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治疗方法

2016-07-11 09:19牛智毛绍华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锁骨骨折

牛智 毛绍华

【摘要】目的 探讨对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78例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8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配合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40例(观察组)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配合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对患者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结果 78例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25%,低于对照组的7.89%。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对恢复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结合相应的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肩功能稳定性及动力平衡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09-02

肩胛骨骨折多由高能直接的暴力导致,在临床上的合并损伤发生率约为76%~100%。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又称浮肩损伤,会致使肩关节功能出现紊乱[1]。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则是恢复肩部关节功能的关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78例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患者展开研究,观察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疗法,对照组行保守治疗,2组均配合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与对照组(3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51±2.27)岁;观察组男32例,女8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7.42±2.14)岁;78例患者中,9例者伴有血气胸、创伤性湿肺、肋骨骨折,6例合并头部外伤,2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分组比较。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2]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均经CT及X线照片检查确诊为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③本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或老年痴呆患者。②过敏体质。③资料不全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抢救措施,对肺、胸、头部的合并损伤进行处理,患肢制动。行全身常规检查,包括CT检查、胸部X线照片。

1.2.1 对照组

行保守治疗,制动患肢,治疗完成8周后,待患者全身情况基本稳定后,配合肩部功能恢复训练。

1.2.2观察组

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制动患肢,患者全身情况基本稳定后,于1~2周内行骨折切开复位,采用重建钢板与螺钉内固定等方法。具体手术步骤为:先对患者的锁骨骨折处进行切开复位,实施重建钢板与螺钉内固定。重建时需将钢板完成锁骨状,贴近锁骨进行固定。后侧入路行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取俯卧位,于肩峰内侧确定切口位置,沿肩胛冈至肩胛骨内侧边缘,并转向肩胛下角,于直视下完成下切,向外翻转位于三角肌后部的纤维,缘小圆肌与肩胛下肌间隙进入,将肩胛骨外缘与颈部充分显露出来。骨折部位显露困难时,向体部沿肩胛骨内侧钝性剥离冈下肌。解剖复位肩胛颈下缘,预弯钢板呈肩胛骨外缘状,固定时贴紧肩胛骨下缘。对合并肩胛骨体部骨折的患者行复位,缝合固定使用丝线。手术时注意肩胛上血管、神经、三边孔及四边孔内容物的保护。术后4周,待患者身体情况基本稳定后,配合肩部功能恢复煅练。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肩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与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邻近骨、关节损伤、骨折愈合畸形、肩部乏力疼痛、创伤性关节炎、胸膜及肺部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其中,骨折完全愈合,肩部功能恢复正常,则为显效;骨折基本愈合,偶有疼痛,无肿胀,不会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则为有效;骨折愈合迟缓或未愈合,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采用SPSS22.0 for windows 7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方法,2组患者的肩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用χ2检验,所得结果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2组术后随访6个月并发症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共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0.25%,低于对照组的7.89%(3例),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胛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肩峰骨折、喙突骨折、盂窝骨折、肩胛盂缘骨折、肩胛冈骨折、外科颈骨折、解剖颈骨折、体部骨折[3]。大部分的肩胛骨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也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一般来说,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多由暴力导致,致使肩关节及肩胛盂移位缺乏稳定性,易导致“垂落肩”等畸形,临床上一般称浮肩损伤,其发生率约为0.2%~1.3%。治疗不当或导致骨折愈合畸形、肩部乏力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表明[4],喙肩韧带与喙锁韧带对于维持肩胛颈骨折稳定性具有着重要意义。而锁骨是人体躯干和肩胛带的唯一连接,其稳定性与完整性的恢复是肩关节动力恢复平衡状态的第一步,使锁骨通过骨性支撑肩胛带,起到很好的悬吊作用,利于肩胛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孙文武[5]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治疗结合相应的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提升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肩功能稳定性及动力平衡的恢复。

本研究为探讨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特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并对2组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观察组共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0.25%,低于对照组的7.89%(3例),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能够显著提升骨折愈合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的肩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李志军[6]的结果与本研究基本相仿,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对恢复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结合一定程度的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肩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国林,朱爱平,汤立等.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22(4):482-482.

[2]王亦璁,王承武,王澎寰,等.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80-782.

[3]宋留红,刘彬,刘谋均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6):929-930,933.

[4]Geris, L.,Sloten, J.V.,Oosterwyck, H.V. et al.Connecting biology and mechanics in fracture healing: An integrated mathema

tical modeling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nonunions[J].Biomecha

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2010,9(6):713-724.

[5]孙文武.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17(2):98-98.

[6]李志军.肩胛骨骨折并锁骨骨折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21(23):62-63.

猜你喜欢
锁骨骨折
解剖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比较
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膏药外贴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手术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
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评价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60例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