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露露
摘 要: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在陶瓷绘画领域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粉彩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釉上装饰技法。粉彩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发展的,通常有传统粉彩和新粉彩之分。古代传统粉彩与当代新粉彩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很多差异。本文将对传统粉彩与新粉彩的装饰色彩、装饰工艺、装饰题材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传统粉彩;新粉彩;差异;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40-01
粉彩又被称为软彩,粉彩一词最早出现于《陶雅》一书,但对其有详尽描述的是在其后出现的《饮流斋说瓷》,其中有云:“清代粉彩变化繁颐,几乎不可方物,......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传统粉彩产生于康熙年间,兴盛于雍正、乾隆两朝,在清中晚期逐渐衰弱。清末,浅绛彩的出现成为了传统粉彩与新粉彩的过渡时期。由于浅绛彩工艺上的原因,使其只存在了三四十年。新粉彩吸收传统粉彩和浅绛彩的优点,经历了缓慢的发展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焕发了活力。新粉彩与传统粉彩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点。
一、装饰色彩
传统粉彩颜料呈现色彩大致有红色、绿色、黄色、灰色、蓝色等,但是每种颜色又有许多种不同的变化。譬如,一个单一的绿色,配料后可形成浅绿、大绿、嫩绿、黄绿等颜色。
新粉彩沿用了传统粉彩的工艺技法和绘制颜料,但其所用的颜料既没有绘制传统粉彩的复杂,也克服了浅绛彩色彩单一和容易剥落的缺点。传统粉彩所用到的彩料和油料因其透明颜料与不透明颜料不可相融及固着性的不同,增加了很大的绘制难度;另外传统粉彩瓷器的绘制一般都是分工合作,每个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工人完成;再者调配彩料要求极高,烧成温度难以控制,使得传统粉彩的发色往往不尽人意,成品率低。绘制新粉彩瓷的方法更多借鉴浅绛彩的技法,多由一人完成,同时也改善了浅绛彩萧索、清淡的色调,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明亮。
二、装饰工艺
传统粉彩工艺在雍正时期成熟,具有清新雅致、柔淡隽永而闻名。在乾隆时期传统粉彩工艺达到一个峰值,由于受到皇室贵族及社会审美趋势的影响逐渐倾向于繁缛,缺乏艺术表现的情感因素和创意。然而新粉彩的装饰工艺,在“珠山八友”的大胆创新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充分利用了陶瓷材料独特的魅力结合陶瓷绘画语言,张扬了文人画清新淡雅的审美趣味。同时引入西洋画颜料,在彩绘技法上也不断创新,创造了“水点桃花”、“落地粉彩”、“雪景”等画法和表现手法。另外当代新粉彩作品,或结合高温颜色釉装饰,或仿中国画中的泼墨等技法,风格多样,也令人眼前一亮。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的作品,把玻璃白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装饰题材
(一)传统粉彩的装饰题材
粉彩颜料的丰富为粉彩瓷题材的广泛奠定了基础。康熙时期是传统粉彩的初创时期,在装饰风格上比较稚嫩,其纹饰内容以云龙纹和花卉为主。雍正朝是后世公认的传统粉彩最为雅致、秀美的朝代。绘画题材大大增多,山石树木、人物故事、鸟兽等无所不含,尤以花鸟纹造诣最高。乾隆时期,传统粉彩风格雍容华丽,但繁缛至极而文人气息稍弱。其主要纹饰题材有花卉、翎毛、墨彩山水、人物百鹿、婴戏和桃等。嘉庆朝传统粉彩瓷基本因循古法,装饰题材几无创新,鸟兽、鱼虫、人物、山水等图案纹样基本只是达到前朝的装饰效果。道光期间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工艺水平每况愈下。咸丰、同治、光绪时期传统粉彩瓷更加衰落,多为白釉地绘画,图案大体与道光相似。宣统时期纹饰题材主要有龙凤纹、莲荷、蝙蝠等,色调同光绪时期一样可以看出受浅绛彩的影响。
(二)新粉彩的装饰题材
在题材上,新粉彩则不仅不再延续清代粉彩程式化的官样纹饰和宫廷趣味,它的彩绘图案更多的是吸收浅绛彩瓷绘中文人画的题材,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新粉彩同时也受到海派绘画艺术的影响,增加了很多更为大众化的题材。如在当时景德镇乃至全中国瓷艺界先河的邓碧珊的新粉彩鱼藻类题材瓷画。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当今陶瓷界陶瓷大师:第一位是王锡良先生,他在王大凡、刘雨岑以及徐天梅等瓷画大师的影响下,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他所绘制的几乎所有题材中,画面从来没有重复或相近的。第二位是汪桂英,它最有特点的通景装饰,随着瓷器的转动可以从任何角度让所绘山水画连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而且每个角度看画面都不雷同,形成一种“万里山河一笔收”的独特艺术效果。
四、结语
当代新粉彩艺术虽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粉彩色彩、工艺、题材上的特点,但是艺术家往往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之丰富的遐想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思。他们不会局限于表现某个年代、某个历史典故的内容或是传统的吉祥寓意,这样即使表现的是传统题材,也可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潮流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文君.当代陶瓷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瓷苑漫谈,2014(03).
[2]曹爱勤.试论陶瓷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2014(06).
[3]王昕洲.粉彩瓷到新粉彩瓷演变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
[4]邹晓松.传统陶瓷粉彩装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