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群雕《深圳人的一天》

2016-07-09 14:09牛星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商业化城市化

牛星越

摘 要:公共艺术是与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是中国公共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意义在于将公众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强调了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性,为公共艺术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化;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TU98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44-01

20世纪90年代后期,艺术转型的萌芽渐渐出现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雕塑中,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创作始于1999年,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转型期的代表作品,对于这个作品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历史中的作用,大部分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该作品将艺术家、公众和作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公共艺术体现公共性和参与性的开始。但是也有少数评论家对“把雕塑家的作用降低为零”的口号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只是给公共性带上一个假面。本文从个案《深圳人的一天》入手,试图在学习诸位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把争议化为研究的原材料,通过寻求二者观点矛盾的中心所在,分析中国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探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深圳人的一天》介绍

2000年6月16日,大型群雕《深圳人的一天》落成,它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园岭绿地,作品由18个真人雕塑和4块黑色镜面花岗岩浮雕组成,18个雕塑原型来自社会各阶层,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之后,雕塑家按照找到他们时的真实动作和衣饰采用翻制的办法,完全真实的将他们铸成等大青铜人像,并将他们的真实姓名、年龄、籍贯、以及何时来到深圳、现在做什么等内容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作为18个铜像背景的是4块黑色镜面花岗岩浮雕,上面刻有《数字的深圳》等一系列关于1999年11月29日这一天深圳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包括国内外要闻、股市行情、天气预报、深圳地图、电视节目表等。

二、《深圳人的一天》成功的原因

公共艺术,是有别于传统架上艺术的一种艺术概念界定。公共艺术有三个特性:公共艺术是建构在公共空间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公共空间的所有者是社会和公众,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使用公共空间并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之中,所以它排除了传统艺术的隐私性和个人性;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公众,而公众又是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与传统艺术精英性不同,艺术创作者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能以个人审美为标准,公共艺术创作者必须以公众的审美需求为创作的核心。

《深圳人的一天》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因为它符合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要求。

第一,政府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为《深圳人的一天》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1998年,深圳市决定对14个特区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其中福田区园岭绿地就是其中一个,在该雕塑实施前,这里社区内公共设施老旧,周边是被铁丝和犬牙交错的灌木围起来的残破的绿化地,所以绿地这一公共空间是《深圳人的一天》诞生的基础。

第二,在创作主题上,艺术家有意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上来。既然是对公共空间的改造,就应该符合公众的利益和审美取向,那么“如何真正让人民的意愿进入城市设计,同时尝试真正让最普通的市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主人,这是《深圳人的一天》的起点。”,从1998年5月24日到28日,由6位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园岭区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咨询居民对这个公共空间的改造意见,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艺术家了解到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看法和需求,力图从公众的角度去思考,间接地让公众成为公共艺术的决策者之一,于是艺术家和公众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

第三,在创作手法上,在问卷调查之后,由雕塑家、设计师、新闻记者等组成的寻访小组,遵循陌生化和随机性的原则,在1999年11月29日这个没有任何说法的日子于深圳街头任意寻访到了18个各社会阶层的人们,征得他们的同意,制作真人雕塑。这18个雕塑原型分别来自:教师、外来求职者、打工妹、中学生、港商、清洁工人等,几乎每一位深圳人都能在这18个雕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制作过程中,艺术策划人提出“将雕塑家的作用降低为零”的口号,但是这并不等于就是否定了艺术家的作用,而是要求艺术家有意识的削弱自己的艺术加工,强调表现作品的原貌,让艺术作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给观者更亲切更真实的感觉。

第四,2000年6月16日至17日,规划师和雕塑家又针对社区居民和参观者进行了一次社会问卷调查工作,对于项目的社会效果和公众反映进行了解,在调查当中很多居民表现出对《深圳人的一天》在他们社区的强烈的自豪感,作品获得了极大的好评。这件作品已经超越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一个景区,一个为市民放松身心、互相交流的平台。《深圳人的一天》是近年来中国公共艺术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它成功的把艺术与市民生活结合在一起。它以城市雕塑的形式既美化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也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涵。

《深圳人的一天》有其成功之处也有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给当代艺术注入了新活力,中国的公共艺术蓬勃发展起来,更多艺术家和批评家探寻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深圳雕塑院.深圳人的一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商业化城市化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