隔离区内,与主流社会隔绝。但是,欧洲的“反犹”浪潮从未消退,二战期间的反犹运动使六百万犹太人丧生于纳粹分子之手,这种外在的驱动力决定了犹太人千百年来不断“流浪”的命运怪圈。直到在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独立,经历两千多年流散历史的犹太人开始回归故土,但这仍不能改变千百年来犹太民族“流浪”的命运,因为,时至今日,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流浪”这种生存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融合在犹太民族的血液中,沉淀成犹太民族的文化品性,在犹太人的文化基因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霍尔顿的“流浪”情结

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小说没有直接交代他的犹太身份,而是通过其父母的婚姻关系间接地揭示出来。霍尔顿的父亲是一位天主教徒,母亲是犹太人。根据美国改革派犹太教的规定“凡犹太妇女所生的子女,也算是犹太人”①。因此,霍尔顿骨子里的“流浪”意识无形地与犹太教的祖先们重叠。他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喜欢游荡,不爱读书,并且厌恶学校的一切,包括老师、同学、功课和球赛。他已经三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因为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再次被校方开除。可是,他丝毫不感到难过,临走时还去看望生病的历史老师,但老师固执腐朽的态度让他感到厌烦;回到寝室,室友的假模假式和自私自利使得他大打出手,“然后使出了全身力气大声喊道:‘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对于这个“自私冷漠”的学校,他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作为一个无法融入其中的边缘人,他选择离开和逃避,但是他又不敢告诉父母他再次被开除的“噩耗”,他怕母亲的“歇斯底里”,对父亲和为了金钱而背叛理想的哥哥充满了敌意;在霍尔顿的眼中,家庭失去了它应有的安慰和疗伤的功能,他的孤独感不能得到排遣,所以他选择在纽约的街头流浪。他从学校逃出来本希望在纽约寻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但是他所经历的一切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寂寞。那些白天看似正常的人们,晚上却在旅馆

里做着卑鄙龌龊的事情;那些沉迷在电影中而不关心小孩子有上厕所需求的父母,让他无比痛心;小孩子走在车来车往的街道上,父母根本就不在意孩子的行路安全;就连酒吧里一个普普通通的钢琴师也是那样的假模假式。霍尔顿根本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不停地从一个地方游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但是他失败了,他始终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孤独漂泊。

霍尔顿为了寻找适合他的生存方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他的“流浪”不只表现在生活中,他已有的精神被悬空,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精神支柱,为此他也开始了精神的流浪。美国社会已然是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早已被物质和金钱取代,温情似乎成为多余的东西,人们对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点可怜和耐心都倾注到了物而不是人身上。就连读书也只是为了“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拉克”。霍尔顿无法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所以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原生态的、没有被世俗污染的西部,他希望在那儿和一个聋哑女人结婚,连同孩子一起过那种不被任何外在事物打扰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显然,霍尔顿是在逃避现实。但是他的典型性在于,这种“逃避”似乎成了一种“世纪病”。从二战中走过来的青年人在精神上变得空虚和迷惘,同时,犹太民族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流浪”史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他们对精神家园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他们追求的是一个纯真自然的、没有城市喧嚣、没有虚伪和欺诈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显然只能成为一种“追求”。

三、霍尔顿的遁世者形象

从某种角度来说,“流浪”和“逃避”是画等号的。霍尔顿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自己也承认,他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当他自私的室友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让他代写作业时,即使他痛苦万分,他也没有胆量和对方打一架。每当遇到无力解决的事情时,他都会想到死,但他连死的勇气都没有,所以他不再抗争,而是放逐自己去流浪,把自己隐遁起来。对于童真他充满渴望,他最爱的妹妹菲比是他的希望,“phobe”来源于希腊语,是“光明的”意思,在霍尔顿的眼中,“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过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她真是聪明。”在霍尔“流浪”的过程中,当他见识过成人世界的自私与虚伪后,他迫不及待地想在街上寻找他的妹妹菲比,他突然醒悟原来儿童是纯洁的天使,会带给人希望。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找到,没有找到妹妹,也没有找到希望。所以,霍尔顿打趣地说“无家可归啦”,他幻想有几百万个傻瓜蛋来参加他的葬礼,但是他不会让菲比来,因为“希望”不应该和死亡有交集。菲比代表了希望和纯真,是人生“善”的源泉,所以,霍尔顿期待回归自然,成为一个真正的麦田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可是,就在他准备离开熟悉的环境完成这项使命时,菲比把他拉回到现实中,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他一直寻找的“爱”不在别处,就在人间,在他的“希望”菲比和其他孩子身上。成人世界的污秽是不可杜绝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进入成人世界;只在麦田里做一名静静的守护者,是无法保护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小孩子自己经历,自己成长。明白了这个道理,霍尔顿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对犹太人来讲,要紧的不是信条,不是他公开宣称对某种理念或运动的信奉,而是他吸收自己的真理,他依靠这一真理而活着,他在外来规则的浮渣中纯化自己,并且找到从分裂通往统一的道路。”②犹太人从古至今,不管是在《圣经》的记载中,还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他们一直流散在世界各地,上帝的荣光指引着他们,离开故乡热土去寻找所谓的真正的天堂,这条路虽走得十分辛苦,但他们深信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上帝会眷顾他们,他们也必将找到自己的“伊甸园”。

四、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地描绘了被工具理性驱使的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社会世相,有人追随、有人投降、有人逃避,而霍尔顿却希望在这浪潮中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为此他甘愿流浪。作为犹太的子孙,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们也相信在这世上总有一片净土是属于这个“流浪”的民族的。

①宋立宏、孟振华:《犹太教基本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②[德]马丁·布伯著,刘杰等译:《论犹太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1]宋立宏,孟振华.犹太教基本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3][德]马丁·布伯.论犹太教[M].刘杰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宁云中《.麦田里的守望者》隐晦的犹太性[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4).

[5]李秀娟《.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刘畅,辽宁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犹太教菲比
爷爷一定有办法
果蔬PARTY
菲比熊 BCES4002A
枕枪而眠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
两个K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闯与创》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