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四 倪红霞
[摘 要]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必须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这关系着地方高校今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地方办学;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0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地方高校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态势。作为全国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如何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能够获得当地经济支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文理学院位于地级市,属于地方高校,因此学校在发展方面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应用型”发展策略,为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服务。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一)地方高校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方针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该校基本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及模式和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指针。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不仅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有着时代性,因此办学理念不仅需要稳定,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系统而科学的观念体系,以规范和引导学校的发展。同时办学理念也对学校校风、学风等校园氛围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学校发展中首先需要重视办学理念问题。
高校办学理念既存共性,也有着自身的个性和不同之处。高校是社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是科技文化继承和发扬发展的孕育地,承担着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对办学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主要集中在办大学的目的和功用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有高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开展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求实创新、学术自由等。当然,社会的结构层次和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教育类别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由于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尽管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发展定位存在差异,但都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做出不同层次的“一流”的教育水平。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全国各地通过“专升本”合并组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更多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权利,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盲目发展、照搬照抄、模仿重点大学等问题,使得学校的办学缺乏特色,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许多地方高校在规模不断上升、人数成倍增加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目标不明,办学定位不准,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导致盲目贪大求全,缺乏特色和活力。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应该将自身的发展和其紧密相连,不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而走独木桥。地方高校只有树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才会赢得发展的内在动力。如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在学校办学之初就将自己的学校定位为地方,坚持“问题即机会”的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5年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该校教育质量在荷兰排名第一,在欧洲排名第六。特文特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表明: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超常规战略,通过服务获得发展支持,以贡献求得学校发展,是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突出应用研究,在社会服务中打造高水平的应用学科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学科,是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二)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讨论学校的办学定位,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将学校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展开这一核心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要实现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就必须重视高等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好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地方高校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0%以上。地方高校还有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其办学理念应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改革发展目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高素质人才;要密切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效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加强区域文化挖掘和整理,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地方要办出特色,要首先进行自身定位,找准办学方向,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模仿重点高校,要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支持和配合工作,在坚持办好地方高校的同时,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在地方高校招生政策、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扶持,以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服务。
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要重视地方特色,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重点突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地方高校要顺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优化专业和层次设置,丰富专业门类,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针,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进行积极的政策指导和相关的资源配置,帮助地方高校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学校建设的同质化,合理设置和配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以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与众多设在地市州的高等院校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开展地方高校建设的最早成果之一。该校坚持教育面向地方和基层,坚持服务湖北辐射全国的教学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建设专业学科,为地方培养特色高级人才
学校根据襄阳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坚持以工科为主、文理集合的基础上,重视学科应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下,确定工学、理学、人文学科为主要学科门类,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先做大做强工科,构建以工学为龙头,应用学科为主导,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时坚持非均衡、差异化、开放式的学科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与其他高校互补的学科发展态势;坚持做大做强工科,开展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合作共建,构建“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学科建设机制。
学校努力打造服务襄阳地方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一是服务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汽车与机械工程学科。二是服务襄阳食品深加工和化工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三是服务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四是服务襄阳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打造政治学学科。
(二)发挥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为地方提供高新技术支持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开放、合作、共建,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
在队伍建设上,结合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加强科研力量培养,培养技术科研领军人才,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科研方向上,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特色文化、重大科技和社会需求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中心,平台为支撑,凝练科研方向,形成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在平台建设上,按照合作、共享、双赢的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做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积极培育国家(部、委)科研平台生长点,构建国家、省、校(企)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在科研管理上,采取切实具体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研政策,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一是面向襄阳支柱产业,积极与襄阳汽车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例如,与东风襄樊旅行车等公司开展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新产品联合设计研发,设计出专用小学生系列校车,申报专利8项,已累计销售500多台,创造产值10800万元,创造利税1620万元。二是根据襄阳特色产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例如,结合襄阳市特色环保产品——聚氨酯MDI系列环保型固化剂的技术需求,与襄樊精信汇明化工公司开展合作,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已批量生产5400多吨,产值1.1亿左右。三是开展襄阳历史文化研究,在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宋玉研究、孟浩然研究、米芾研究、释道安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校已有200多项研究成果被襄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或转化,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有181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011年达到2028万元。
(三)发挥智力聚集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学校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尤其是“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发展策略,促进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积极投入重点课题的研究,通过开展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校设立了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汉江研究院积极参与襄阳市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先后执笔撰写了系列调研报告:《新襄阳城市人文精神研究》《关于加快推进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绿色襄阳发展战略研究》《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对策研究》《襄阳市主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学校与樊城区政府、襄城区政府、谷城县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引导师生带着理论走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课题和理论难题的解答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进行“三下乡”活动,也就是进入企业、进入农村、进入社区。教师运用丰富的理论、专业的思维、广泛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推动科技转化、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教师围绕社区和乡村发展需要,开展教育服务、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文化繁荣,切实解决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实际问题。学校通过开展“三进”活动,不断推动师生深入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发展一线,深入社会发展的最基层,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及时动态掌握社会一线实践需求,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以跟上襄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线。
(四)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引领襄阳文化发展
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学校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结合襄阳地域文化开展三国历史文化教育等,并出版了《三国政治制度剖析》等多项文化成果。同时,重视当地历史名人如孟浩然、释道安等研究,结集出版《道安著作译注》等书籍,为弘扬襄阳历史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敖四.就业竞争力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31-32.
[2]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思路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8.
[3]王为一.地市州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三论[J].襄樊学院学报,2010(1):49-52.