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2016-07-11 05:43苏醒盖元臣赵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社会治理思想政治工作

苏醒 盖元臣 赵坤

摘 要:

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要正确认定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评价为依据;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2

中图分类号:C916;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96-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重要政府职能。多年来,以“管”字当头的社会治理手段逐渐被摒弃,探索多途径、多渠道的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是未来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社会治理领域,需对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全面考察和认定。

一、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认定

所谓“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客体对主体有效应,就有价值;无效应,就无价值。有正效应、积极效应,就有正价值;有负效应、消极效应,就有负价值”[1]。社会治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府及社会组织,在努力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手段的同时,应突出关注作为社会治理的客体,即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治理中的一种具体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具有十分复杂的情形,因此不能以社会治理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和比对思想政治工作中主客体价值关系。

在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客体的关系有多种情形:第一,从对社会治理目标所要达成的共识来看,作为政府、社会组织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均是价值主体,为达到所要达成社会治理目标而所要认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是客体,主体与客体目标一致,协调统一,以取得实现社会治理目标为价值取向;第二,从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的相互关系来看,政府、社会组织是价值主体,人民群众则为价值客体。主体通过传导教育内容,使客体接受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育,实现客体通过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满足社会治理目标的要求;第三,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看,政府、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均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主体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并以此为前提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即“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对社会治理的主体而言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客体,通过自我教育、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特殊的主客体价值关系表明:第一,要更加关注社会治理客体,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满足和愿景的实现;第二,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第三,社会治理重在加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谅解,去“治”以“导”而代之。

二、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评价

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评价,是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进行的价值评判和认定。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否对社会治理的有序推进发挥积极作用,发挥了哪些作用,程度如何。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正价值,获得积极的价值评价,需遵循两条基本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服务。价值评价多带有主观性,很难确定评价标准,但是,因为在价值评价中作为“主我”与“客我”相统一的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又是积极而生动的,因此又可将价值评价的标准与人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

1.在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是隐性的,间接的,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并不能期待思想政治工作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考查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来进行,要放在具体的以社会治理为节点的成效中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即通过“三观”教育,提升劳动者修养,“立德树人”,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通过民主素养的教育,提升劳动者民主能力与水平,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

2.在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效应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一言以蔽之,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3]现代人格与现代品质包含了多重目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公民拥有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治理中的主客体中的任何一方,缺少了这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而形成的现代品质与人格,社会治理的开展都将是十分艰难的;同时,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两者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中介和桥梁,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治理协调推进,相得益彰。

3.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治理承诺的实现提供可能

“所谓‘承诺,抽象的说,就是对意图、目的、目标等等的价值性确证和确认”[4]。社会治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总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的,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5]社会治理在确定其目标之时,也同时昭示了其价值承诺。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治理承诺提供了可能:通过展现社会治理的完美理想,对社会治理主客体提出全面的要求,以永恒追求作为精神动力,引导社会成员克服困难,实现社会治理目标。

三、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治理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治理的有序推进,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倾向。

1.“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中,兼主客体于一身的“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要十分关注人的重要地位。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的核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治理所依据的政策、法律、法规,是由人民群众制定,应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至少是代表符合人民意愿的、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社会治理事实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具体形式。社会治理的主客体都是“人”,一方为管理者,一方为被管理者,要避免将双方对立起来。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确立政府和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相一致的教育目标,使双方互为主客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确立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确立实现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符合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序运转,社会和谐进步。

(2)“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为前提,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一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要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服从、服务于社会治理,以满足自身利益的要求,因此,应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途径的人文关怀,使群众乐于并主动的接受管理。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表现在:更加关注群众多层次的价值观状况,通过心理疏导,统一思想;更加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多方面利益诉求,通过加强谅解,理顺情绪;更加关注群众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通过正确处理矛盾,凝聚人心;更加关注国家前进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通过思想建设,鼓舞斗志。

2.“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6]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社会治理中,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有计划、有意识的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各部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相互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保证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和谐社会又会使社会治理更加顺畅有序的开展,将“和谐发展”作为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取向的目标,其直接指向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

(1)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治理得以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人与人的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中最为复杂的关系。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细胞,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巨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在相同的社会治理目标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衍生出诸多矛盾。人与人的和谐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社会治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也包括管理者内部的和谐,还包括被管理者群体内部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作用在于理顺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促进人际沟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2)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其一,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人要实现个人权利,就要首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只有奉献才会有索取,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要求社会成员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其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存在于公共利益之中,社会利益作为一定社会成员利益的集合,本质上是每个成员利益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要求社会成员努力参与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利益的同时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兼容性,要求社会成员努力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自身与社会的需要。社会治理要求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推动实现社会和谐,这便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上述关系,帮助社会成员努力克服自身状况与社会治理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使社会成员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致力于社会财富的创造。

(3)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社会治理要十分关注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效应。自然环境对社会治理的效应表现为: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优劣是制定社会发展目标的直接依据,决定着社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与可能性,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目标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治理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成员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可以间接的促进或者阻碍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为社会治理提供保障,为社会发展增加动力。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内容,通过引领社会风尚、社会舆论、社会思潮,使广大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有序运行的正价值。

(1)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 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的确立提出了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社会治理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中介桥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通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与社会风尚 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社会风尚是影响社会治理有序推进的外在因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就是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和牵领社会治理主客体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势社会舆论,使社会舆论发挥对社会治理的正值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和牵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控制和制导整个社会意识走向,[8]为社会治理提供思想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使广大群众自觉倡导文明、关爱他人、树立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和谐,为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有着强烈的未来指向,追求效果的客观现实性。全社会自觉维护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检验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非成败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检验社会治理是否坚持了坚定的政治方向;以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检验社会治理的目标指向及实现的可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检验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以社会成员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养成,检验社会治理的科学水平。

参考文献

[1][4]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6,27.

[2][3]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

[5]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J].求是,2010(20):8.

[6] 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7(1):3.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8] 宋萌荣.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1).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社会治理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