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开杰 陈少莲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学科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 键 词】 小学合作;小学;教学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城区学校班额大,生源参差不齐,再加上小组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教师稍调控不当,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1. 我们班共有56名同学,我将其划分为六个大组,每个大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拔尖、具有专长、反思灵敏、口齿清楚、说话流利、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平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由组长全面负责监督组员完成。
2. 人员搭配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中等生偏多的情况,我们班的小组为六人一小组,优中差的比例为2∶5∶2。在小组中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确保其合理性和差异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小组中实行执行小组长轮流制。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想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必须合理分工,责任到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进行合理分工。如口齿伶俐的学生可作为本组的汇报者,朗读好的学生可作为本小组的领读者,并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位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位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而提出的。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够切实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 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 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 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 小组成员保持相对稳定。学习小组的划分由班主任牵头,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成员保持相对稳定,便于按照小组编排座位,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因不同学科特点,人员亦可适当调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组内人员职责亦可轮换。
2. 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因为学生缺乏对问题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往往没有探索性,或者部分优生“一言堂”,或者大家一哄而起,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教师适时安排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才有话可说,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才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1. 情境诱导;2. 明确任务;3. 合作探究;4. 交流反馈;5. 归纳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学科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永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胡庆芳. 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吴培森.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式与文化策略[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