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2016-07-11 05:23马前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实现路径中国梦

摘 要:

中国梦包含多个维度和层面,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是个人自我实现与国家层面中国梦实现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与国家、社会层面的中国梦互为实现的前提。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于个人来说,是实现个人的最大幸福,最大多数民众得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标准和标志。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有其层次性和困难性,表现在个人需要的层次性和现实的困难性。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包括个人自下而上和国家自上而下两条路径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个人自下而上的路径关键在于个人将自我实现定位于国家、民族的更大背景之中,在超越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最大的幸福;国家自上而下的路径关键在于创设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基本需要层面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个人层面;中国梦;实现路径;最大幸福;自我实现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9

中图分类号: D61;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39-05

中国梦自从2012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后,迅速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和建构,极大丰富了中国梦的理论体系和学理基础。同时中国梦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易于理解性,在社会上形成了讨论和实现中国梦的热潮,在引领国家和个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发挥了巨大且积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中国梦作为一个概念和体系,突破了以往诸多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学术性,它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所有人的关心和共鸣。这既反应出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执政理念和方针进一步贴近民众的基本需要,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个人的民众在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突出作用。中国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包含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历史层面、全球层面等,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中国梦的维度之一。[1]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于个人来说,则是实现个人的最大幸福。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别,但是在梦想机制和实现路径上却有相通之处。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个人基本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能够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连接在一起。

一、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个人自我实现与国家层面“中国梦”实现的有机统一

1.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与国家、社会层面的“中国梦”互为实现的前提

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与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是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层面“中国梦””的实现,必然包含着“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而实现“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的实现。由此可见,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中国梦”的基本维度和目标之一。国家层面的“中国梦”由习近平主席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则以人民群众的个人幸福为重心,着重实现每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同时要打破原有的牺牲个人造福集体的思维定势。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中国梦”的实现从不只是国家领导层面的事情,“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梦”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来说,最大多数民众的自我实现需要都可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高度,则标志着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而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国家、民族层面“中国梦”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中国梦”犹如相互连接的有机统一体,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不断上升,可以与社会层面“中国梦”相衔接在一起;社会层面建设成稳定高效、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则可以有效保障个人层面“中国梦”的不断实现。

2.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实现个人最大的幸福

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是个人可以在国家和社会环境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并进而将自我与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起连接感,自我和社会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个人可以正确恰当地行使每个人的法定权利,但又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义务,并在追求个人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个人获得身心幸福的要素非常之多,但最大的要素则是个人能够实现自身的需要。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则以个人幸福感程度作为标志。因此,对于个人层面的“中国梦”的理解,主要在于对个人幸福的理解。

对个人幸福理解的不同,决定了个人的需要和追求完全不同。应当指出的是,个人幸福具有层次性,不同的个人,追求幸福的层次则完全不同,而对个人幸福的不同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需要的种类不同。个人需要的层次不同,决定了个人幸福感的不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具有层次性,人们“只有在上一层次的需要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追求下一层次的需要”[3]。又诚如功利主义学家密尔所说,人的幸福与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不同。按照幸福质的高低等级,“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远比满足的傻瓜更为幸福”[4]。个人幸福一般说来可以从个人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两个方面实现。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在物质幸福上主要涵盖个人生活的各种必需品的满足,每个人都能够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医疗、退休、食品安全、住房和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物质幸福还应包括良好的就业、富裕的家庭生活、享受娱乐,同时还应包括个人权利受到法律正当保护。精神幸福则主要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积极正向的,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和环境保障使个人、家庭和集体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是个人目标和个人需要的实现,当一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往往是个人幸福感最大之时。幸福感来自于梦想,尤其是当个人梦想能够与国家、社会和民族连接在一起时,个人的幸福感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马斯洛在晚年补充说,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上,人还应该有自我超越的需要”[5]。自我超越主要是超越个人范畴的自我意识,将自我与更大范围内的存在,如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等连接起来。一般说来,幸福感更强的人,更容易成功,具有创新力,精神更高尚,也更和谐,从而超越狭隘的自私自利。幸福感不仅有个人情感价值,也有社会道德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更有可能帮助他人,幸福感越强,歧视、攀比等心态越少,也更容易宽恕别人。幸福感越强,工作表现越好,失业率越低,也更关心他人。这样的人也更健康,需要的医疗资源也会更少。这些都应是“中国梦”在个人层面最基本的设定。

3.个人层面“中国梦”实现的层次性与艰难性

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实现是有其层次性与艰难性的,因为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是以一种暂时无法精确衡量和测量的幸福感作为标志。而幸福感是一种非常具有弹性的概念和感受,它与非常多的因素密切相关,但很难找到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是能有幸福感,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却能带来幸福感的普遍上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13年发布的“世界各国居民幸福感排行榜”上,北欧国家占据前五名,澳大利亚第10位,美国第17位、英国第22位、德国第26位、日本第43位、俄罗斯第68位、中国第93位。排名最后5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此外,过去5年由于政治问题,幸福感大幅滑坡的国家包括埃及等。而欧洲的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家,则因欧元圈债务危机导致幸福感下降[6]。这也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幸福感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需要如果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则幸福感可以得到相应提高,个人需要的满足如果受到阻碍,则会停留在对相应的层次上。根据马斯洛(Maslow,1971)的理论来看,需要的满足是不断上升的过程,如果需要在某个层次被阻碍的话,那么将会导致需要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面。举例来说,如果人们实现了自身对于吃住需求的基本需求,那么他们将会追求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感。当人们的安全需要得以满足,那么他们将会追求归属感的满足。

每个人的需要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当人们从需要的这一层次上升到另一层次时,那么他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第一层次的需要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和生存目标。这些需要都与维持生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有关。在当前社会中,这些需要包括身体的舒适,愉悦轻松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薪资收入,以及其它所有被认为是维持基本生活的外在条件。安全层次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人身安全、井然有序、保护法规以及对一般风险的规避方面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人们的家庭与各种人际关系都应是安全和牢固的。安全需要还包括一份体面的工作、薪水、保险以及帮助人们觉得安全的其它生活方面。再高一层同时是自我需要,通常涉及到对自我感觉良好、自尊这样的愿望。人们通常都有实现自我满足、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足够胜任、对自我感觉积极正向,以及对所完成的任务感觉良好等种种需要。人们会追求成功和卓越,但是在这一层次上可能会感到较大的压力,因为人们往往会雄心勃勃地去追求社会和职业上的回报。最高层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一层人们会觉得创造力无限,自我是内在导向的,并且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自我实现的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愿意冒险、追求自治、形成个人自由感的行为。在自我实现的一层,通常伴随着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连接。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个人来说,绝大多数人们的主观幸福都是建立在自身需要的满足之上。这些需要是如此的丰富多杂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国家和社会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达成共识。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人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以及共识取得的困难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层面“中国梦”实现的艰难性。个人层面“中国梦”是个人力量的极大扩张和个人幸福得到最大的实现为前提,它要求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相应的环境保障,比如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法治氛围、有力的社会医疗卫生教育等保障体系。如前所述,生理需要包含着衣食住行等基本内容,按照当前中国贫困标准看,仍有1.28亿人口在贫困线以下[7],对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是其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所以发展经济满足其基本生理方面的吃住需要则成了首要任务。虽然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能够给人们来说足够的幸福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层面“中国梦”最终得以实现,它只是个人最大幸福感实现的基础。最大幸福感的实现永远是建立在个人不断超越低层次需要,最终能够达到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但是每个人在中国社会环境中达到自我实现,既和个人当前需要状况有密切关系,又与国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亦是长期的过程,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是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二、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的路径分析

1.最大多数人们的最大幸福叠加就是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

如果非要给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设定一个标准,那么应该是最大多数人们的最大幸福能够得以实现。这样的设定既考虑了现实的需要,亦考虑了个人层面“中国梦”实现的可操作性。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个人在不同需要层面得以实现后的感受。即是说虽然每个人的需要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但是每个人的幸福感则可能处于相同的程度。因此,在当前对于个人层面“中国梦”的界定中,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最大的幸福感,那么最大多数人们的最大幸福感进行叠加,就是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每个人如何实现自我的最大幸福感。那么个人的幸福感是否可以叠加?按照功利主义原则来说,是可以的。同时从心理角度来讲,幸福感属于一种个人的感觉,个人的感觉属于每个人都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具有同质性。再者,如果不可以叠加,那么个人的幸福感无从谈起,因为如果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是不同质的,那么只能感受到隔阂和难于交流。而如果个人的幸福感是相同的,那么社会总的幸福感必然呈现总量的扩大。我们知道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处于最大幸福感之中,个人的幸福感总是有质和量的差别,所以追求最大多数人们的最大幸福,则是一个可行的目标。如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个人层面所感受到的幸福感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社会层面幸福感总量的增加,最终不断逼近“中国梦”实现的终点。

2.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分析

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首先在于个人能够实现自身的最大幸福。而个人最大幸福的实现与个人需要的满足具有直接关联性,甚至可以等同。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分析个人的基本需要有哪些,作为社会的个人也要能够知道自身的需要有哪些。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个人的这些需要,以及国家和社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从外部保障个人需要的满足,则成为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如前所述,个人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实现既与个人努力相关,同时也与国家和社会相关保障相关。以最低层次需要为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进入了物质较为丰富的阶段,但仍有人数众多的贫困人口。对于已经得到满足的绝大多数人们来说,则会追求较高层次的安全需要,比如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住房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薪资保险养老等安全保障,这部分人们的“中国梦”更多与安全需要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仍处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仍是第一目标,这部分人们的“中国梦”更多与基本需要联系在一起。不同群体的需要并不相同,但基本都遵循着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上升的路径。具有相似主要需要的个人构成同质性的群体,这些群体的诉求既有涉及到自我的部分,也有涉及国家和社会的部分。当涉及自我的部分如果能够得到满足时,则会对国家和社会提出相应的建设要求。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的努力和结果属于自我可以掌控的部分,但是外部环境的因素则无法掌控,对于可以掌控的部分可以让人幸福,但是无法掌控的部分,如果符合自己的预期,亦会产生满足和幸福感,但如果与自身的期望不符,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个人幸福感亦会受挫。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之一,在于个人从自身角度出发,首先满足自身低层次的基本需求,进而向更高层次努力。按照马斯洛所述,“人们至少要经历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阶段的满足,才能够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8]。但是在当前社会中,即使最低层次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说仍具有相当的困难性。比如教育问题,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更多关心的是能否接受到教育的问题;对于教育较为发达地区来说,则更多关心的是教育质量的问题;对于教育质量较高地区来说,则更多关心的是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问题。但教育则又属于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又与国家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相关联。所以,个人实现自身在教育方面的需要,既与个人努力有关,又需要国家在相应方面做出保障。当国家和社会在相关保障方面已有较好的保障时,则需要个人能够不断超越自身对于低层次需要的追求,向更高层次的与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向迈进。

因为诚如前面所述,个人的最大幸福是有质和量的区分。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仅将个人最大幸福建立在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之上,那么其幸福程度虽然可能很高,但是从质上来看,仍然是低层次的幸福。密尔说,“如果认为生活的最高目的便是快乐(幸福),除快乐外再也无更好更高尚的追求对象了,那是全然卑鄙无耻的想法。因为快乐和幸福不仅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差异。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对这两种快乐或幸福都有过体验的人,都不顾自己道德情感上的偏好,而断然偏好其中的一种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幸福)就是更加值得欲求的快乐”[9]。如果对着两种快乐都比较熟悉的人,都认为其中一种快乐远在另一种快乐之上,即便知道前一种快乐带有较大的不满足也仍然偏好它,不会为了数量上的合乎他们本性的其它快乐而舍弃它,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认为,这种被人偏好的快乐在质量上占优,相对而言快乐的数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于有着崇高理想和梦想的人来说,是把个人最大的幸福建立在最高层次上的将自我与国家和社会连接在一起的需要,因为相较于仅仅将个人幸福和快乐建立在自我低层次需要的实现之上,将自己的自我实现定位在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福祉和幸福才是质量最高的个人幸福,而这种幸福我们可以称之为最大的幸福。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将个人的自我实现定位于不是单纯的实现自身低层次的需要,而是定位于在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幸福中实现个人的最大幸福,那么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亦是指日可待。

三、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国家需要从上到下为个人实现最大幸福创造条件

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个人努力实现自身各层次的需要,进而将个人最终的自我实现定位于将自我和国家、社会连接在一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其中实现自我的最大幸福。但是个人最大幸福的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个人创设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最主要应该包括保障个人基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供给和满足、包括能够给个人带来安全感的生活养老保险医疗和法律制度、包括给人带来归属感和自尊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义务教务、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持续推进等,涉及民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如果可以如期实现,这些都可以为个人自我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诚如习总书记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前途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0]。这些话都非常易懂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实现个人层面的“中国梦”,需要个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自下而上地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超越自我低层次的欲望,在其中实现个人的最大幸福;国家和社会也应该为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实现,自上而下地为每个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创设条件,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法律保障,真正地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最大幸福的获得创设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库恩:试析中国梦的理论框架和内涵。http://news.china.com.cn/txt/2013-12/07/content_30828929.htm.

[2][10]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29/c64094-19744088.html.

[3][8]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马良诚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115,115.

[4][9] [英]约翰·斯图加特·密尔: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8-9.

[5] [加]Honore France.超个人团体工作方法[M].马前广等译.上海: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9.

[6] 世界各国居民幸福感排行:日本位列第43位[OL].(2013-09-11)[2014-05-23].http://japan.xinhuanet.com/jpnews/c_132711408.htm.

[7] 习近平.中国还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OL].(2013-03-25)[2013-03-25].http://newssina.com.cn/c/162826634687.shtm.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实现路径中国梦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