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薇
十多年的探索,胡天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自制教具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它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把需要长期观察的现象短时化,把实验数据精确化。只要有空,他就会带着学生一起做仪器和探索,他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家”、“胡科学老师”……在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小学,有个老师被如此称呼。他叫胡天用,本是一名数学老师,因为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感兴趣,“转行”做了小学科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他从2005年起尝试自制教具辅助教学,10年里一共做了20多件,其中8件获评省及国家大奖,他亦被评为“全国自制教具能手”。今年6月,他将携带新作品“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演示仪”再次挑战全国优秀自制教具比赛。
喜爱探究从数学老师转做科学老师
1997年,20岁的胡天用从中山师范毕业后进入东升小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学校人手不够,他兼职做了科学老师,承担全校的科学课教学任务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做着做着,他发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数学教学之余,他将精力和时间都转到了科学研究上。
在日常教学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学的科学课课本上涉及一些物理、化学、地理现象,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常常难以理解,下课后常有学生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困扰了胡天用很久。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借助教具,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容易理解。
可是,农村学校很难找到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具。胡天用萌生了自制教具的想法。他将一些废旧物品回收、拆解,再根据教材进行组装设计。旧风扇、儿童玩具、旧手机,各种看似无用的东西,都可能出现在他的自制教具中。
2009年,他制作出了“多种能量的转换演示仪”。刚开始时,他选择用充电电池和电流表来显示电能的存在,有电能通过时,电流表就会转。但这对小学生而言,仍有些难以理解:“不够直观和明显”。几番思考后,他决定启用充电电池,改用旧手机。有电通过时,手机上就显示“在充电”,无电时则没有显示。如此,学生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用教具来上课,学生们都很喜欢。”胡天用的同事们说,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每年科技节,不用老师督促,学生们也能自制一些小设备。2009年、2011年,他还指导学生制作了“光的折射实验仪”和“昼长夜短变化规律探究仪”,分别获得省自制教具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自制仪器测量昼夜长短变化
3组齿轮、3个同步电机、8个数字温度计、1个地球仪、1支卤钨灯、1块光控电路、若干根导线……就能组装成一台仪器,模拟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量化某一地点的日照时长以及一年中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从而观察到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等。
4月11日,在东升镇东升小学的科学实验室里,胡天用老师演示了新制作的教具——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探究仪。在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红色面板上,写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字样。当他陆续打开几个开关后,一盏灯亮起来,地球仪也转动起来,一旁的显示器上随后出现两个数字“14.01”、“9.98”。
胡天用介绍说,这个教具是在传统教具的基础上,经过数月思考、数次改装才完成的。与传统教具相比,它能将测试结果量化,能测量出某一条经线上任意一点,任意一天的昼夜时长,分析数据就能得出一年昼夜短变化规律;还能测量出南北回归线上地表单位面积在各个季节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从日照时长以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推导出四季形成的原因。
“很神奇,也很清晰,看过之后就能明白昼夜方面的相关知识。”五年级的学生黄文佳说,前几天该仪器首次亮相,经过老师的讲解,目前大多数同学都已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他还告诉笔者,一年前开始上科学课,虽然每周只有一两节,但十分喜欢。“科学老师讲课很有趣,他做的仪器也很好玩,知识点讲一次就能听懂。”五年级学生廖泽熙说。
变废为宝带学生探索未知世界
从2005年以来,胡天用已先后制作了“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斜面特点探究仪”、“风能、太阳能、热能、光能发电演示仪”、“太阳直射、斜射实验仪”、“多种能量的转换”、“四季成因探究仪”、“水流量大小探究仪”、“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探究仪”等20多个教具,其中4个获省一等奖,3个获国家一等奖。2012年,他还获评为“全国自制教具能手”。
“一件教具从构思到成品,要经过好几个月的不断打磨。”东升小学的师生都知道,胡天用的教具构思都来源于教材和生活,制作材料多是废旧物品回收后再利用。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探究仪”为例,材料成本约六百元,其中一半左右为旧物。
4月11日,笔者在该校科技活动室看到,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零件和工具,不同长短的电线则散落地上。一台崭新的地球仪旁,还摆放着一个旧风扇的底座、一个童车的前轮。“到处都很乱,但每天都要用,没办法。”胡天用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除了学校,家里也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摆放它们。”
十多年的探索,胡天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他说,自制教具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它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把需要长期观察的现象短时化,把实验数据精确化,做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想要继续做下去。
如今,身为专职科学教师,他每周要给3-6年级的学生上10节科学课,并负责学校的总务工作。然而,他并不觉得忙或累。只要有空,他就会带着学生一起做仪器和探索,他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们不是要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让他们的手和脑动起来,用探究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而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胡天用说。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