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花兰
2009年,我来到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做校长,那时候学校招生困难,教师情绪不稳,学校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怎么办?教学质量提高不上来,学校发展就寸步难行。旧有的教学习惯导致课堂了无生气。我们决定从课堂改革开始,以初中部“两导”、小学部“四一”等课堂教学原则为切入点,7年过去了,“活力课堂”成为学校高质量办学的中心点,成就了一所学校从低谷到高峰的超越。
寻找优秀课的特点
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选择了稳妥起步。
2009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调研,人人写出3000字的调研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据此,学校调整工作思路,把“打造高效快乐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定为学校工作的主攻方向,把“活力课堂”研究定为五年内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出龙源学校的高效快乐课堂理论体系,并内化定格为学校文化。
为此,学校成立了课改研究小组,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展示课活动,并明确提出不评课、不评价、“随意”上,目的是总结出课堂改革的经验成果,找准改革切入口。
通过听课和研究,分析出优秀展示课的四个特点:一是评价运用得比较好的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高;二是学习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很投入;三是教师语言简练、注重启发诱导的课堂,学生思维量加大,展示的意识强;四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的课堂,其他学生听得更认真,效果突出。
对这四个特点进行了分析、提炼和加工后,我们抽离出“ 评”“学”“点”“讲”四个字,将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于“导”,这样便产生了课堂教学“两导”原则:“以评导学,以点导讲”。为了保证这四个字的落实和创新,又出台了五个步骤、五条原则、四个关键字、两个落脚点,并将其扎实地落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图)
每位教师主动“跑”,课改列车才能跑得高效
教育改革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2009年暑假,学校利用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在校内通过课改经验论坛、校长报告、专家报告等方式,做了一系列统一思想的工作。
为了推动改革,学校组织设计了大比武活动,校长、副校长为主体组成评委小组。长期的教学习惯在比武过程中暴露出来,如坚持陈旧的“满堂灌”,重结果不重过程等,原本“统一”好的认识在课堂上完全崩溃,这考验着我们的管理能力。
我们立即做出决定:停止大比武,迅速组织全体教师召开课堂改革专题会议。会议气氛严肃、庄严。我写了一篇随笔,教师人手一份。在随笔中有这样一段:“火车的例子给了我们启发,原来的火车是‘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速是100公里。而今的‘动车组火车,车速提升到20 0多公里,提速的原因是,‘动车组每节车辆都有动力,每节车厢自己会‘跑。现在学校正在进行的课改,靠校长或者说靠班子都是不行的,必须启动‘动车组,每个教师自动地‘跑。”随笔结尾写道:学校改革的决心非常大,大比武的成绩也将纳入教师考评,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后来证明,这次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师们的课越来越精彩。
但是,另两个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一是上大比武的课老师们体现课改思想,平日闭门讲课仍是老一套。为此,学校出台了听推门课制度。二是有的教师长时间准备比武课,导致比武课上成了“表演课”,学生思维不活跃。为此,在评分标准中学校明确提出:凡是表演课不论多么好,一律按最低档评分。
在课改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了“教师自查”“问题和困惑”征集,九成教师表示:“评”是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
学校便遵循“从教師中来,再到教师中去”的课改原则,面向全体老师征集课堂学习评价的金点子,并反复研讨,形成了目前还在使用的《“两评两用”评价办法》。课改一年多后,部分老师出现了“课改疲劳症”。为此,学校把“坐飞机”与课改连在一起,给所有教师外出讲课的机会。我们发现,每一位老师都非常尽心,水平提升非常快,教师的积极性又高涨起来。
但仅“补短板”还远远不够。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一步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发现:把课堂比武、导师指导课、团队磨课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做好、做实,生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比如,通过比武前培训、过程及时培训、小活动前培训、肯定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培训式引领。每轮大比武都进行隆重的总结表彰,按25%的比例进行表扬奖励,有力地推动了后段课改的研究。课改成绩不仅是教师评优的依据,也是评价考核、晋级的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深入课改的积极性。
同时,为了保证活动的持续有效进行,我陆续写了一些文章与教师互动,这些文字有的是想达到指导的目的,有的是为了纠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效果。
如今,“活力”已经内化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当中,高质量教育把龙源学校引上了一条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但最大的收获是,创新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巨大动力,学校在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量化、教师评价、校本课程、常规工作策略等方面不断创造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