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芳
“分层、竞赛、愉快”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分层、竞赛、愉快”课堂教学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层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看学生人数,一般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合作学习,合理分层是分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内动力。
1.组长的产生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在班级内选出推选出知识面较宽,有组织能力的竞赛组组长,有助于竞赛式合作学习。
组长的职责:在组内起表率作用,有责任心,能及时准确记录核算本组得分;每月能召开小组会议,使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2.组员由学生分层抽选产生
一是对学生分层,二是对教学分层。
首先对学生分层:为了保证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组员的产生有以下两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把组长以外的全班学生按照平时成绩顺排的方法分为上、中、下三层(教师心中有数不予公开,避免优生骄傲,差生自卑)分到各小组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学习适当的调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下面的方法操作简单,分配较合理。
组长亲自挑选自己的组员,一组一般由6-12名成员组成(根据班级人数而定)。分三轮让各组组长抽签在各类学生中选择他中意的组员(在花名册上圈出人名即可),一直到挑到最后一名同学。这样可以达到优劣所得,水平相当的效果,可操作性强,组员均为组长所选,有归属感,有利于竞赛式合作学习。
第二是对教学分层:
1.分层备课,根据现行的数学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按划分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中下层学生达到大纲中基本要求,上层学生达到在纲更高的要求。
2.准备分层训练题。在课堂巩固训练或布置课后作业时,对应学生的分层分为A、B、C三类题形。A类题是基础题,着重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B类题是深化题,偏重对概念的深化和理解。C类题是拓展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有一定难度,尽量要求一题多解,并掌握解题的规律。
二、竞赛
1.共答。即问题提出后各组讨论得出答案,组长整理、综合。为防止部分学生“共而不答”,所以对应学生的分层,题目可分为A、B、C三类题型,使每个学生都能拿分,激发积极性。
2.轮答。即教师出一组题目后由学生独立思考,每组抽一名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提问时题目顺序不变,组别顺序可打乱。这种方式多用于组合题,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系统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极大。
3.抢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后各组举手抢答,若同时有几组抢答,则每组派一名代表笔答。这种方式适用范围最广,机动性最强,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都可以应用,,达到一题多解。
三、制定竞赛规则、分数统计方法
1.制定竞赛规则
为了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讨论只发生在少数几个人之间,需对讨论的规则实行规定,如每学生每周发言或上黑板训练次数不多于2次等。如此,根据学生基础、课程特点制定详细的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在小组竞赛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小组展开友好竞争。对活动制订简单的规则,如在抢答题时,可能会有多组学生同时举手,此时应照顾分数较低的小组,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平时举手次数少的学生。又如为了增加中差生答题的机会,在必答题中,每一轮问题中每位同学只能回答一次。答题计分,提问也计分。根据问与答的准确、难易程序,或8分10分,或3分5分。即使答错或解错,适当给步骤分,以示鼓励参与。
2.竞赛分数统计
以组为单位的竞赛方式,学生的每一次答或问,都将计算在本小组的得分成绩上。在分组竞赛式的课堂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之中,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建立奖惩制度
竞赛制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力的奖惩措施是整个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管理的有效性,要建立一套积极的奖励制度。对在竞赛中表现好的小组,要及时奖励。对那些合作行为良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以巩固良好的合作习惯,并为其他组树立学习的榜样。奖励的形式可以是口头语言或动作等体态语言,可以是实物,如一支笔,一张卡片等,也可以在分数上体现,如与期中总结或期末总分挂钩等。
注明:
1、题目由教师课前准备要保密。题目内容与教学进度同步,方式有填空题和解答题。分为指定小组答题和抢答题。
2、本表由数学科代表负责统计。
3、每堂课都要统计,写清日期的得分,每周交给老师查看,每月评比一次,评比项目有(初步确定,还要与学生商量。):本月个人得分最高前5名,本月小组得分最高前3组,本月班级个人得分最高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