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评估检测的路径探析

2016-07-10 06:25张丽荣马玉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诊断高职教育

张丽荣 马玉海

[摘要]开展评估检测工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评估检测中相对薄弱和亟需提高的现状,从明确内部评估检测的终极目的是教学、内部评估检测与外部评估检测的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评估检测;诊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44-02

一评估检测的内容

外部评估。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而定期开展的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等教育教学评价活动。

第三方评价。社会、行业、企业等部门,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开展的职业教育评价。

内部评价。高职院校通过督导处、二级学院、教研室的三级评价体系进行的评价监测。

二职业教育评估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视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为评估的需要,成立了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质量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但这些机构多为临时性部门,机构的职能不明、人员不固定、无稳定的运行机制,机构在评估结束后就形同虚设。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设立了督导处,但因对质量工作认识不到位,具有管理主义倾向,着眼于质量评估、保障、管理,而不是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

2对教师的长远发展关注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判断其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将之作为奖惩、晋升以及是否聘任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是一种终结的、行政性的评价,注重的是评价管理职能的实现,强调院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对教师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教师发展专业的动机和需求的激励不够,易损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压抑教师潜能的发挥。

3学生主体缺失

内部评估检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估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很多院校都在期末让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评价效果不佳。原因如下:一是学生没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片面理解为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已,代替评价、主观性评价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学生认为没有从评教中受益,虽然参与了评教,但所评教师改进甚微,学生评教动力不足。三是把学生评教当作利用学生管理教师的方式、手段。学生评教多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来运作,评价的结果是冰冷的分数,较少有对教师教学的不足分析和建议等,教师不能很好了解自己教学的真实状况。

4外部评估检测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院校虽开展了相应的评估检测工作,但未建立起完善的常态化评估检测体系。如,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由教育部及其组织的专家组,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等指标进行测评,采用“院校自评+专家进校现场考察”的评价方式,而院校自评受院校主观意愿等因素的影响,自评结果不够真实,不能为后续的专家评价提供客观的支撑材料,进而影响专家组的评价;同时,进行现场考察的专家组成员受其专业结构、人员构成的影响,对院校某一时间段的评价不能很好被受评单位认可。

5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单一,未能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及企业、学生与家长多方参与的机制,不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三增强评估检测效能的措施与方法

(一)明确内部评估检测的终极目的是教学

评估检测是促进教学的外在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教学水平的改进、提高。要做好评估检测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

内部评估检测的管理者很多,有二级学院、教务处、督导处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管理者作为评估检测的中心环节,应认识到评估检测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教师不是被管理者,管理者、教师、学生是互相合作的团队,内部评估检测不能肩负鉴定职能,不是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等的手段。要让大家看到内部评估检测的效果,建立起公信度。

2转变质量评价视角,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的视角,将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围绕“学生学习参与、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收获”进行调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3确保反馈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

以学生评教为例,评估检测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各院校采用纸质或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但评教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代评、主观性评等现象,获得的数据准确度不高。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评教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带有责任感来评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4客观、公正、顺畅地反馈评价结果,使教师有所提高

管理者掌握了第一手数据后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无论是单纯的人工统计还是网上测评,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感。评估检测结果要客观、公正、顺畅地反馈给教师,并根据反馈意见形成相应的改进建议,促使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改善和提高。

(二)内部评估检测与外部评估检测的融合

内部评估检测和外部评估检测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内部评估检测与外部评估检测应走向实质性的融合。

1转变观念主动应对。认知决定行动,高职必须从自身出发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它是质量保障的核心,外部评估检测是保障高职教学质量的监管,要主动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二者真正融合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障。

2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遥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共同追求,作为社会知识权力的拥有者,社会中介机构有权利参与进来,突出评估检测的客观、中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三)开展对高职教育评估的元评估

元评估就是对评估本身进行的评估。评估检测工作本身也应有必要的管制和评价,不断提高其质量。

1提升评估检测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设立内外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检测工作的行业标准,加强对评估检测工作本身的审核和监督,保障评估检测工作的质量。

2做好内部评估检测保障工作

高校内部评估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系统的保障体系,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督导处或教务处对教师进行常规的听课检查,侧重于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和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内容;二级学院进行常规的听课检查,侧重于课程内容;每个班级选派一名具有责任心的学生组成学生信息员反馈队伍,定期进行师德师风等方面的信息反馈。

3对评估检测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要对评估检测的专业人员进行考核、培训,逐步提高其评估检测水平。进行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使其能公正、客观、积极地开展工作,达到评估检测应有的效果。

(四)兼顾专项评估和专业评估

专项评估是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某一门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的评估。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进行专业评估尤为重要。

1行业牵头进行专业评估

由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通过诊断,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进而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2专项评估要突出建设性、发展性

专项评估目的是使课程更好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评估中要关注课程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引导教师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要“授人以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

(五)构建国家、地方、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高职质量评估检测框架,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提高评估检测的准确性

1归口管理,逐步建立高职质量评估检测与诊断框架

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明确了督导机构职能,强化了教育督导机构和职能的相对独立性。构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高职质量评估检测框架,全方位开展评估检测工作。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评估监测,构建多主体参与格局

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

社会最有发言权,所以,社会应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来,打破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单一局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格局。多主体参与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独立的中介组织,如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第二种是由行业、企业等组成的社会组织;第三种是毕业生及毕业生家长;第四种是政府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量化的评价。

3建设教育质量评估检测网络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成教育质量评估检测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收集、测评、反馈、统计、调整等功能。实现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全程跟踪和实时反馈,保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时更加便捷、准确。

参考文献

[1]陈效民,刘磊.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48-51.

[2]李志宏,李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31.

[3]魏俊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59-62.

[4]焦伟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评价[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20-21.

[5]王长荣.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113-114.

[6]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诊断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